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
2019-02-16钱俊君
钱俊君,卢 毅,伍 慧
(1.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湖南 长沙 410004;2.长沙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交通运输基本理论与中国交通运输建设最新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交通运输理论与实践的丰硕成果,使得中国交通运输整体面貌和实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交通运输产生了新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显示出高度的历史性、强烈的使命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显著的人民性等主要特点。
一、高度的历史性
(一)重要论述历史感引领中国交通运输新的历史飞跃
“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3日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说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保持高度的历史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思考和全面谋划中国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战略目标、基本方略、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等重大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深刻阐明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属性,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先行官的历史新定位,以深沉的历史感引领中国交通运输产生新的历史性飞跃。
交通运输新成就的取得,既得益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交通运输文明史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交通运输文明史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拥有长期站在交通运输世界之巅的文明史。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陷入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之中,交通运输步入落后的境地。从那时开始,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成为中华儿女梦想的重要内容。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交通运输思想:交通先行、交通为基战略;集中力量办交通;人民交通人民办,办好交通为人民;发扬光荣传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各党派专家和民主人士办交通的积极性;发展交通推进外交工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交,人才强交;等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百废待兴,经过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得到修复,水陆空运输得到恢复。1953年起,在最早的两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期(1953-1965年),国家开始有计划、有倾斜地建设交通运输事业。“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交通运输发展一度受到严重干扰,但装备、设施、线路等资源规模依然得到增加。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交通运输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通车;1992年开始,党的十四大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出台并实施。2008年组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年开启“高铁时代”,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3年开始,铁路政企分开;交通运输法治政府大部门体制、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有效推进;全面建设“四个交通”;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国家战略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成网、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现代物流业规模质量、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等都得到显著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管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等快速发展;西部高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西藏墨脱公路建成通车,全国真正实现县县通公路。
交通运输总体历程是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从“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到快速缩小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超越。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使得新时代交通运输迎来了从立起来、大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作出交通运输历史发展黄金时期的重大判断
“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重大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运输历史进程的科学定位与对发展形势任务的深刻把握,以及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交通运输正是受到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进国家“三大战略”等大的时代背景的综合正面作用,更是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没有改变: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战略性行业的地位没有改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官使命和职责没有改变;在稳增长、促投资、促消费中的“压舱石”作用没有改变;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特征和态势没有改变。
黄金时期与以往重大机遇期的不同:一是发展基础不同。我国的交通运输在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薄弱,总量不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从“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以规模扩张为主导,开始向统筹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及注重提高质量效益转变。二是发展环境不同。现在已不再是搞活就能显著增加有效供给、结合外部旺盛需求就可以创造高速增长的交通运输短缺时代,而是因为土地、环境等资源刚性约束增强,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建设成本快速增长,行业债务风险增加而充满新的挑战的时期,需要由过去的“铺摊子”与“粗放经营”转为“上台阶”与“精耕细作”。三是发展的动力不同。已不再是加大投资就能快速发展的年代,高速增长正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投资边际效应递减,下行压力加大,只靠投资驱动难以为继,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壮大新动能,才能使传统动能焕发新生机。
因此,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的内涵和外延变化很大,是机遇更是责任,这不是以往交通运输建设快速发展时期的简单延续,必须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政策框架下,准确理解黄金时期内涵,着眼当前,考虑长远,牢固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尽快形成发展新路径。综合来看,黄金期关键要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加速成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现代治理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大提升力度,为促进我国由交通运输大国迈向交通运输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烈的使命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交通运输发展的“十三五”黄金时期,“要抓住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交通运输重要论述的精髓。
(一)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新时代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之路,多以交通运输发达和强盛为基础,也是强大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从7-9世纪开拓陆、海丝绸之路的“大唐盛世”,到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从19世纪“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再到20世纪“车轮上国家”的美国,无不如此。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得世界范围内资源要素加速流动,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都把建设更高效、更便捷连接世界的交通体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以在新一轮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抢占制高点。当前,我国已经开启高质量建设世界强国的新征程,必然要求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以期尽早建成交通强国。
二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广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应用的重要领域。必须通过建设交通强国,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和优化流程,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基础和保障,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遵循发展规律、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抉择。我国交通运输历经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后的跨越追赶和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站在了接近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的经济发展需求、庞大的基础设施规模、完备的技术装备体系及增长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智能的新技术相结合,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为此,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推动交通运输行稳致远、再上新台阶,建设交通强国。
四是激发勇于先行、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担当。交通运输服务亿万群众,关系国计民生,既是经济,也是民生。“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强,修机场”“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等朴素的口号和普遍的社会共识,反映出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的紧密关系。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才能进一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建设交通强国是一场观念认识、思想行为、体制机制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其内涵和要义,按照世界领先、人民满意、有效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强国。
(二)“两路精神”蕴含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承担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代代相传。这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作出的重要批示和殷切希望中,他强调需要继续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样的“两路精神”是在新中国70年来的交通运输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特别是在西藏的“两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得到发扬光大。
