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归属感的医养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2019-02-16郭亮采
郭 亮 采
(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湖南 益阳 413000)
1 益阳市养老需求分析
1.1 老年人口
2015年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89%,高出全省1.72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15.71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18.86%,高出全省6.4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3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整体特征为老年人口比重大,尤其高龄老人比重大。
参照“十二五”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考虑老年人增速加快,按年均4.8%左右的增长率,预测至“十三五”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00万人。
1.2 养老服务机构需求
根据“9073”养老结构,即居家养老占90%,宜居社区养老占7%,机构养老占3%。预测“十三五”末,益阳市居家养老人口约90万人,社区养老7万人,机构养老3万人;需要养老床位数约10万床,在现状1.6万床基础上,需增加8.4万床。按照“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要求,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低于50%,推算,全市需要市场运营的养老床位不少于5万床,需增加4.8万床。
2 老年闲暇活动特征与心理需求特征
2.1 老年闲暇活动特征
参考益阳周边地区相关调查,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分析本地老年人闲暇活动特征。主要特征为老年人闲暇活动以视听娱乐、棋牌活动为主,平常有散步习惯,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率较高,普遍从事一定量的轻体力劳动。
2.1.1老年人闲暇静态活动特征
根据相关调查,老年人电视、广播视听娱乐活动参与率达到九成以上,基本每天都参与,每天参与时间约2 h,男性参与率高于女性参与率;老年人棋、牌、书法等活动参与率接近四成,平均每周4 d,每天参与时间2 h~3 h;老年人书籍、报刊等阅读活动参与率不到两成,平均每周6 d,每天参与时间1 h~2 h,其中男性参与率约为女性参与率的1.5倍,城镇地区参与率约为乡村地区3.5倍。
2.1.2老年人闲暇动态活动特征
根据相关调查,散步是老年人常有生活习惯,城镇老年人参与率超过五成,平均一周6 d,每天1 h左右;其他体育锻炼活动,每周锻炼次数3次以上的参与率约为四成,大部分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 min。
锻炼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前5项目依次为健走、舞蹈类、武术类、跑步类和球类。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个人体质强弱、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健身组织和健身常识、时间安排等5个方面,其中超六成城镇老年人认为缺乏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是影响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2 老年心理需求特征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其晚年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准确了解、掌握老年人精神需求,从空间、环境、设施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让老年人精神有依托,晚年幸福有保障。
2.2.1健康需求
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通常表现为因健康问题产生求生性,害怕因健康问题带来家庭经济负担。这些心理特征表现出老年人迫切需要及时的身体健康护理及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营养饮食搭配指导。
2.2.2记忆需求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日渐衰退,心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记忆将越发凸显,无论是幼年时的经历,还是壮年时的居所,向往记忆中的生活空间、生活场景以及生活用具等。营造能够引起老年群体回忆的空间环境,在令其无限怀念的同时,增进其安心感与满意感,从而令老年人对新的生活环境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2.2.3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尤其在进入养老机构后,渴望友谊但缺乏主动性,社交范围因此变小,容易产生孤寂感。因此希望与老友交流、叙旧,或者尽快结交新的友谊,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
2.2.4价值需求
老年人退休或者离开家庭后,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希望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这是老年人在自我实现方面的价值需求。一般来讲,心智发展水平越高的老年人,其晚年的价值需求也就越强烈,同时这种需求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就越深刻。因此如何在养老社区集体中帮助老年人找准定位,挖掘自身价值,是满足老年人内心渴望的心理需求。
2.2.5求知需求
