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学术专著“他序”语类成分的认知语用研究

2019-02-16袁国荣

关键词:语类序言专著

袁国荣

(广东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一、引言

序,又称叙、前言、引子。古人有“书有庭院,序是壁影,跋是后花园”之说,序言是一部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海》给序跋定义:“序跋,文体名。序,亦作‘叙’,或称‘引’,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更多的研究阐发。”[1]就作者而言,序言可以分为自序和他序。其中,他序一般由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权威人士撰写,多为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对读者理解专著十分重要。而他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在国内外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研究视角较为局限。

国外学者Luzon和Bhatia对序言作了简要研究[2-3]。国内学者对序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序言的礼貌策略、词汇和语篇语类层面[4-14]。国外的学者对序言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序言的研究也不多,且大多集中在序言语言的微观层面,如对序言里的人称代词、礼貌策略和序言语篇语类的研究,没有研究当下专著中他序的宏观层面。然而,汉语学术专著中的他序写法样式、内容不一,有些他序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专著,有些则不能。本文拟探讨当下汉语学术专著他序一般包含哪些成分,这些成分与专著的关联度多大,是否能帮助读者理解该专著内容。通过分析他序语类成分,一方面可以丰富序言文体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拓宽人们对他序的认识,并为今后他序的写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理论选择

(一)语类结构潜势

语类的概念来源于genre,指的是语篇的类型,例如新闻报道、商业信函、小说等。语类结构潜势理论(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 GSP)[15]是Halliday和Hasan于1985年提出,他们认为“人类的文化是由一个言语社团可选择的总体意义组成的,称为‘符号潜势’,包括做事、说话和相互联系的方式。语言的意义系统是文化符号意义系统的一部分。人们对意义的选择是由语篇产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即上下文支配的,这种决定语篇意义选择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称为‘情景语境’。情景语境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部分组成。其中话语范围决定语言的概念意义,话语基调决定语言的人际意义,话语方式决定语言的谋篇意义”[16]339。“每个语篇都是独特的,其特殊性是由自身情景语境不同决定的。每个情景类型都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该语境构型决定着语篇的意义范围(称为‘语域’)和语篇的结构类型(称为‘语类结构潜势’)。所谓语类结构潜势不是指一个语篇的具体结构,而是一类语篇,即同一语域的语篇的共同结构类型。”[17]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不仅关注语篇结构的完整性,而且关注语篇的内部逻辑性[18],语篇内部出现了哪些语类成分、按照什么顺序出现的、出现频率为多少等是该理论关注的重点。他序作为一种书面语篇,其语篇内部也是由不同的语类成分组成。不同的语类成分给读者带来的认知效果不同。

(二)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提出关联理论[19],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它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20]。如今,关联理论走过了成长期、成熟期和修订期[21],无论是给认知语用学本身还是其他领域都带来了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明示推理以明示性为向导,在新信息和旧信息之间互动。本文拟通过关联理论来阐释专著文本的他序。他序涉及到序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过程。这一交际过程是属于明示交际(ostensive communication),序言作者所提供的话语/语句是一种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i)。这些明示刺激就是一种语境线索,而这些线索会构成读者理解语篇时的认知环境,读者随后会在其中寻找关联,进而推导作者的交际/写作意图。读者通过阅读序言来寻求序言内容与专著的关联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专著。

他序作为一种书面语篇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读者期望通过阅读序言获取关于专著的信息。因此在序言里,序作者扮演着说话人角色,而读者是听话人,序言内容则是交际的明示内容。序言内容必须要与读者认识专著(内容)本身达到最佳关联,才能使双方交际成功,完成序言介绍与评论专著内容的目的。关联不是简单的数值问题,而是一个程度问题,“关联度取决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比率,这里的输出就是语境隐含的数量,输入就是推导语境隐含所需的处理量”[22],也就是“关联度=contextual effects/processing efforts(语境效果/推理努力)”[23]。根据语境效果与推理努力之间的关联,关联度大致可以分为“非关联(irrelevant)”“弱关联(weakly relevant)”和“强关联(very relevant)”[19,24]。需要注意的是,非关联不是无关联(absurd),它也具有关联性,只是关联程度相较强关联与弱关联不同,非关联可以通过修正而最终获得语境效果[25]。

