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宽窄行机插及同步侧深施肥对比试验研究
2019-02-15薛占奎施佳炜洪一前
薛占奎 施佳炜洪一前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稻机插、肥料机施由于具有高效、劳动强度降低等诸多优势,应用面积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稻作类型品种多,土壤水肥条件差异大,水稻行株距和种植密度也不一样,生产方式上受农机具限制,水稻机插行株距配置单一,因而严重制约水稻增产潜力和农民增收。研究表明,水稻宽窄行机插可有效提高水稻通风透光性能和增强光合作用,且有利于后期田间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化肥的大量使用确保了水稻持续稳定增产,但也造成肥料和人工成本增加、肥料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种粮收益。为此,金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金华市农业机械管理站联合开展了水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试验,在金华市琅新粮食专业合作社进行水稻宽窄行机插及同步侧深施肥对比试验研究,在其他种植条件和管理方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对比不同行距机插以及同步侧深施肥与人工撒施对产量的影响,为种粮大户机插晚稻提高产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2018年在金华市琅琊镇种粮大户试验田进行。试验水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试验基肥为宝利复合肥;插秧机械应用锦禾和莱恩两个生产企业的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机型分别为2ZG-8KZ和 2ZG-8A2。
1.2 试验方案设计
1.2.1 不同行距机插对比试验
机插试验设置2个大区对比,分别设计不等距宽窄行(33/17 cm)机插与等距(25 cm)机插试验,2个试验处理的机插面积均为333 m2。为保持相同的机插丛数,试验插秧机的机插株距参数设置为16 cm,其他参数的设置情况见表1。试验于5月15日播种,6月6日机插,机插后按照相同高产栽培方式管理,每个处理试验在全部收割后测产,晒干换算成标准含水量后计算产量并进行对比。
表1 不同类型插秧机机插及试验情况表
1.2.2 不同施肥方式试验对比
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设计机插同步侧深施基肥(M1)和人工撒施基肥(M2)。各处理具体施肥情况见表2。试验设置2个大区,每个大区面积为315 m2,机插采用宽窄行,行距为33/17 cm,株距为20 cm。试验于5月15日播种,6月6日机插。各试验大区独立排灌,防水肥串流,其他田间管理按高产栽培要求进行。各处理全部收割后测产,晒干换算成标准含水量后计算产量。
表2 不同处理具体肥料用量表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甬优1540水稻品种的生长成熟情况,金华市农技站和市农机站技术人员于10月19日到试验点进行田间实割测产,把机收后的水稻进行水分测定和产量测量等,具体见表3、表4。
表3 不同机插方式的产量对比
表4 宽窄行机插不同施肥方式的产量对比
从表3的产量情况来看,不等距宽窄行机插的产量达到11 601.0 kg/hm2,较等距机插的产量同比增产17.1%,明显高于等距机插的水稻产量。宽窄行机插的有效穗数也要明显高于等距机插,达到241.95万丛/hm2,较等距机插增加36万丛/hm2。这可能是由于单季晚稻等距机插25万丛/hm2的密度过大,中后期稻株间的生态环境条件不利于光合作用和产量积累,影响了有效穗的形成;而宽窄行机插有效改善了后期光照,提高了光合效率,增加了有效穗,造成宽窄行机插的产量明显提高。
从表4的产量情况来看,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不等距宽窄行机插同步侧深施基肥的单位面积有效穗较人工撒施的高14.3%,单位面积产量也较人工撒施的提高7.5%,说明不等距宽窄行机插同步侧深施肥能让肥料得到有效吸收,不仅提高施肥效能和效率,而且也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并能实现增产。
3 小结
(1)在单季晚稻上,插秧采用不等距(33/17 cm)宽窄行的机插方式,有利于改善水稻上、下部叶片光照条件,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干物质积累。宽窄行机插的产量达到11 601.0 kg/hm2,同比等距(25 cm)机插增产17.1%;同时,不等距宽窄行机插同步侧深施肥也较人工施肥增产7.5%,在减少施肥人工投入成本的同时,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产量,实现节本增收的目标。
(2)在整个试验中,单季晚稻适宜机插密度为16.5~19.5万丛/hm2。由于两台插秧机的株距参数不同,而为了达到相同的机插密度,未能全面考虑在适宜密度下机插参数选用问题。在下一步的试验对比中,会考虑同等密度条件下,选取适宜的机插密度进行比较试验,最终使试验结果更具对比性,试验结论更有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