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探析

2019-02-16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消费绿色生产

陈 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从全局视野出发,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对我国当前国情做出的科学判断。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协调性加剧,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面对一系列的新情况、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出了许多消费政策。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消费的会议、讲话、文件和相关政策的分析、梳理和概括,初步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形成的两大基因、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形成的两大基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的“黜奢崇俭”的消费文化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指导,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消费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

(一)文化基因——“黜奢崇俭”的消费文化

“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280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间相互区别的根本,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就会失去前进的根基和动力。文化构成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通过对文化的反思才能真正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消费文化就是在人类消费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中国的消费文化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消费观念不变的基因。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农业是主要的消费资料生产部门,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但是农业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较大,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在这种物质资源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能够生活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黜奢崇俭”的消费文化,并被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世代流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崇俭”就是诸子消费思想的根本主张。例如:儒家提倡适度消费,俭不违礼;墨家重视强本节用,认为节俭则昌、淫逸则亡;道家主张消费要无欲、知足。到了汉朝,“黜奢崇俭”成了消费领域内的基本规范。魏晋时期诸葛亮、贾思勰等许多思想家也均推崇“以俭治国”。即便是在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唐朝也十分反对奢侈浪费,提倡适度消费。宋元时期,由于受到理学的影响,其消费思想仍然以尚俭为主,提倡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需要,实行开源节流。明清时期国家统一,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地区性商业开始形成,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期许多思想家专注于经济的发展,认为只有发展生产,消费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在消费方面仍然提倡“黜奢崇俭”。直到近代以后,由于开始注重发展机器工业,人们才认识到了发展消费对生产及民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黜俭崇奢”的消费思想,但是就整个中国古代史及近代史来看,“黜奢崇俭”的消费文化毫无疑问已经成了我国消费文化的主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也一直秉承着勤俭节约的消费文化。毛泽东认为勤俭节约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基本原则,提出“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2],并要求全党要珍惜生产生活资料,注意节约、不能浪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但是邓小平还是提倡适度消费的理念,他说:“要注意消费不要搞高了,要适度。”[3]他认为建国以来由于坚持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才使得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而高消费会滋生腐败、影响社会安定、阻碍社会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意识上出现了问题,所以为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江泽民提倡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并指出:“我们的民族历来有勤俭节约的好风尚好传统,我们的国家要勤俭建国,我们所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所有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4]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一些腐朽的思想也趁机而入,使我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胡锦涛提倡要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和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5]。2008年1月22日,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培育文明风尚。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继续传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2013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11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中所包含的推进绿色消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等内容都是对我国传统的“黜奢崇俭”的消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黜奢崇俭”的消费思想是中国古代消费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关于消费的一贯主张。它不仅符合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及具体国情,也是继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方面。总而言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文化基因。

(二)理论基因——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分别从劳动力价值形成过程、产业资本积累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这3个层面对消费进行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着重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生产、分配、交换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为我国调整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制定消费政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消费与生态关系的阐释,为我国构建绿色消费方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形成的理论基因。

1.关于消费研究的三个层次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消费分为3个层次来加以研究。第一个层次就是劳动力价值形成过程中的消费,即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第二个层次就是产业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消费,即资本家在扩大资本规模的过程中购买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的消费。一般情况下,资本家会把剩余价值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消费: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即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必要消费,目的是使剩余价值得到增殖;另一部分才是用于资本家个人的消费。第三个层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消费、物质资料的消费以及生产关系的消费。马克思从劳动力价值形成过程、产业资本积累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这3个层面分别对劳动力的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关系的消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为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消费机制及消费问题提供了参考。