三、研究设计

汉语学术专著中的他序一般包含哪些语类成分?这些成分与专著之间的关联度多大,是否都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专著内容本身?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图书分类号H(语言、文字),随机选取2005—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学术专著(以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为主)中的他序为语料(共35篇),来研究他序。首先描写他序所包含的语类成分。Halliday和Hasan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是整体描述某一特定语类范围内语篇的结构。他们指出:“语类结构受情景语境中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大变量的支配。语场决定语言的概念意义,语旨决定语言的人际意义,语式决定语言的谋篇意义。”[16]340结合语类结构潜势,对收集到的他序语料进行语类成分描写,得出汉语学术专著中他序一般包含的语类成分。

他序包含的语类成分与他序的主要作用(即对书本的介绍)的关联性(程度)不同,这些成分对于读者认识书本的关联性也不同。关联理论中谈到的关联度是由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两大成分决定的。本文拟通过关联理论分析这些成分与专著内容的关联性,哪些成分对书本的介绍关联性强,哪些成分是一般关联,哪些成分是弱关联性,从而得出能够让读者通过序言对专著内容达到一个最佳认识状态的成分。

四、结果与分析

(一)汉语学术专著他序的语类成分

本文通过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结合语料来分析,总结出汉语学术专著他序主要由以下十三种成分组成:作序理由(Preface Writing Motivation,简称PWM),自谦(Self-abasement,简称SA),书本(内容)描述(Book Description,简称BD),书本特色(Book Features,简称BF),书本价值(Book Values,简称BV),关系陈述(Relationship Statement,简称RS),著作者介绍(Book Author Introduction,简称BAI),著作者评价(Book Author Evaluation,简称BAE),学科领域阐述(Field Statement,简称FS),书本不足(Book Weakness,简称BW),研究期望(Research Anticipation,简称RA),出版祝贺(Publication Congratulations,简称PC),书本推荐(Book Recommendation,简称BR)。

我们将这35篇汉语学术专著他序中出现的各个语类成分进行统计与频率分析,发现35篇汉语学术专著他序中各语类成分的出现频率按降序排列为:BD,88%;FS,74%;BAE,71%;BAI,57%;BV,54%;RA,45%;RS,42%;BF,40%;BW,28%;PWM,20%;SA,5%;BR,5%;PC,2%。出现频率高的是书本描述、学科领域阐述、著作者评价、著作者介绍、书本价值,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研究期望、关系陈述、书本特色、书本不足、作序理由,出现频率低的是自谦、书本推荐、出版祝贺。由于他序中各语类成分出现频率的高低与该成分和读者对该专著内容认知的关联度不同,本文拟对语类成分进行关联解读。

(二)他序语类成分的关联解读

关联理论对于言语或非言语交际行为都有很强的解释力,而这些行为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和维度,如认知、心理、语境、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等。根据上文得出的汉语学术专著他序所包含的十三种语类成分(并不是所有的语类成分都同时出现在同一序言中),我们拟从序言内容涉及的专著本身、著作者个人和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分析语类成分内容和读者通过序言认识专著内容本身之间的关联度。

1.专著维度的关联性

分析收集到的序言,我们发现序言里有许多成分是描述专著本身相关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著内容的关联性,一类是专著评价的关联性。

第一,专著内容的关联性。在序言十三种成分中有关专著内容本身的成分有两种:一是阐述该专著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等内容的学科领域阐述,二是关注专著内容本身的书本(内容)描述。

学科领域阐述。序作者大多数都是由著作者邀请的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序作者在序言内容里会谈及该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涉及该学科主要涵盖的内容、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能够让读者对该学科有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读者了解该著作在此学科领域所处的地位。

