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正观的理论特质*

2019-02-15

关键词: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思维

刘 意

(南方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45。中国共产党的公正观,代表着人民所向往的公平正义。理论忠实于并创造性地回应实践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正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那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正观,从多层次多维度阐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导向,积极回应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具有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引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辩证思维的理性建构、国际视野的拓展开放等理论特质。

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

中国共产党公正观的理论特质之一,在于树立牢固的问题意识,以解答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为导向,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

(一)“精准号脉”公正热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非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不公正问题就会自动消失。在民主和法治尚处于建设和完善中的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理念便不能充分落实到社会制度设计和现实生活中去,加之对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致使部分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制造人为不公正。另外,一些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理解狭隘,把平均主义当成公正,或者受到西方所谓的“高山流水”原则、“倒U曲线”理论等影响,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不公正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因此,保持清醒头脑,正视社会发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正现象,“号脉”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热点难点问题,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一步。

扫除新时代公平正义问题的认识盲区,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复杂的社会转型也仍未结束。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罗尔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均是在稳定社会交往关系模式中论证正义原则的合理性,而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变迁引发公平正义原则的相应改变恰是一般公平正义理论的盲区。处于复杂转型期的社会往往存在更多更复杂的公平正义问题,其形成原因不同于结构稳定社会。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以高度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突出表现在因权利、机会和规则不公平引发的贫富差距悬殊、司法不公等方面。而现阶段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又面临着物质条件薄弱、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受冲击、制度有效性弱和封建特权思想影响等困境,并集中体现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通过市场、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变迁把握变化中的社会结构,以中国社会转型的条件、动因和目标为基点,以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为导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避免陷入抽象观念意识的陷阱。

(二)“对症下药”破解问题顽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发现公平正义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公平正义问题是关键。中国共产党公正观致力于“用药”破解公平正义“疑难杂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发展经济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深化改革是其动力源泉,制度建设是其重要保证,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之症状,下“猛药”除“顽疾”,首先要站稳基本立场。我们的基本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正义性”所在——“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问题的存在相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来看只是支流。

平等的价值取向与公平的价值取向间的冲突,成为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的根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两方面的目标导向:一是普通的公平正义,即以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的基本权益为目的,杜绝所谓“权贵”的公平正义;二是普遍的公平正义,即寻求人民群众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可的,而不是特殊、少数人的公平正义。社会财富本身并不能代表“社会公平正义”,甚至普通民众生活水准显著提高也并不代表“社会公平正义”,因为人民群众在改善日常生活水准的同时会产生新的公平正义诉求。一旦中国发展出现问题,人民群众缺乏对未来生活改善的可预期性,这时广大民众对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敏感度便骤然提升,社会动荡就会接踵而至。针对社会不公产生的原因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战略和新布局。他认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反腐败为着力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把全面依法治国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机结合,确保政治领域的公平正义;通过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平正义问题;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战略,解决底线公平,为缩小收入差距和推进共同富裕做出重要贡献。

(三)“宏观研判”公正问题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14这也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高度发展绝不会轻松实现。目前社会公平正义中最大的问题是对突出的公平正义问题缺乏警觉,最大的忧患是对公正问题发展轨迹缺少基本判断。在公平正义成为时代主题的新时代,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人类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阶段不可替代的阶梯,它绝不会完全屈从于资本的逻辑,甘于在资本的控制下生长。此时,若没有对公平正义问题发展轨迹的把握,就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中国集聚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人要辩证地看待实现公平正义与资本和市场的矛盾。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并不是对资本、市场追求财富的简单否定,更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强调分配公平正义,以及思考发展与公平正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为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的公平正义探索着。

我们要始终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前瞻意识,对推动公平正义发展的规律性、趋势性和前沿性问题进行系统把握,对未来进程中将会遇到的基本性问题进行有效预知和及时预防。例如拉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说明仅注重刺激经济增长,忽略收入分配不公,必将加重贫困化问题,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又如要实现国际关系上的公平正义就会遇到巨大阻力。“修昔底德陷阱”在国际关系史上颠扑不灭,新兴国家崛起必遭霸权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压迫。美国先后用冷战、“广场协议”等手段,迫使苏联解体、日本经济低迷数十年不振,欧盟因英国等国“脱欧”影响力将减弱。中国如今正和平崛起,坚决不走霸权主义道路,极力推动国际关系公平正义的实现,但也面临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甚至还要面对武力恐吓。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因受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他不可确定因素等影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这也说明了国际关系上公平正义的实现道路不可能康庄平坦,需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及早打算。

二、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正观,其价值追求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根本需要、融入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幸福追求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其理论特质之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一)评判标尺: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满意度

公平正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公平正义是人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也是人民以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实现各种权利的合理分配与正当划分的基本行为准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可以切实提高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满意度。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发展理念,更是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理念。“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5]136,是要杜绝“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6]。

进入新时代,贫困已成为降低人民对公平正义满意度的“绊脚石”。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已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中国共产党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带领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消灭贫穷不仅可以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也致力于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目前,在全球的政治、经济等各种秩序尚不公平的状况下,很多国家及其人民应得的利益被他国或部分人不正当地侵占着,强国比弱国拥有更多的主权。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正为世界人民对公平正义的美好向往传送民生动力,以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超越种族与国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拓展它的世界尺度。

