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居民扩大消费的梗阻及疏解
2019-02-15樊继达
樊继达
消费关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巨大。瞄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消除影响消费的深层梗阻,将有助于持续做好扩大消费这篇大文章,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消费新时代的四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消费也正进入新时代。近年来,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新时代我国消费呈现许多新变化。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突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和基础,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3年至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7.0%、48.8%、59.7%、66.4%和58.8%,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但若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明显偏低,201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3.6%,世界各国最终消费率的平均水平保持在75%左右,相差20多个百分点,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消费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充分发挥其潜力将对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国3亿多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既是重要的消费力量,更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重要的动力源泉。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仍未结束,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消费增长近2个百分点。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国消费规模将达到50万亿元左右,届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5%。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成为“新常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从短缺起步,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消费浪潮,从纺织衣物等日用消费品到家电消费,从电子产品消费到汽车消费,这种排浪式模仿型消费有力地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均GDP已达到上中等国家水平,大规模排浪式模仿型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升级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9.3%,表明对于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比重在走低,食物支出之外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的比重不断升高。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满足人民不断升级、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自然是其应有之义。近些年来,我国的消费结构在发生明显变化,居民消费正从传统的“有没有”“价格便宜不便宜”向“好不好”“性价比是否高”转变。概言之,我国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从传统消费向品质消费升级,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企业如果通过产品及服务创新,为居民提供更加新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产品及服务,将实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服务消费需求旺盛供给不足。消费进入新时代,我国居民服务消费需求日趋旺盛。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比重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教育、健康、医疗、文化、旅游、信息等领域的消费已成為人民最迫切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目前,包括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在内的服务消费已经占到了国内居民消费支出比重的40%以上。但毋庸讳言,我国服务领域的供给与人民的需要并不匹配,幼儿教育、看病难看病贵、养老等既是民生痛点,也是消费堵点。我们应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扩大消费、增加有效供给,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开放,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2017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4.5万亿元。如果未来5至10年,近14亿人的服务型消费占比接近或达到50%左右,将会产生数十万亿元的消费需求,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更大的需求。
消费已成为应对外部压力的“压舱石”。众所周知,投资、消费与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相当长时期内,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我国经济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个别年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甚至超过80%。但进入2018年后,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3月初,美国挑起贸易摩擦;7月6日,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8月23日,对第二批约16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9月份,又对我国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的关税,2019年税率有可能上调为25%。两国经贸关系博弈日益复杂,中美贸易摩擦将是一场“持久战”。总的来看,随着“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我国净出口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面临的冲击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关部门统计数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7.9%,但同期贸易顺差收窄26.7%,连续8个季度同比收窄,贸易顺差的收窄折射出我国出口能力的下降。虽然下半年出现贸易“抢单”现象,但我国出口面临的压力可能在2019年才会真正到来。在出口对经济拉动的贡献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显得尤为重要。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17年已达58.8%,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顶梁柱”。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如果能够做好消费这篇大文章,将极大地助力我们赢得这场中美贸易摩擦。
制约我国居民扩大消费的深层梗阻
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形态和消费产业,加快释放大国消费红利,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
供给侧服务业发展滞后使消费产品供给较为单一。服务业不仅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也是提升居民消费需求的第一引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虽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产值占比还较低,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具体来说,养老、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等服务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些产业的培育才刚刚起步。由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服务消费产品尤其是发展型服务消费产品较为单一,消费结构层次较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总量扩大和新消费热点的结构提升。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较低导致消费有心无力。收入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消费需求随居民收入总量和收入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按照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其中劳动者报酬即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其份额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能否有效落地。国家统计局的历年数据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呈现明显的一直下降趋势。199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为51.1%,而到2012年这一数值仅为45.2%,下降了近五个百分点,近年来虽有增长,但远未达到足以改变劳动报酬长期偏低的程度。此外,知识、技术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尚不完善,资本市场不稳定,投资性收入比重不高。总的来看,在“经济蛋糕”总量做大的前提下,居民所分得的“蛋糕”比例却越来越小,这就必然会扩大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使得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者因消费能力不足而导致宏观消费总需求不足。同时还必须看到,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我国居民大规模加杠杆,居民杠杆率持续上扬,储蓄率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其消费潜力的释放。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抑制居民的消费预期。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与消费预期密切相关,稳定的消费预期能够有效地拉动消费。当前,由于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整体较低,尤其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面、统筹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方面水平不高,直接降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预期与消费倾向,不利于释放居民消费需求潜力。在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不敢消费,只能通过增加储蓄、压低消费的途径来增强未来心理保障和消费预期,这就会显著地降低即期消费,导致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市场信用与消费监管机制不完善引致消费安全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良好的市场信用与消费监管机制是提高居民消费预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我国消费市场上,地沟油、毒馒头、“镉大米”事件、“塑化剂”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8月份爆发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焦虑。一方面,暴露出我国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生产经营者的失信成本很低,使得失信者总会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凸显出我国消费监管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失信者的违法行为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正是由于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与消费监管水平还比较低,劣质商品和服务充斥市场,使得普通消费者往往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能消费,非常担心因为当期的消费引来潜在的消费安全问题,使得人身和财产蒙受损失,从而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型升级。
促进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发挥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要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近年来,已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消费产品进入门槛高等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增长动能的转化。
消费新时代居民持续扩大消费的突破路径
在从发展中大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消费新时代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精准施策,破解深层梗阻,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韧性。当前,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稳步提升居民消费实力。扩大消费既需要增加民生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居民潜在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又需要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补齐民生短板,进而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
一是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消费之基。应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2018年,高校毕业生高达820万,中职生约500万,留学归国人员约50万,都是新增劳动力的主力人群,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超前,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将会提高家庭总收入,提升即期消费能力。必须将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入落实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强化对有就业能力的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完善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及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多渠道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夯实居民消费的物质基础。
二是形成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探索知识、技术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建立城镇职工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挂钩的长效工资制度,促进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当前的重点有二:其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远未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等收入群体承受面临沉重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负担,普遍存在焦虑感,不敢消费。应通过落实重点人群增收政策,降低企業税费、养老医疗负担等举措释放其消费潜力,稳定消费预期。其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积极发展专用粮食和蔬菜、畜牧水产等高收益产业,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营销网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促进农民在耐用消费品、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消费,不断提升农村消费结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