2.关于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消费与生产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生产是起始环节,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消费是最终环节,其由生产决定又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这种直接同一性就是指生产与消费互为同一的属性。生产就是消费,即生产除了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之外还指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的消费;消费也是生产,即消费除了指个人的消费之外还指劳动力再生产。虽然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但是我们不能将生产与消费相互替代、混为一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离开生产的发展来谈论如何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是不切实际的,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必须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改善,忽视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也是错误的。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要注重以消费来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其次,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生产目标和动力,而生产也只有为消费提供对象和材料才能够使消费得以实现。再次,生产与消费相互转化、互为创造。生产生产出消费的方式、消费对象、消费动力以及生产者的素质,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转化为商品,使生产得以最后完成。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事实上,生产与消费也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只是攫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不断扩大与居民消费日益狭小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始终都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计划进行调节。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无法协调的,也必将会导致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走向灭亡。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的内在逻辑、消费与生产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建立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3.关于消费与生态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消费实践应该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生态危机等方面做了丰富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源于自然、依存于自然,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是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一种生物,其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7]人类需要不断通过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来获取衣、食、住、行等消费资料,否则就会导致灭亡;这种物质交换,本质上体现了人与自身的交换。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所以说,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荣共生的整体,体现了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原始文明及农业文明时代,由于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保持和谐。到了工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资本的逐利性促使人们无止境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均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发生了断裂,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应该以自然条件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前提进行合理与适度的生产和消费,即可持续的生产以及适应自然承载力的消费。马克思认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可以通过自然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的利用而扩大。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人类还可以依靠科技进步,对原有产品进行循环利用,使传统的一次性消费演变为新的循环消费,几乎所有消费品本身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废料重新加入生产过程[9]。这种循环消费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应对资源束缚以及生态压力的一种积极对策。为此,马克思还特别强调:“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10]可以看出,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是一个代谢过程。这个代谢过程可以在综合利用生产和生活的排泄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从而达到废物的再资源化目的。

综上可知,马克思对生态与消费问题的阐释,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推动绿色消费发展、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等三大版块,涵盖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扶贫等五大方面。

(一)推进绿色消费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探索追问的问题之一。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何种发展阶段下,人类对自然的伤害,都被自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这使得人类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生关系,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循环低碳、可持续的,使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发展。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促进绿色发展就必须提倡推广绿色消费,即倡导绿色低碳、节约适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近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建设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循环发展引领行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的印发,对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内涵、意义、要求和主要目标,培育和强化绿色健康消费理念,促进绿色产品供给和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绿色消费的内涵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满足生态需要来讲,绿色消费既要节约资源又要保护环境。消费行为的主体是人,消费的客体是资源和环境,整个消费过程和结果都要符合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从满足个人健康需求来讲,绿色消费指消费者对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绿色产品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绿色消费的概念是两个方面的叠加,即绿色消费是以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行为的统称。绿色消费表现为崇尚节约、反对浪费、选择环保的产品及服务、减少资源消耗、减低污染排放。

其次,我国推行绿色消费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虽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比较靠后。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在不断地下降。发展绿色消费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从而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攀升,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所以促进绿色消费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推进绿色消费既是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现阶段消费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消费方式,我国对推动绿色消费提出了4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和教育,大力推动消费理念绿色化并对其进行宣传、教育,要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二是严格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引导人们形成绿色消费方式,使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绿色消费主体。三是要严格市场准入,提高消费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不断地增加绿色产品的生产,加大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使绿色消费品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四是要完善政策体系,建设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为绿色消费提供政策保障。我国在《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绿色消费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奢侈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消费是否高效、合不合理不仅体现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更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11],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对环境的保护,是一种科学、高效、合理的资源消费方式,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总量大、能源利用方式粗放、能源使用效率偏低。在这种能源消费指导下,我国能源消费量占到世界的22%,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1.5%,这就是说,我国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12]。这种高消耗的能源消费方式不仅对现阶段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也是对子孙后代合理使用资源、享受良好生态环境权利的剥夺。面对以上情况,我国提出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要让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我国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主要方式如下:一是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我国不仅要根据自身的能源资源状况调整贸易结构以及能源产业结构,还应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形成集约高效利用能源的倒逼机制。在能源消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支撑更大的经济规模,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树立再生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要在耕地保护、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建设用地总量等方面进行最严格的管控,对高能耗行业加强能耗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支持节能低碳产业、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三是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低碳清洁能源使用量。有分析显示,京津冀地区PM2.5三分之一的来源是燃煤。如果增加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实施“太阳能入户工程”扩大天然气进口或是增加煤层气供应等会有效缓解大气污染,减少生态压力。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扩大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覆盖率,不仅会减少能源的使用,还会大大降低环境污染。四是必须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无论是政府、产业部门、企业还是个人,全社会都要自觉树立勤俭节约的能源消费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跃升,一些奢侈浪费、毫无节制的消费方式也随之形成,高档饭店、豪华会馆、别墅、豪车等早已成为了人们彰显身份、大肆炫耀的资本,这是不正常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一种损害,所以必须要进行制约。