中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也希望能认真系统地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尤其进入养老社区后,更担心与社会的接触、沟通减少,与社会的隔绝加深。因此确保老年人能够源源不断的接受外界信息,学习了解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等,是适应生理变化和社会角色变化的一种心理需求,同时积极用脑可延缓衰老。
3 基于闲暇活动与心理需求特征的规划设计
3.1 切合医养结合特色的养老产品体系构建
3.1.1注重医养结合特色打造
基于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介入、运营和服务,与养老社区养老产品之间更加有效配合和运作,实现医疗、康复、疗养、养老等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原则。规划形成相对独立的医疗康复功能区,依托特色医院设置康复疗养中心、介护养老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医疗功能,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医疗救治、康复疗养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介护服务等全方位医疗服务。
3.1.2满足不同类型养老产品需求
根据居住老年人自理、介助、介护特征,以及居住品质、环境特色需求,为保证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规划多种差异性养老社区组团。除介护型养老产品与医疗机构结合设置外,其余类型养老产品组合设置于各养老社区组团,为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邻里交往及贴身服务,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自理能力和不同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对养老产品多样性的需求。
3.2 贴合老年人行为模式、闲暇活动需求的公共空间设计
3.2.1贴合老年人的行为模式的交往空间设计
依据调查和论证,老年人常活动的范围为基本活动圈与扩大邻里圈,基本活动圈为5 min老人出行距离,活动半径180 m~220 m,扩大邻里圈为10 min老人出行疲劳极限距离,活动半径小于450 m;老年人活动的时段常集中在早上7点~10点,下午2点~5点。根据基本活动圈和扩大邻里圈范围,规划将老年大学、社区管理中心、公共餐厅、室内活动中心等大型公建集中布置于社区中部,而其余广场、文娱、健身、坐憩等主要交往空间分散布置于各养老社区组团内。
在空间设计上,根据广场、文娱、健身、坐憩等不同交流空间特性,采用不同的围合、尺度等形成户外交往的线型空间、节点空间和块状空间三类空间,线型空间以行进交流为主,节点空间以驻留交流为主,块状空间以集聚交流为主,满足老年人对户外居住环境的健康、交往、安静、运动等方面需要。
3.2.2符合老年人闲暇活动需求的配套设施规划
规划根据益阳地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以视听娱乐、棋牌活动为主,平常有散步习惯,体育锻炼参与率较高,普遍从事一定量的轻体力劳动的特征,同时切合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基础上,在各养老组团功能区内设置视听娱乐、棋牌活动、阅览、健身场地等普适性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设施;在公建中心依托老年大学设置书画、音乐、文学等特色文娱活动;另外设立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等劳作坊,以及垂钓区和农作区等特色轻体力活动场所。
3.3 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人性化特色设计
3.3.1切合健康心理需求的特色设计
步入老年后其心理特征、身体功能、感觉功能、生活结构都发生很大变化,老年人对孤寂、死亡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规划设计从强化对老年人健康的暗示、引导入手,首先建立依托医疗结构的身体健康检查、诊治、疗养等一体的全方位医疗保障服务;其次结合不同的老年病症,设置科学的专业化锻炼恢复场所,鼓励老年人坚持运动;再次设立养生教学、健康饮食等改善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从多方面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的延缓衰老,减少心理恐惧感。
3.3.2切合眷恋心理需求的特色设计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过往生活时代、生活空间、生活场景等物质空间,以及社交圈子等眷恋心理越发凸显。规划采用生活环境、生活用具、生活空间记忆再现手法,为不同老年群体提供与之相符的空间、环境等往日记忆。比如农作体验记忆、工厂大院遗址记忆、红色青春记忆、水乡文化记忆等多种景观环境空间或活动,同时通过共同记忆架设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交友的桥梁,找到新朋友,结交新友谊,吸引“抱团式”养老群体,营造老年人的“熟人圈子”。
3.3.3切合价值心理需求的特色设计
调查研究表明,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后,容易产生自我认知降低、与社会隔绝的感觉。这种需求一般通过参与家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来获得满足。规划依托老年大学、公共管理中心等设置各类曲艺、书画、工艺等多种文娱活动组织,以及参与社区日常管理活动等,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途径,提高老年人对人生境界、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追求,以增强老年人独立、自主和“有用”的意识,促进心理健康。
总之,为建设能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医养结合养老社区,规划在常规的安全、卫生、智能、优美环境、设施完善等养老需求基础上,重点从老年人行为模式、闲暇活动特征、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特色设计,以求营造一个切合老年人行为、心理的特色养老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医、老有所爱、老有所乐、老有所忆、老有所为、老有善终的高品质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