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砂石绿色高标准生产的一些思考
2019-02-15李亚铃
李亚铃
近日,《中国建材报》和《商品混凝土》刊物先后报导了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组织起草的“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基本内容,强调了砂石行业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并提出了基本措施与能耗控制指标等。现在愿提供几点想法供参考。
1. 建筑砂石不只是水泥混凝土的主要原料,而且也是沥青混凝土和构筑物基础垫层(石灰黏土砂石混料)的主要原料。在非金属矿物系列中是开采量巨大的品类。既是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整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2. 建筑砂石的采掘为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提供了重要基础,这是我国近 130 年来出现的事物,大体从唐山我国首座水泥厂(至今仍在持续生产的启新水泥厂)作为肇始。
3. 砂石从开始就由机械化水洗规模化生产和半机械与手工人力生产相伴走来,这是由砂石生产与使用的分散特点所确定的宿命,尽力整合说服教育也许还要耐心做下去,短时间不会见到根绝的结果。
4. 建筑砂石产品标准,我国最早在沿海城市使用的是英制(BS),1949 后逐步改用原苏制 {ГCT}。上世纪 60~80 年代开始调查研究起草我国自己的建筑砂石产品国标(GB 14684-14685—93)与砂石工程使用规范(JGJ 52-53—92)。为什么要分开写做两套文件呢?这是由于砂石量大、体重,在装卸运输堆放过程难免品质有所波动,于是砂石产品标准双方约定略高于砂石使用标准,并以砂石厂装车品质为出厂验收标准,而砂石使用方则以砂石落地的品质作为配制混凝土的使用标准。两套标准在最初颁行时(1993)都是强制性施行的。但修订后的砂石产品标准近日突然改做推荐性的(GB/T 14684-14685)不知修订者是何理由?砂石使用规范也要加 T 吗?两套文件还能协调链接吗?
5. 1993 版建筑砂石产品标准是以多年来砂石水洗工艺为基准来制定的(三门峡、北京、沈阳、湖北、浙江等地的水洗砂石多年来的实测含泥量确定,石子含泥量小于 1.5%、砂子含泥量小于3%),为什么要坚持砂石水洗工艺呢?这是由于河道开采砂砾石和爆破开采山石都会混入不少粘土,一定要将粘土尽可能洗去,因为粘土在混凝土硬化前吸水膨胀,占有尚未硬化混凝土的一定空间,混凝土成型硬化后粘土原来吸收的水分被水泥水化需要的水夺取和自然水分蒸发也减少了混凝土含湿量,原吸水膨胀的粘土失水后体积干缩变小,于是硬化后的混凝土会残留下不少微小空洞,从而使得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严重时会导致混凝土构件损伤。
砂石水洗工艺也是砂石生产筛分过程控制粉尘所必需的。砂石水洗的污水回收沉淀后仍可循环使用,实际耗水率大体只是砂石产量的 10%~15%。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6. 砂石是量大、体重的地域性的产品,不宜远程运输购销。而水泥、砂石、矿粉和化学外加剂等产品严格说都只是半成品,只是汇聚到一起配制成混凝土时用于工程材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水泥属于建材局,一向以“老大”自居,说话硬气;砂石常常是地方企业,底气十足,借助天时地利也是“脾气难惹”;矿粉与粉煤灰分属冶金和电业都是尾排物,工程爱用不用无所谓;化学外加剂则攀上化工系统,化学纤维则又来自纺织系统。建议按适当区域划分成若干技术联合体系。由区域内大企业牵头组成混凝土理事会,将水泥、砂石矿粉与粉煤灰以及外加剂的企业、研究教学单位、检测机构和相关的学会协会及交通车船等全部纳入,以主管部门颁行的标准与规范为考核准则,规范各主体的作为,奖罚分明,借以制止某些依鄰为壑的不法不轨作为,如水泥中滥加富含钾钠的窑灰,砂石中加大石粉与粘土的掺量,化学外加剂有意加大钾钠氯镁的含量,粉煤灰加大活性钙含量等。
7. 北京地区在上世纪 80 年代在采矿业建立了矿山垦复基金制度,由矿山主管部门与财政税务部门核准,在矿山税前利润中划出一定金额留作矿山垦复基金,由矿山编制垦复计划,主管部门监督基金使用,边采掘边修正生态,矿山采掘完了,生态垦复也应达到预期标的。防止矿山闭坑时一哄而散,无人处理后事。绿色矿山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再多说几句有关装配式建筑模式的热门话题。在工厂高温养护混凝土预制构件要十分留意构件出釜后的后续保湿保温养护到至少两周,严防构件强度倒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