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灿若针灸临证特色
2019-02-15闫慧新徐天成盛灿若
闫慧新,盛 艳,于 建,徐天成,胡 骏,盛灿若*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盛灿若,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江苏国医名师,著名针灸临床家,致身杏林近70载,被欧美医生赞誉为“东方神针”[1]。多年来,盛教授坚持以“治病求本”为原则,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解剖学知识,结合疾病的发病部位与临床症状,总结效穴,巧用对穴,善用透刺,辅之多法,临床收效显著,其临证经验独具特色。笔者有幸师承盛教授,侍诊左右,通过长期观察和亲自操作,现将盛教授临证特色经验整理成文,书于笔尖,以飨同道。
1 师古出新,总结效穴
盛教授在近70年的临证中,师古创新,精益求精,注重疗效,总结出许多疗效显著的经验穴。盛师经验穴常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经穴或奇穴之外,盛教授临证多年总结命名的经验穴,如“面三针”治面瘫、“咽四穴”治咽喉病、“鼻通穴”治鼻炎、“舌下穴”治语言謇涩、“颊内穴”治面瘫后遗症期出现的面肌萎缩等;一类为经穴或奇穴中盛教授多年临证总结的治疗某病疗效显著的经验穴,如涌泉治呃逆、阳陵泉治急性周身软组织损伤、上下关治三叉神经痛、百会治脏器下垂及对穴治病等。
盛教授经验穴常有着独特的取穴方法或针刺艾灸方法。如“面三针”取穴定位为面瘫1:地仓穴下1寸,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相当于大迎穴,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太阳穴下1寸,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2]。又如“咽四穴”取穴定位为喉结外侧,前正中线外开约2寸,以喉结高点水平,沿甲状软骨边缘向上、向下各5分,左右共4个治疗点,针刺应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及甲状软骨外缘斜刺向后方约20~30 mm[3]。再如“鼻通穴”位于颧髎及鼻翼外之间的反应点处,针刺前应以手指触诊寻找反应最强点,一般对鼻塞不通气针后立即见效;“舌下穴”位于海泉与金津或玉液之间,针刺时嘱患者张口并向上卷舌,刺后令其闭口留针30 min;“颊内穴”位于口中,嘴角向内1寸的面肌上,临证可透刺面肌萎缩侧颊内穴10~25 mm,刺后嘱患者闭口留针30 min,可有效防止面肌萎缩加重,促进肌肉恢复。经穴或奇穴中的经验穴,虽然多数医生也知其功效,但临证针刺收效甚微,究其因常为操作不得法。盛教授针刺涌泉治呃逆时,常用单手捻转进针法[4],进针方向应朝第2、3趾趾缝方向斜刺,一般新发呃逆一次即止,顽固性呃逆3~5次后也可痊愈;阳陵泉治急性周身软组织损伤,针刺应以3寸针直刺透刺行调经御气法[4],使针感向下至足部放射,效果才佳;上关和下关二穴治三叉神经痛时,宜采用直二针刺法[5]同时直刺二穴20~30 mm,而百会采用温针灸治疗脏器下垂,艾灸采用奇数柱,方能取得佳效。
2 巧用对穴,消除病痛
盛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巧妙地运用对穴治病是其特色之一。他总结发现腧穴也如中药一般,2个穴位相配同时使用,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个穴位单独使用,治疗作用则不强[6]。如合谷与太冲相配称为“四关”穴,具有疏肝利胆、镇痛镇静镇痉之功,针刺本对穴可扩张胆管,消除奥狄氏括约肌痉挛,治疗结石梗阻引起的腹痛,又可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巅顶痛[7];上关与下关相伍,同时针刺此二穴的针刺方法,有效的刺激神经根部,使针感扩散至同侧颞顶部、面颊部及下颌部,可治三叉神经痛中任何一支的疼痛[5];支沟与阳陵泉合用,属同名经配穴,可增强清利湿热、疏肝利胆之功,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疱患侧用泻法,健侧用补法,再加用电针留针30 min,止痛效果显著;神门与命门同用,可养心益肾、交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之失眠、耳鸣耳聋;中脘与足三里共用,具有升清降浊、行气止痛、健脾和胃之效,此对穴可治急慢性胃炎、胃肠溃疡引起的疼痛,又可治疗胃下垂[7]。
3 善用透刺,攻克诸疾
盛教授善用透刺法[4]治诸多顽疾,如胃下垂、顽固性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顽固性疾病,可达一针双穴、一针多穴之功,且收效显著,是其临证一大特色。