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最有发言权。民生是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公平正义最好的“温度计”。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正抓住这些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进,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建设,真正把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此赢得人民群众的称赞和认同。党和政府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落实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确保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行使行政权力的正当公平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满意感。

(二)伟大力量: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推动力

公平正义表面上指向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的关系或秩序,实质上是人们对某种社会关系或者反映某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所作出的价值评价,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合理、平衡的关系,并使处于这一关系中的人们得到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7]公平正义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可见,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公正的政府也必定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与社会上存在的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不公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也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人民既是公平正义发展的推动者,又是公平正义发展的受益者。人民群众在不断解决矛盾、协调平衡的过程中实现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享公平正义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论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干事业。不断减少人民群众之间的不公正因素,增强人民群众的团结合作,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都与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的贡献息息相关。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限高”性,人民群众自主追求和自由发展空间越大,其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的活力就越大,从而使公平正义更具有影响力和发展力。全体人民共享公平正义发展的成果具有的“保底”性,与全体人民充分自由发展的“不限高”性的有机结合,正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公平正义论人民至上的特色。

(三)民心向背:人民在公平正义中的获得感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公平正义方面的获得感,增加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避免个人主观诉求与制度实践的博弈过程中私人性与公共性发生剧烈的矛盾冲突,从而避免人民群众对现有公平正义产生抵触心理。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社会转型期公平正义问题出现的复杂性和修复调节的及时性,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公平正义修复和调节机制,及时有效地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和确保规则均等化。

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所呼,我们党必有所应。我们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8]5号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之“脉搏”,我们改革才有方位,措施才会有效。中国共产党正以改革来回应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呼声,将公平正义作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性原则,既增添了发展新动力,又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问题突出地反映了亟需增强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方面的获得感。公平正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更加强烈正携手而来。显然,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方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是自然而然地出现,而是在我们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原则成功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矛盾中形成。任何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利益分化,必然会消减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方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些影响公平正义的体制性问题,比如城市现代化问题、教育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基层民主自治问题等,都需要我们党以过硬的本领、集中智慧来加以解决。一些暴力拆迁、刑讯逼供等公权力侵害公民权利事件引发社会公平正义需求急速增长,遭受种种不义侵害而满腹怨言的公民诉求公平正义的呼声最高。因此,我们党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三、辩证思维的理性建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正观的理论特质之一,在于辩证看待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探求当代中国实现公平正义的科学路径,提供中国共产党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智慧。

(一)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相结合

新时代社会改革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公平正义问题与世界热点问题交织影响,形势往往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依靠旧有思维不能攻坚克难。邓小平反思“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重创及其使中国与世界拉开巨大差距,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公平正义问题为重要问题导向,不回避维护公平正义中的矛盾,不掩盖实现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实施创新思维战略牢牢把握主动权。面对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公平正义问题引起老百姓的广泛注意,习近平总书记反思过去破坏生态时指出:“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湖造地,现在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9]392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人类活动,在给部分人带来财富的同时却造成另一部分人生存空间恶化,在给一代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却给下一代人带来危害,这绝对是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过去中汲取教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绿色发展”确立为指导我国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10],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回应了老百姓在生态方面公平正义的诉求。

以历史思维为基础,拓宽认识视域,必然要产生创新思维,以创新思路解决问题。学习和改革,成为创新思维的基本实践方式。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活动实现了创新思想的积累和丰富,新思想和新理念转化为创新成果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展,还需要通过改革落实到社会行为中。改革就是突破,破除旧式思维。破解个体自我中心主义的魔咒,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向更高水平发展,唯有改革创新才是出路。中国谋求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秩序的建立,扩大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如果我们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与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8]123。改革创新思维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去,能创建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全面从严治党中引入创新思维,打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环境,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全面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最终以社会更大范围的公平正义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伟大梦想中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底线思维和前瞻思维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要对社会公平正义缺失问题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底线预判。习近平总书记对底线思维有过精辟论断:“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5]288只有守住了“低”,才能实现“高”的突破;也只有做好“坏”的打算,才能向“好”进行转化。底线思维强调的预测风险和防范危机,能应对最坏的情况,才有向最好状况进军的可能。因此,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要运用底线思维设定底线。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以切实保障民生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重点守住义务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底线,守住社会特殊困难人群生活底线,以法治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才能坚守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底线。

底线思维和前瞻思维有着天然的融合性,中国共产党人把握这两种思维致力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未来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预见,才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事业向前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那样:“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11]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也要看大势、谋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研判国内外局势发展后得出的重要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我党对未来大势的重要判断,也是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在“新的历史特点”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坐标上,新型大国关系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公平正义,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彰显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倒逼式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正能量”导向宣传传播公平正义理念,真实地把公平正义融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当中,实现了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三)辩证思维和法治思维相结合