我们知道,当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从描写人类言语行为发展到解释人类语言能力的时候,语言学就不可逆地走上了认知科学的道路,语言学由此迅速逼近语言神经机制和脑功能的研究,最终形成了跨学科的神经语言学,是当代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统权的研究可以说是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杨亦鸣序《语言理论与语言障碍研究》)

在交际当中(言语与非言语),对于交际双方而言,语境或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对交际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交际双方“互明”的认知环境是达成交际目的的重要保障。当读者拿到专著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专著的名称,如《XX翻译研究》《认知语用视角下XX的研究》等,这些书名会让读者自身对专著有初始的认知语境,但没有具体关于专著内容的认知。要使读者对专著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序言中关于学科领域的具体阐述发挥着重要作用。Sperber和Wilson谈到“新信息与现有语境之间存在加强现有语境的作用,从而增强语境效果”[19]118。上文中,读者通过书名能够认识到这是一本关于语言理论及语言存在障碍的研究,其他的则知之甚少。但序作者通过简短地梳理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诸如“从描写人类言语行为 …… 最终形成跨学科的神经语言学”,让读者了解到本书还有关于神经语言学、脑功能等一系列关于神经语言的研究,从而认识到专著本身的研究内容,也向读者展示了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使序言内容与读者和专著本身更加具有关联性。

书本(内容)描述。对于专著内容的描写是他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让读者在简短的时间内通过浏览序言,大致了解专著,从而进一步考虑是否需要这本专著。书本的描述在序言中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会涉及专著的内容、结构框架、研究重点等。

长期以来,交际都被认为是语码模式,即交际的过程是说话人将一个信息编码成一个信号,这个信号由听话人接收并重新解码成信息,从而达到理解话语、完成交际目的[26]。此外,还有一种为推理模式,即交际当中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来推理,得出结论。但是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都存在不足,在关联论中,Sperber和Wilson结合两种模式提出交际的明示推理模式。说话人通过某种明示话语使听者进行编码,表达意图;但是听者结合已有的认知与新获得的语境进行推理,从而达到交际的效果。序言这种书面交际中,要使读者能够对专著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书本(内容)描述是序作者提供给读者最好的明示线索,它主要涉及专著的内容、研究的重难点、研究发现等,读者对其进行简单的推理,就能达到相应的认知效果。

袁新同志借鉴了文艺美学界学者近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命题——理想的文学文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作为讨论文学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 …… 袁新把这个中西合璧的美学概念引入译介学。她认为,译作应与原著一样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她在阐发了理论后,主要以小说翻译为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用丰富的例证说明……(吴克礼序《文学翻译审美问题研究》)

此例中专著书名是关于文学翻译的审美问题的研究,读者通过已有的知识对翻译的审美问题有一定了解,但远没有达到对专著本身的最佳认识。序作者通过描写专著作者的研究主张,即将“气韵”的美学概念引入到小说文本的翻译中,给读者提供能够进一步了解该专著的明示线索。通过对线索的了解及相应的推测,读者能够推测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问题将会从“气韵”入手,注重翻译中的语调、节奏、韵律等问题,从而让读者对翻译的美学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他序中,序作者提供的关于书本内容描述的明示线索多种多样,如作者发现、作者指出、研究主要涉及等,通过解读这些字眼,读者可以很快达到对专著的最佳关联。

第二,专著评价的关联性。在他序的语类成分中,关联专著评价的成分有书本特色、书本价值和书本不足。

书本特色。一本专著的出版必须具备一定的特点,这些特色是该专著有别于同一领域其他专著或其他领域专著的重要内容。序作者有时候会在序言中提到该书的创新之处、原创性等,让读者对专著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语言层面上看,序作者在序言中谈及专著特色时,通常会以四字短语的形式出现,如内容丰富、举例充实、旁征博引等,此外也有直接凸显专著特色的语言,如原创性、创新性、亮点等。