盛教授临证运用长针透刺治病,选针及操作方法十分讲究,如在治疗胃下垂时,患者仰卧位,医者依患者体型选5~7寸长针,常规消毒医者双手及针身,一手捏持针身下1/3处,以剑突下缘为进针点,在皮下肉上向脐的方向平刺透刺,另一手常触摸针尖位置,调控进针方向及深度,防止长针刺入腹腔而发生意外,当长针进针到脐上3 cm左右时,可用手向外侧推针身改变进针方向绕脐而过针至关元水平,顺时针捻转针柄数次,使肌纤维紧紧缠绕在针身上,上提长针3~5下,牵动腹肌,增强隔肌悬吊力及韧带的功能而上提内脏,留针15 min,起针后令患者卧床10 min再起身,避免剧烈运动或颠簸,禁食肉类食品,轻度胃下垂者一次即愈,但长期重度胃下垂体瘦及腹肌松弛者则需较长疗程,一般隔日1次,每周3~4次[8]。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明确诊断后,因患者右下腹疼痛难耐,盛教授常取阿是穴深刺留针,以求通腑消炎止痛之功。先以3寸针直刺刺入3寸右侧阑尾穴行调经御气法,使之产生强烈酸胀感或循经上传针感,不留针;再在患者右下腹麦氏点周围找准疼痛最明显处,用3寸针直刺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1.5 min左右,将针身轻轻弯曲,用胶布将其固定在腹壁上,待3 h后若病人腹痛减轻,体温较前下降,血象较针前无上升趋势,可继续留针,留针期间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及症状变化,12 h后取针,取针后一般体温和血象均有明显好转,甚至恢复如常。如尚有余留症状可按上法再针一次,一般1~2次即可痊愈。留针期间,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动作。
盛教授常选用5~7寸长针治疗顽固性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伤科疾病。如腰背痛病中伴有棘间韧带损伤者,盛教授触诊定位后以长针从损伤的棘间韧带处向上一椎体选进针点,沿着督脉向下透刺,行提插捻转泻法并令患者咳嗽,再留针15 min,一般行针过程中疼痛即减,取针后活动功能亦可改善;长针治坐骨神经痛应根据神经走行情况选环跳直刺透刺,产生向下放射至足部的强烈针感,若针感不强则可用双针并针进针以求增强针感,如此方可获得良效。
4 注重疗效,辅之多法
盛教授常讲:“作为针灸医生,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认识到针灸不是万能,有的病针灸确有奇效,但有的病必须要配合内服药物或其他外治的方法,方能取得理想疗效”[9]。因此,盛教授临证注重疗效,不拘泥于针灸一法,常可辅之多法,此又是其临证一大特色,他认为治好病人才是最终目的。
面瘫发病早期盛教授针刺取“面三针”轻刺激,同时配合内服西药醋酸泼尼松龙片呈递减式服用,减轻茎乳孔部水肿对面神经的压迫;面瘫恢复期或后期,可配合祛风养血通络兼顾扶正的中药,诸如白芷、防风、白附子、天麻、全蝎、僵蚕、蜈蚣、黄芪、当归、党参、丹参等;面瘫后遗症期针灸治疗进展缓慢时,盛教授会配合其他外治法,常用三棱针从患侧口内取如“九宫格”的九点点刺放血,强而有力地激发经气,促进面肌恢复,但因其点刺时疼痛明显,需与患者沟通;亦或以黄芥子打粉后以水调和,做成指甲般大的黄芥子饼,外敷患侧的“面三针”进针点处,待发热后患者可适当移动,外敷30 min,若皮肤无过敏现象可外敷1 h,此外敷法一般1次治疗即可明显改善顽固性面瘫口眼歪斜的症状,但多数患者治疗后会在面部留下色素沉着而难以消去,治疗前应与患者沟通清楚,讲清利弊。
盛教授针刺“咽四穴”治疗咽喉疾病,其中以声音嘶哑最为典型,在排除咽喉部手术及肿瘤后,在针刺的基础上,结合揪痧法治疗,常常立竿见影,1次即痊愈者不在少数[3]。
经常反复发作的呃逆患者,盛教授常指导患者发作时自治,取经验对穴涌泉与攒竹二穴,运用点按法以指代针进行强刺激,亦可宽胸利膈、调和胃气,收效显著。
5 小结
盛教授在数十年的临证中,师古训而不拘泥,遵大道而知变通,师古创新,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证风格。盛教授认为:“好的针灸大夫既要掌握好针灸取穴和操作技巧,又要善于结合多种治疗方法,以助针灸增强疗效或弥补针灸的不足。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只要行之有效,没有坏处,当作辅助治疗的方法,对病人也是有益的,我们追求的是帮病人解除痛苦”。多年来,盛教授坚持以“治病求本”为原则,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解剖学知识,结合疾病的发病部位与临床症状,总结效穴,巧用对穴,善用透刺,辅之多法,注重疗效,常起沉疴。盛教授临证在改善症状,减少后遗症,防止并发症,缩短治疗周期方面独具优势,其独特的临证经验,值得传承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