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公平正义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用矛盾分析法进行辩证思考,从而宏观把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应有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12]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矛盾的转换关系。在具体工作中,要权衡利弊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有重点有主次地开展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正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所说,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意牵住“牛鼻子”,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2]。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和践行者。每一位党员干部在深刻领会公平正义的内涵和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的同时,要把公平正义落实到制定决策、裁定是非、分配利益、解决纠纷等工作和实践中。从某种程度上看,衡量一个地方和组织的公平正义水平,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有没有公平意识和责任担当,能不能按法规和制度办事。此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辩证思维致力于纠正公众观念中的绝对公正、不存在任何差异公正等错误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源于生命体征、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合理的差异性能给社会带来效率,避免平均主义的弊端,促成差异性和同质性的动态平衡,对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的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也并非是运用单一思维方法,辩证思维与法治思维相结合是重要的方面,法治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运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需要人民群众有序地参与政治,合理合法的政治参与也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切不可造成“自己是社会不公方而愤愤不平、自己属于受益方则沾沾自喜”的局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落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普遍尊崇法律,必然对构建社会公正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必将增加社会公平正义建构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9]116公众中的少数人置法律于不顾的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必然引发“人治”与法治的斗争,没有确立起普遍服从法律的意识,最终导致社会不稳定,在法治之外实现社会公正变成“昙花一现”。

四、国际视野的拓展开放

中国共产党公正观的理论特质之一,在于统筹国际国内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尊重他国主权基础上促使世界实现公平正义的多样发展,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方案。

(一)国际公平正义的前提:国际政治领域的平等正义

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恃强欺弱、局部战争、难民危机、贫富分化、文化冲突等持续不断,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的实现之路还很漫长。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国家真正独立,为在国际关系中获得平等地位和起码尊重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为实现国际公平正义增添了新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公平正义论的国际视野,旨在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政治平等是实现国际正义的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国家间的政治平等,认为政治平等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任何国家有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这种选择是在无损他国主权的前提下进行,他国也不得干涉。二是任何国家都可以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三是不能够凌驾于他国之上,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解决国与国的分歧和争端。邓小平曾有过精辟论断:“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3]针对国际社会关于国权和人权孰高孰低的争论,邓小平给出真知灼见:“国格是关系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的问题,是压倒一切的。”[14]历史经验也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丧失主权和独立的时候,也是该国国内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最为严重的时候,这时该国的公平正义便无从谈起。

实现政治平等,需要国家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相处,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彼此的分歧与争端。相互尊重,是国家间开展正常交流、获得真正友谊的基础。新型国际关系本质上要求国家间真诚互信,这是国家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交往行为、实现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当代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的主张。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蕴含的价值观,并就新形势下坚持与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设新型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和美好世界谈了六点意见:“第一,坚持主权平等;第二,坚持共同安全;第三,坚持共同发展;第四,坚持合作共赢;第五,坚持包容互鉴;第六,坚持公平正义。”[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政府推动国际公平正义的利器,将在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地重申:“我们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16]

(二)国际公平正义的核心:国际经济领域的公平正义

当今世界,国家发展和经济繁荣始终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近代以来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并造成了现有的不平等状况和不良生态环境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表面上看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利,实质上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不公平将限制国家间经济交往的规模和水平,最终导致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得不到延续。因此,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双赢共赢为目标,以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和减少南北差距为着力点,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平等正义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延伸,表现为国际经济领域的公平正义,其基本形式是平等互利、合作发展。在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相互依存度如此高的状态下,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或者落后和贫困都将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7]只有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遵守公认的国际规范,各方均坚守诚信原则,在交流中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公开呼吁,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值得重视的是,西方世界一些国家假借“援助”之名对被援助国家进行控制、掠夺、干涉甚至颠覆的行为,彻底违背了公平正义理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此坚决反对。

(三)国际公平正义的特质:国际文化领域的多元正义

多元正义主要指向国际文化领域的公平正义。中国针对国际文化领域存在的不公平不正义问题倡导多元正义理念。当前国际文化领域不公正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在刻意抬高本国文化价值的同时肆意贬低他国文化的价值,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一些人硬是把文化同质化、文化支配乃至文化帝国主义等不合理现象包装成高深理论而高谈人类的所谓“文化宿命”。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领域的不平等造成国际文化领域的不平等,国际文化领域的不平等实则反映的是各国在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两大方面的差异。由此可见,实现国际政治经济公平正义是维护国际文化多元正义的重要保证。

实现多元正义,需要各国在对自身文化保持自尊自信的基础上,尊重他国的文化形态,推动国际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一是各国对自身文化保持自尊自信。各国不断挖掘自身文化的价值,展现自身文化的魅力,只有在交流互鉴中赢得尊重,才能获得发展。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8]。二是尊重他国的文化形态。国际文化多样化是一个客观事实。中国共产党人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实况”[19],认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9]524,倡议“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广的胸怀”[8]262。三是推动国际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文化多样化并不是导致“文明冲突”的根源,各种文化的包容互鉴才能更好解决“文明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0]从世界历史来看,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可以让世界文明丰富多彩,让各种文化体中的人民生活在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开创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思维
思维跳跳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思维跳跳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