(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4]新常态是在总结我国过去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普遍态势做出的科学判断。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旧常态的不同在于经济发展速度更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特点、消费水平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国提出要通过推动供给侧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扶贫力度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1.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主要依靠消费驱动的阶段。投资、消费、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萎缩,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逐步缩小,2014年我国出口增速达到拐点,意味着出口已经无法维持高增长的态势。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向扩大消费需求倾斜,只有充分挖掘、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才是目前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的消费需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过去,我国的消费具有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即消费缺乏创新,消费热点集中,一段时间内以一种消费为主导。如今我国消费进入了新阶段,消费重点比较分散,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渐成主流。我国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是与人们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不断调整的消费结构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相适应的。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二者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新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转变,那么供给水平也应该协同推进。但是,目前我国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新兴高科技产业产能供给不足,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都比较低,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因此,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缺乏信心,导致境外消费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2016年,我国消费者在海外购物的金额为6.4万亿元,“海淘”金额几乎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五分之一(1)中国论文网.软性制造:从日本制造衰落看制造业转型升级,www.xzbu.com/1/view-12967140.htm.。为了解决供给结构老化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我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要素利用水平,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二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使供给与需求相互协调。三是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有效化解过剩的产能、化解房地产库存、减少负债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四是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产业及新业态不断发展。重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增加并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新供给刺激新需求,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总而言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供给结构、释放市场活力、创新发展理念上下功夫,不断满足人们的高质量消费需求,从而达到高质量的供需平衡。

2.推进城镇化建设,释放国内消费需求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就有2.74亿人,占据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农民工长期处于“半市民化”“两栖”的不稳定状态,这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城乡双重占地问题,还会抑制这些人口的消费需求,使得其消费潜力难以得到释放,所以要尽量推动农民工城镇化。我国在“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15]。从消费来看,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后,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随之提高,更有意愿去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大约1.2万亿元的消费和投资(2)经济日报. 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2018-01-05.。所以,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因为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意见》要求从9个方面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升城市功能,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第三,加快城市群建设;第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五,完善土地利用机制;第六,创新投融资机制,保障城镇化资金需求;第七,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发展专业的房屋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第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第九,要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3.加大扶贫力度,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贫困是阻碍人们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人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摘掉贫困的帽子,才能让人民真正地释放消费的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总人口为13.95亿,农村人口为5.64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 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6 11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 124元,前者是后者的2.1倍(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02-28。。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但是农村人口依然占据我国人口近一半的比重。虽然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和消费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在不考虑农村人口的消费心理、社会保障等因素的情况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应该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对症下药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略;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6]。

我国当前的扶贫工作是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及互联网、产业发展、消费扶贫等方式进行。第一,教育扶贫。教育能够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当前,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还十分落后,子女失学比例高,受教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又受“读书无用论”的荼毒,使得贫困继续蔓延。因此,要大力抓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使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通过就业来摆脱贫困。国家应该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实施免学杂费等政策,学校间也要实行结对帮扶政策。此外,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第二,强化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使大多数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第三,要发挥互联网优势。要通过互联网让农产品走出乡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第四,扶贫要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帮助其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潜在市场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并有效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第五,消费扶贫,即人们通过消费来自贫困人口或者贫困地区的服务与产品,帮助其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的重要途径。以消费助推扶贫,以扶贫扩大消费需求,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新特点,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研究,凸显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社会主义指向,还有助于化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深化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于指导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首先,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马克思指出:“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17]正如前述,生活消费直接关系着人的再生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能够实现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劳动者既是生产的要素,又是生产的主人,自由地为自己和社会劳动,用以满足个人消费和社会生产的需要。所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能够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有利于维护社会生产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资源环境的具体状况出发,提出要推动绿色消费、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因此对我国的社会生产进行了约束和调整。例如,要生产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提高绿色产品的生产水平,加大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使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而且生产必须建立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之上,既要节约资源又要保护环境,符合建设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供给提出新要求,也就是说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和维护我国生产秩序的正常运行。