注重在语言理论上的解释说明,注重从系统的视角来阐述分析,是这部著作的一个主要特色。现代汉语情态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比较偏重于具体描写助动词的句法位置及其意义,偏重于对特定助动词的义项、功能等方面的分析或对比,而对情态系统的理论阐释重视不够……(戴耀晶序《现代汉语情态研究》)

本例中序作者直接通过“一个主要特色”指出专著特色的内容。这一明显的信息可以向读者表明这段话的信息意图是注重系统性,即这本专著独特之处。为了增强读者对本专著特色的认识,序作者通过指出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使读者能够推测出本专著正是对这些不足进行了一定的弥补,从而序作者也达到了“推销”专著的交际意图。

书本价值。专著的价值有时是对其所在领域的实践意义,有时也可能是理论意义或集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一体。其价值可大可小,但必须具备相应的价值。一方面,只有具备一定价值的专著才可能得到同一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才能出版发行;另一方面,只有具有一定的价值,才能吸引读者继续研读专著。书本价值这一语类成分通常不会很长,一般是几个简短的词或句子,可以让读者对专著的价值有直接明了的认识,读者不需要花大把时间去翻阅专著,并得出该书是否值得购买的结论。

另一方面,大量来源于不同发生学关系的语料相互印证,使本书的结论具备了较高的类型学价值,也尽可能地逼近了简单、明晰和有限的语言学分析原则。所以,我们可以说本书视角独到,具有独特的重要学术价值。(徐杰序《否定标记的句法位置及相关问题考察》)

Sperber和Wilson提到“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19]158。本例中序作者直接用类学型价值、学术价值等带有价值字眼的句子,表明本专著在研究诸如基本语序、格标记、关系从句、致使构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为读者认识本专著的学术价值提供了足够的语境,这样读者既省时又省力,只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这方面的学术知识及其价值,从而决定是否选读购买。因此,描写专著的价值有助于读者对专著的认识达到一个最佳的水平。

书本不足。中国有一句谚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学术专著也是如此。专著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著作,它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且对该研究领域无法做到绝无仅有的程度,难免会有一些瑕疵。序作者有时候会在序言中论述专著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当面)指出他人的不足或者缺点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顾曰国谈到更加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貌原则,即“贬己尊人(the self-denigration maxim)”[27],指出当谈到自己或自己相关的事时要贬低、谦虚,而谈到听者或他人有关的事要抬高、尊敬。这在汉语学术专著中也有体现,但我们仍可以发现,还是有部分序作者会以婉转的口吻向读者指出专著的不足。

如果说,杨洁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理论研究逻辑范畴化方面有不足与局限,除了他自己在结论中提到的三方面及其论述的条分缕析上有待加强外,我想,上述两个研究次范畴值得他重视和拓展,因为翻译活动的规律性是一种区间规律性……(曾利沙序《文学翻译主体性范畴之“主—客体互动性”研究》)

本例中序作者直接指出专著中“理论研究逻辑范畴化”不足,能够让读者了解专著的不足,此外通过有待加强、我想等语气较为缓和的词,委婉指出专著中存在并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读者读完该序言,一方面可以对该专著研究文学翻译主体性范畴有个大致的了解,构建对翻译的主体性范畴的认知语境;另一方面序作者通过上述两种明示的手段将不足表现出来,能够引导读者从正确的方向对专著有客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达到客观认识专著的最佳关联。

2.个人(著作者)维度的关联性

除了上述序言语类成分有专著内容维度的关联性,序作者在作序时也会对著作者进行一定的介绍,包括与著作者的关系陈述、著作者介绍及著作者评价三大语类成分。

关系陈述。关系陈述是指在序言中,序作者有时候会阐述自己和著作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师生、同事或者上下级等。关系陈述可以体现序作者对著作者的了解情况,有时在整个序言中很简短,一般置于序言的开篇或结尾处。关系陈述能够让读者认识序作者与著作者之间的熟悉程度,从而对专著的认识更加全面。

