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特色的构建研究
2019-02-15唐红枫
唐红枫
(武汉东湖学院 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高等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占比例逐年增高,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在新工科背景下,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1]。而生物制药专业是向我国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领域输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专业,现阶段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脱节等[2]。因此,探索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武汉东湖学院生物制药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探索,以期为高校生物制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1 专业特色体现
1.1 人才培养特色
主要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生物工程兽药、农药、中成药等方面生产开发的能力,本着“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内涵式发展思路,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生物兽药、农药、中成药的生产开发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一方面符合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对生态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符合武汉光谷生物城以生物农业为主导的人才需求。
1.2 课程设置特色
在专业特色具体体现的方向课设置上,兽药与生物农药方向特设有植物病害防治、动物疾病检测与防治、生物农药与应用等特色鲜明的方向课,均为国内生物制药专业现有涉及的理论课程,极大的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扩展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3 实习实训特色
生化学院已与武汉光谷生物城多家企业建立了实训实习基地,并于2015年4月成立了武汉东湖学院“生物化工类专业集群”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够完成生物兽药、生物农药、中成药等的生产开发,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检测等方面的实习实训,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后期拟建立药企仿真实训中心,以全方位满足学生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
2 专业建设思路与方案
2.1 建设思路
坚持以服务生物兽药、生物农药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应,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2.2 实施方案
2.2.1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为了进一步增强专业特色,为课程增加“药味”,对2014版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和调整。原培养方案中,学生大三才接触“药”相关课程,我们将与制药相关的课程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在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中,均有制药相关课程分布其中。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增加生物技术制药+兽药和生物农药相关知识。
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在大一开始就设有专业导论、有机化学(药物)、药用植物学、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就能对生物制药总体有一个初步认知。此后,“药”融入药物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中。我们在教学中重新整合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数,把涉及生物制药领域的知识内容作为重要知识点,旨在突出生物制药的特点,并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入生物制药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同时,发酵工程制药、天然药物开发技术、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等课程中将增加制药相关专利、中国药典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各门课程的“药味”。这些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重新优化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专业面更广的知识,从而避免知识点交叉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
为了增强毕业生的专业优势和就业后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生物制药在大三进行了方向课的调整和安排,设立有生物技术制药、兽药和生物农药两个特色方向,并对各方向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论证和安排,力求做到紧扣方向,突出特色,为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能力提供有力的知识储备。在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将做如下改革:
2.2.1.1 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1)创新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共育机制:我院成立了“生物化工类专业集群”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优势,寻求人才共育机制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的专业方向,共同制定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符合应用型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过程校企共同协作,共同开发与课程体系配套的教材及课件,建立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力争实现校方的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学历证书、职业教育、校园文化与企业的职业岗位、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终身教育、企业文化的有机衔接。
(2)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在专业实习中,实施顶岗实习与轮岗实习,加强学生的实习管理,实行专业实习“校企双导师制”,建立顶岗与轮岗实习管理工作制度。在教学中引入企业行业评价机制,构建学生、企业、校方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实施校内与企业双考核,建立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直通车”[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将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率、薪酬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岗位变动率等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指标体系。
2.2.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对岗位的要求融入实习实训,将企业的职业技能要求融入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行业特有评价体系融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校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素质拓展课与企业认识实习的交互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通识能力和基本素质;通过校内实验课程与技能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结合专项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以及企业的专业实习的交互进行,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素质;通过校内职业能力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毕业论文与企业毕业实习的交互进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生物药物产品生产、管理和质检的优秀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
2.2.2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探索构建生物制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持续推动教革,将企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的引入作为着力点,对生物制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同时尝试建立生物制药专业教学共享资源库。
2.2.2.1 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
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改革有机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生物制药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分析基础上,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制药专业基础知识的“共平台”课程。在生物制药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分析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项技能训练为切入点,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在以上两项基础上,在大三设置不同方向课程,以满足学生在制药行业中的药物提取、药物制剂、药物发酵、药物分析与检验、药品营销、生产与质量管理等不同岗位取向的需求[4]。通过“共平台、强技能、多方向”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打下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2.2.2.2 加强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建设
以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以企业行业专家为主导,以专兼职教师为主体建立核心课程团队,全面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
(1)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岗位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潜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背景,进一步加强《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建设。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根据我省医药产业特点,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制药工程设备》、《发酵工程》、《天然药物分离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3)方向课程建设:根据特色方向要求,结合兽药、生物农药的生产研发特点,使学生具备懂病(了解各类动植物疾病的病理特征)、看病(能够对症下药)的能力,在《药理学》和《药剂学》基础上,针对性的开设了《植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疾病检测与防治》、《生物农药及其应用》等方向课。
2.2.2.3 和企业共同建立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由企业专家、教师为主导,学生共同参与,专业基础知识、岗位操作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全面评价体系。技能的考核以学生岗位操作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主,建立老师、学生、企业共同评价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
2.2.2.4 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进一步完善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精心制作互动性强、学生可以自学的课程教学网站。引进发酵工程实训等虚拟训练软件、药物生产实训虚拟训练软件和大型分析仪器虚拟训练系统等教学软件。与企业合作开发实际生产的虚拟流程和虚拟工艺,包括原料药、药物制剂生产等,用于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现场,接受实训教育。建立企业生产现场标准操作流程的教学视频,融入具体教学,使情境教学更加生动。
2.2.2.5 完善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实习实训条件和考核体系
建立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保障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内容体系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采取三项措施:a.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b.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团队;c.建立稳定的校外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和长效管理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涵盖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实践技能和岗位实训技能三方面;实践教学方法体系采用教-做-考三步曲[5];实践教学评价做到基本操作技能、专业生产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考核。
2.2.3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企合作公司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及管理制度体系,能够完成生物兽药,生物农药的生产开发,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检测等方面的实习实训,以及“双师”教师队伍的培养。
2.2.3.1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和优化与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1)与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目前已初步完成7个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2)互派技术人员、教师交流培训学习,教学、科研、服务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初具雏型,实现联合招生培养。为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提供平台。
(3)做好跨学科、跨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夯实专业办学条件,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搭建校内学科竞赛实训平台,构建农产品检测、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平台。建成一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
2.2.3.2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基础上,建成一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以目前拥有校级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条件而言,拥有PCR仪,电转化仪,荧光倒置显微镜,细胞培养箱,荧光实时定量PCR等仪器,经小规模的改造和规划后,能够初步具有生物工程药物的模拟研发;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检测等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的平台,也能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部分特殊仪器可利用相关校企合作企业的试验平台 (资源共享)。
3 结语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本地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使命之一[6]。生物制药专业不仅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扎实,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近年对生物制药专业的建设,成绩较显著。2018年,首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光谷生物城相关医药企业,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到20%。因此,本专业将更加深入的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更多的优质企业纳入到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同时结合企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具自身特色及核心能力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为更多的地方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