最后,在宏观调控的配合下,可以使我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达到优化、使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与消费需求相适应,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新时代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端入手,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优化,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必须长期坚持的手段,短期内还需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和税率等宏观调控手段相互配合。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在宏观调控调的配合下,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有利于化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我国的消费需求来看,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人民消费需求的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等特点,为我国制定具体的消费政策、消费战略提供了目标和要求。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变得更为全面、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目标有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繁荣,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对物质消费的质量、层次和水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环境等非物质消费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用“美好生活需要”更能全面地表达人们的需求状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反映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性要求,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从我国的社会生产来看,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经济实现了中高速增长,但是我国生产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说明我国生产力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生产状况与发展格局之间具有结构性矛盾,体现了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第一,目前我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生产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东部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比较低。第二,目前我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产业间的不平衡。一方面,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前者过剩,后者发展不足;另一方面,高低端产业并存,差距极大。有些产业世界领先,有些却处于底端。第三,目前我国生产发展的不充分性体现在制造业缺乏自主创造力,大而不强。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中低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综上可知,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不充分的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消费者把目光转向国外市场。2019年,中国境外消费额持续位居世界第一,旅行消费覆盖全球158个国家,仅2019年上半年,中国境外旅游消费达1 275亿美元(4)携程、银联国际.新旅游、新消费、新中产:2019年中国人出境旅游消费报告,2019-11-28。。中国人民境外消费的原因,除了炫耀、攀比、面子等心理因素,主要原因是国内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没有达到消费者需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提出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解决我国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方案,因此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社会主义指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关系,对消费的研究一直是从属于生产的。对资本家来说,无论是生活消费还是生产消费都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服务的,可以说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目的。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既是生产的动力又是生产的目的,生产消费是生活消费的手段,生活消费是生产消费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竭力扩大、发展并且全面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18]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在一个和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制度下……社会那时就应当考虑,靠它所掌握的资料能够生产些什么,并根据这种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应该把生产提高多少或缩减多少,应该允许生产或限制生产多少奢侈品。”[19]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消费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把消费作为主要目标。列宁写道:“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为了消费而有计划组织生产的大消费合作社。”[2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而不是消费为了生产,把消费放在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位置,纠正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仅仅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错位。第二,新时代我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并非对抗性的。在我国,生产和消费之间既相互促进又存在着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等政策来有计划地进行调整,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21]。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体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现实需要来分配资源和能源,调节社会生产。我国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能够为人民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从而不断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第四,新常态下我国消费具有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的消费结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国家为了推进消费升级提出了各项政策,还调整供给侧以满足新常态下人民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还通过改善消费环境来提高人民的收入,让人民敢于消费。

综上可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为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消费以及消费规律提供了新的现实基础。我们知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并不存在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消费以及消费规律的研究是处于一种纯粹的理论思辨。如今,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形成并发展,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为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消费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条件。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消费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而且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社会主义指向,为我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民生需求、资源禀赋、生态状况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前进,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在日益凸显。当前,由于我国人民对高品质、个性化、多层次消费的迫切需要,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22],西方消费主义的渗透及后物质主义消费理念的传播,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等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为满足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还需要不断深入调整以接受实践检验,并且随着实践的推动得以丰富和发展。

猜你喜欢

消费绿色生产
绿色低碳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40年消费流变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