张洋是我带过的博士生。她2008年入学,2011年夏天毕业,成为博士。我认识她很早,那时候她大概还是渤海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吧。(于根元序《新闻发言人语言风格研究》)

序言一开始就阐明了著作者是序作者的博士生(师生关系),谈及了认识著作者及她的求学过程。序作者提供的明示信息足够让读者推断他们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明示的信息,序作者传达出来的交际意图为“作为著作者的导师,对著作者的学术成就有信心,值得推荐”。

著作者介绍。序作者在序言中有时会谈及对著作者的介绍,他们会把对著作者了解的情况放在序言中,让读者对专著的作者有更深刻的认识。通常对著作者的介绍包括作者的职业、求学经历、爱好及学术成就等。通过这些层面的描写,读者能够得到关于著作者的最全面的信息,能够达到对著作者认识的最大关联。

延俊1979年到1983年就读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廖序东等先生的指导下对汉语言文字产生了兴趣。在从事中学教学工作长达17年之后,于2000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 几年内,他发表了不少有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一些文章还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柳士镇序《汉语被动式历时研究》)

序作者用了一大段来介绍著作者,介绍主要围绕著作者的学习经历(本科、硕士及博士)和学术成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笔耕不辍)展开。通过描写其学习经历,读者可以推断出著作者刻苦求学、认真做学问的态度。此外,学术成就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推断出著作者在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通过这一成分,读者可以推测出关于著作者的信息,进而通过该信息对专著(质量)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更多的还是著作者本身。

著作者评价。著作者评价这一成分也经常出现在序言中,序作者通读完著作之后,除了对著作内容评价、介绍著作者外,有时还会评价著作者。对著作者的评价主要是指对著作者个性品格和学术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序言中,对著作者的评价多偏向赞美和褒奖。在关联理论中对著作者的评价,一方面是符合Leech关于礼貌原则的描述,尽量地褒奖对方,保护对方(著作者)的积极面子[28];另一方面会引导读者认识著作者,并且能够让读者留下较好的印象。

周君为人谦虚谨慎,思维缜密周详,对语言事实的观察细腻准确,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能够挖掘出常人所不易察觉的内涵。周君具有良好的语感,尤其对新兴的语言现象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例如……(邵敬敏序《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

通过对著作者周君的一系列评价词汇,读者能够发现在个性方面,著作者是思维缜密、研究洞察力强的学者。通过序作者提供的描绘语境,读者对著作者的认知所取得的关联度得到增强,可以推断出著作者是一个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特别是关于语言的研究。此外,通过提供对比语境,即其他学者不具备但是周君具备(如敏锐的观察力),更能增强读者对著作者的认知关联,从而达到对著作“吹捧”的交际目的。

3.专著社会维度的关联性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行为都会包含社会因素。冉永平指出:“交际是一种典型的社交互动,任何一种交际理论必然会涉及到最普通的社会现象。”[29]序言内容除了有对专著本身、著作者两大维度的关联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维度。有学者也谈到他序包含大量有关作序者对作品及作者的态度资源[14]43-48,例如礼貌现象、心理、面子、风俗文化等。这是序言作为一种书面交际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作序理由。在汉语学术专著他序中,序作者常常会在序言的开端或结尾处阐述自己撰写这篇序言的理由。在中国学术界,专著作者为了让自己的专著更加具有权威性,经常会邀请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帮忙撰写序言,有时是自己的导师、领导等。而撰序者有时也会在序言中表明接受邀请的原因。

余杰博士论文《开端叙事学》将付梓,嘱我作个序。作为论文的指导教师,我对其学位论文多一些了解,义不容辞来略述一二。(徐德明序《开端叙事学》)

序言一开篇就指出著作者与序作者之间的师生关系,在学术届,不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出版学术专著(博士论文),都会邀请自己的导师为之作序,而导师一般也会为弟子作序推荐。从此序作者提供的明示线索可以得出,序作者会接受作序是因为著作者是自己的学生,而且出版的专著是自己指导的博士论文,自己熟悉,义不容辞为之作序。通过这些认知线索,读者可以推断出在学术界仍旧推崇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尊老是指对学术权威、学术界老前辈的尊重;爱幼是指学术前辈提携年轻学者,愿意为其发展提供帮助)的良好风尚。