一是“两路精神”蕴含着历史使命和历史贡献。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是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对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的腾飞以及边疆的巩固、民族的团结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两路精神”成就新中国标志性建设。修筑“两路”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在过渡时期对有关民族问题总任务方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鼓励题词,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川青等省各族群众组成建设大军,建成穿过森林草原,跨越高山河流,直通圣地拉萨,总长4 300多公里的逶迤天路,堪称世界筑路奇迹,西藏百姓长久梦想得以实现,树起了一座中国共产党促进民族团结以及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进步的丰碑。
三是“两路精神”助推西藏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后,废除封建农奴制、实行民主改革,铲除数百年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性跨越,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变社会贫穷落后的状况。弘扬“两路精神”可以进一步为西藏人民创造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提供物质和交通的有力保障,而且更好地加强内地和西藏人民的学习交流,使西藏的社会文明、人民安康、民族团结之路越走越宽。
四是“两路精神”大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处西南边陲的西藏约有4 000公里边境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1万军民卧冰爬雪、披荆斩棘、团结奋斗,开启西藏公路发展历史,是世界公路建设的壮举。“两路”通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藏守边,捍卫统一,巩固边防,威慑敌对分裂势力,以及为巩固边疆安宁、维护国家统一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两路精神”激发我国边疆军民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伟大的奉献精神:“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风险、默默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等,丰富了交通运输行业干部职工的精神家园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鲜明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3]毫无疑问,在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必将产生新的历史飞跃。
(一)交通运输进入新时代的战略考量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同样,中国交通运输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从发展方位看,这是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新时代。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运输保障能力、科技创新水平等处于世界前列,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这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交通强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从发展阶段看,这是由“适应发展”迈向“引领发展”的新时代。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发展阶段,将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适度超前”进而“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意味着进入了 “适应发展”迈向“引领发展”的新时代。
从发展方式看,这是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必然要求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从发展空间看,这是由“国内发展”转向“全球拓展”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要求交通运输关注国内需求,也要放眼世界,长远谋划,加快构建全球运输供应链,强有力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交通运输发展时代坐标的准确把握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的重要论述,融贯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指明了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
第一,交通运输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作为交通大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世界领先,科技创新水平与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由量的积累转为质的提升的软硬件基础。满足人民群众通路、通车、通航、通邮等需求后,更需要注重使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充分持续的保障;发展模式需要尽快由“规模速度型”完全转变为“质量效率型”,优化存量配置,扩大优量供给;成本涨,融资难,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加大等压力日益增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不断涌现;改革动力、创新动能、开放活力不断得到激发,这些都为交通运输整个行业提档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高质量已经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要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有没有”转变到以“好不好”为目标,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主线,推进交通运输事业新发展;以制度保障为主要内容,构建宏观调控有度、市场机制有效、活力微观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需要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加快形成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统计、考核、评价等体系。
第三,创新工作策略与方法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两个关口:一是跨越非常规的现阶段特有的关口;二是要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并且要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点: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之理;抓住高质量发展之纲;把握工作力度和节奏之度。最后要统筹处理好四个关系:即“稳”和“进”、机遇和挑战、当前和长远、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四、显著的人民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实现新的历史飞跃,新时代交通强国高质量发展战略显示了强烈的人民性。
(一)始终把安全放在交通运输工作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政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动手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细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落实到实处;要强化依法治理,加快安全生产法治化进程,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具体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要作出制度性安排,依靠严密的责任体系、严格的法治措施、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系统治理,解决好安全生产领域的突出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要建立安全科技支撑体系,锐意改革,激励创新,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在危化品运输等方面抓紧规划实施一批生命防护工程。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厚的爱民情感、为民情怀、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这也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交通运输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这些重要指示,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
交通运输是高风险领域,也是国家安全生产重点行业。交通运输体量大,3 000多万运输车辆、4 000多万从业人员、综合交通通车总里程突破500多万公里、年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且运输市场转型升级加快,新的业态、新的运输方式不断涌现,安全风险不断加剧,保障安全任务十分艰巨。此外,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传统和非传统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战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交通运输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始终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努力走出一条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的安全发展之路。
(二)全面惠农强农的交通运输建设
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国情。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出发,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交通服务“三农”的基础性、先导性、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惠农强农举措。
一路一桥总关情。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首并视察矮寨大桥,看到湖南湘西农村道路网基本形成,交通面貌焕然一新,十分高兴,指示要继续加大力度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接到群众来信,获悉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独龙族同胞将能“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消息,立即批示:向独龙族同胞乡亲们表示热烈祝贺。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形象批示:“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4]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要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5];为广大农民的小康梦早日实现,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农村公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四好”农村公路,提出“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新要求,以及“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建设新目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公路建设指示精神,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城镇化、村镇行政区调整、扶贫搬迁、土地开发和综合治理,以及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工作中,全国各地各级党委政府要稳步推进农村公路提级改造;重点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深化、优化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建设模式、运行管护等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等。这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新举措,将开创农村公路工作的崭新局面,让亿万农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