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竞赛与城乡规划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9-02-15陈轶
陈 轶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1 概述
社会调查竞赛是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的一项必要的教学环节,自2000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始举办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作业评优,其中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报告评优简称为“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竞赛”已经成为业界的标杆。每年有来自全国的160多所高校300多份报告进行评选,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此外,“城乡规划社会调查”也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近年来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教学体系,该课程已经成为城乡规划专业十大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城乡规划专业社会调查的学科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以往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如学科发展与创新能力[1]、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能力[2]、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3]等,近年来,也有研究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教师素质[4]、创新能力与科研[5]等,总体上看,现有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项目驱动、科研驱动、创业驱动等方式,基于教学视角的城市规划专业创新提升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城乡规划学专业的社会调查课程为例,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2 社会调查竞赛与城乡规划设计工作及教学的关联
2.1 社会调查研究是规划师的必备技能
不论是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各类型规划,第一步往往是现状踏勘,这与社会调查竞赛的前期调研阶段相吻合,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将近70%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会成为规划师,如何在鲜活的“场地”中运用所学的产业、空间、经济分析、规划原理知识做出判断,及时发现问题成为了规划师的必备技能。
2.2 将新型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日趋显现,城乡规划需要与相邻学科如统计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进行交叉融合,对学生学习新的技术手段提出了要求;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如微课、翻转课堂、MOOC等,课堂变成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同伴学习等,社会调查课程特点恰恰符合运用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因而容易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 社会调查竞赛在创新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3.1 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即“选题”,选题往往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是社会热点的抽象与升华,也是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必要环节。社会调查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平台,依托此类竞赛,学生可以通过寻找社会热点与城乡规划学科的结合处大胆提出新颖且富有创新的命题,这个命题一般很聚焦,一个社会调查报告紧密围绕一个命题展开。
3.2 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过程”,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至始至终都强调学生的自主调研,以南京工业大学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为例,其课程安排为讨论选题→初步调研→再议选题→再调研→问卷设计→再调研→问卷修改→再调研→再修改→再调研……→修改报告等环节组成,学生是社会调查课程的主角,从选题到成文,教师的作用是告诉学生他们的兴趣点哪些可以提炼为科学问题,该如何提炼以及如何发掘报告的闪光点。由于调研过程中涉及选题文献的阅读、案例地的确定、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等环节,这些环节都具有明显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特别是一份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往往需要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或软件,如SPSS,ArcGIS,EXCEL,AMOS等,学生需要结合课内所学或新学某个软件服务本次社会调查,从而高质量完成社调报告。
3.3 创新发展的能力
“创新”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创新的要求体现在:专业规范特别强调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竞赛强调创新性,创新性应贯穿社会调查报告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结论与讨论几个部分。选题目的和意义需要说明为什么做该项研究,以及研究的重要性;技术路线实际是研究思路,来自围绕选题的数次小组讨论中,需要跟踪国内外该选题的最新文献,有意识的收集一些好的思路、较新的分析方法等;研究主要内容是社调报告的主体,在数次小组讨论中逐渐形成,最终发展成社调报告的核心部分。研究结论与讨论需要呼应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本次调研的发现,进一步提升和讨论该选题的意义。
3.4 综合运用的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不仅要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强化组织与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及沟通能力。城乡规划社会调查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城乡规划学本科一年级《模型制作》《城市认知》,二年级《建筑设计》,三年级《城乡规划设计》等课程均以小组学习为主,《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在三年级开设,由于具有前两年的小组合作基础,学生能够适应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在这过程中锻炼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调查问卷的发放需要学生说服陌生人同意填写问卷,则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4 培养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4.1 结合科研,明确选题
“科学始于问题,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实际上,社会调查选题即试图回答一个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社会调查的问题常常需要紧随社会热点,并从社会热点中提炼出适合规模、合适尺度社会调查的科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社会调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做好功课,一般可以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在设计自己的科研选题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疑惑都有可能成为下一次社会调查选题的灵感来源。
4.2 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不一定学生们感兴趣,这就需要师生间在确定社会调查选题时进行一次小规模的座谈,可以以“你打算研究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等简单的开放式问题展开,伴随学生的陈述,需要提示学生说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并且逐步与教师的研究兴趣对接。
4.3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有别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调研,找出现实中的城乡规划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有效的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结合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鼓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与调研中。此外,该课程也有助于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衔接,如《城市规划原理》《西方城建史》《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能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4.4 构建导师制和小组学习模式
社会调查一般4人一组,通过组内分工增加了学生参与度、增加团队合作、提供个性化指导、集中课堂讨论。导师需要设计好选题及整个研究框架,为学生提供调查中需要的文献和数据处理软件,确定交流频率、截止日期、工作的重要程度优先级、已知的问题和困难的界定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不应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对学生们的答案提出质疑,帮助他们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
5 结语
社会调查竞赛在高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其示范和导向效应能够有效提升城乡规划大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