自谦。自谦现象在中国文化中十分常见,顾曰国提出的自谦原则符合中国文化,人们为了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常常贬低自己,以求得交际的顺利得体[30]13。自谦现象在汉语学术专著中很常见。序作者会在序言中谈到自己不够资格(学术能力方面)为专著撰写序言,对专著不敢妄加评论等。

为书稿作序,非我所长,一则恐有违作者原意,再则恐误导读者。(屈承熹序《汉英语序对比研究》)

礼貌在中国是一传统而又常见的现象。顾曰国指出汉语言文化具有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四个特征[30]16,提出了更加适合中国传统的五大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称呼、文雅、求同和德言行五大准则,意思是尽量贬低自我、抬高他人。上例中,读者通过“非我所长”了解序作者不擅长写序,从“违背作者原意,误导读者”的信息,读者可以推测序作者进一步贬低自我的写作能力,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谦虚。但读者反观,一般能够被邀请作序的学者,其自身学术以及写作水平都十分高,这一成分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礼貌的现象。

研究期望。研究期望成分是指序作者一般会在序言结尾处表达对著作者的期望,该期望一般都是学术上期望著作者能够再接再厉、创造更好的成绩,为其所在的研究领域作出更多贡献。由于序作者的身份地位往往要比著作者高,在序言里经常可以找到“研究期望”,而这一成分通常很短,很少赘言。

在这一问题上,全国君不妨借鉴解构主义的理念,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论述方式,为我们不断展现“隐喻”的新的地平线,使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始终保持应有的张力。我相信,关于这一问题研究,有着很好的生长性和不息的生命活力。(赵宪章序《文学隐喻研究》)

当谈及期望、期待的时候,读者会想到一般是发生在长者对年轻人、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之间。Hofstede提出“power distance”[31](权力距离)概念,权力大的人一般意味着其社会地位也高,社会地位高的人会对比其地位低的人寄予一定的期望。在上例中,读者通过序作者提供的语境,即期待著作者对解构主义今后的研究方向要多元开放、将其“隐喻性”展现出来,能够推断出序作者的学术地位比著作者高,而且序作者用“我相信”来断定该研究具有足够的生命力,以此来激励著作者继续前进。从这段研究期待,读者很容易推断出两者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中包含的社会现象。

出版祝贺。出版一本专著要耗费著作者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等),需要不断修改校对。专著的出版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序作者会在序言中表达对专著出版的祝贺之情,这一成分一般位于序言的开头或结尾。

此书是作者多年勤奋写作的成果。《儿童早期词汇—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一文,就是经过作者对几个儿童做了近三年的跟踪写成的。天道酬勤,喜见此书问世,乐而为之序。(张炼强序《异质与有序:基于语用的汉语实证研究》)

“语言在交际中具有表达功能,用来揭示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32],这种语言功能叫做“情感功能”[33]。序作者在序言中会通过书面语言传达对专著出版的喜悦之情,“天道酬勤”指出著作者几年下来研究成果的不易,“喜见”“乐”更是直接传达对专著能够问世的祝贺。从读者角度来看,序作者的信息意图是传递情感态度,同时更见序作者对专著的“推崇”态度,期待读者同样能感受这份喜悦情感。

书本推荐。序作者通常为著作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著作者能够邀请到专家学者为其作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专著宣传的作用。同时,序作者通过自身浏览阅读专著后,时常会在序言里把专著推荐给目标读者。

鉴于我在阅读中获益匪浅,得到许多新的知识,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本书,虽然粗浅的读后感,权且作为代序吧!(张炯序《中国左翼文化思潮与现代主义文学嬗变》)

Swales和Widdowson指出“语类”是一种有交际目的的交际活动[34-35]。作为一种书面语类,序言也具有一定的交际目的,向读者提供专著信息。序作者通常会在序言中向读者推荐专著,一般会出现“适合XX类读者”“可作为XX参考书”等,通过这类词汇,读者可以推导出序作者在推荐此专著。此外,序作者有时会直接出现如例中“向读者推荐”这类词,读者无须费力推测这类成分的目的,序作者的交际目的是希望能为专著“做广告”,从而达到“推销”目的。

(三)他序语类成分与专著关联度分析

关联不是简单的数值问题,而是一个程度问题,依据语境效果与推理努力之间的关联,关联度大致分为非关联、弱关联和强关联。根据关联度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上述他序语类成分与专著之间的关联度分类。他序语类成分的专著维度关联性的成分包括学科领域阐述、书本(内容)描述、书本特色、书本价值及书本不足。交际过程中要做到话语与语境相关联,要建立和拓展语境效果,要分辨出关联性强和弱的信息。要应用明示和推理在认知环境中产生相互显映,以便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意图和准确地认知对方的意图。这五大成分无论从语言层面还是语篇内容层面都向读者传递着关于专著内容本身的信息,通过阅读这些成分,读者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力去推断这本专著是否适合自己、内容与自己的研究是否相似等,这样专著维度关联性成分与专著内容达到了最佳关联,是强关联的具体表现。他序语类成分第二大组成部分是与著作者维度关联的成分,分别是关系陈述、著作者介绍及著作者评价。这三大语类成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著作者本身的充足语境,通过这三类成分,读者能够很轻松地推断著作者的相关信息,如他/她的求学经历、性格为人、学术成就等。这使得读者的认知与著作者个人信息之间达到了最佳的关联,但是读者通过这些信息,如著作者为撰写著作所付出的努力、著作者个人学术成就等,花费一定的努力去推测这一本专著的学术价值可能是值得阅读的。从这一层面看,这三大语类成分与专著内容本身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关联程度与前面五大成分相比较弱,可以称为弱关联。有关他序语类成分社会维度关联性的五大成分,即作序理由、自谦、研究期望、出版祝贺和书本推荐。读者通过这五类成分,能够很清晰地解读出序作者与著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序言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例如礼貌用语等。然而读者通过这些成分,很难获得与专著内容相关的信息,或者说获得的关联信息少之又少。这一类语类成分可视为非关联成分。非关联成分并非是无关联成分,读者仅仅依靠这五类成分很难推测专著本身的内容,但是非关联成分一旦通过语境的修正,即在这五类成分中进行其他内容如专著内容等的补充,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专著。

五、结语

本研究首先根据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对汉语学术专著他序语类成分进行结构潜势的描写,得出他序包含的一般语类成分,即学科领域阐述、书本(内容)描述、书本特色、书本价值、书本不足、关系陈述、著作者介绍、著作者评价、作序理由交待、自谦、研究期望、出版祝贺以及书本推荐十三类成分。其次,以关联理论中关联度为分析框架,根据不同语类成分提供的不同语境线索,将十三类语类成分归类为专著(内容)维度关联、个人(著作者)维度关联及专著社会维度关联三大维度关联。读者通过这十三类成分对专著能够达到不同程度的认识。并不是所有的语类成分都能帮助读者理解专著内容,根据这十三类成分与专著内容的关联性,以及读者通过这十三类成分来达到认识专著所花费心力大小的不同,我们得出与专著内容本身强关联成分有学科领域阐述、书本(内容)描述、书本特色、书本价值和书本不足,弱关联成分有关系陈述、著作者介绍和著作者评价,非关联成分有作序理由、自谦、研究期望、出版祝贺和书本推荐。

当下汉语学术专著他序中,这十三类成分并不是同时出现在同一序言中,更糟的是,有些专著的序言内容空洞,无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专著。当下汉语学术专著存在哪些问题(或语用失误问题),是否有措施可以尝试解决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语类序言专著
序言
序言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序言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名人传》序言
专著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Analysis of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Null Subject in Mandarin
专著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