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意象分类的苏颋诗歌研究

2019-02-15柯卓英张艺凡

关键词:诗句意象内心

柯卓英,张艺凡

苏颋(670—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代诗人,与燕国公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目前《全唐诗》中苏颋的诗歌虽然只有100首(含《咏尹字》),但其应制诗和由京城(长安)多次往返益州期间创作的诗歌在初盛唐之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一、动物意象:马、鸟

苏颋诗歌中涉及到动物类意象有20余种之多,经统计,有马、鸟、鲸、鱼、豹、鹿、熊、鹤、兔等动物,其中,“马”“鸟”涉及最多。“马”意象中,除了古代骏马“纤骊”,其他没有具体分类,只有修饰限定词语。“鸟”意象包含的种类较为多样,这些意象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一)“马”意象

苏颋在诗歌中擅写动物以表情达意,虽然没有专门的咏马诗,但十几首诗歌都写到了“马”。

苏颋诗歌中“马”的意象常相伴行路之人而出现,以表达沿途风景的清新盎然或落寞寂寥,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有离愁别绪,亦有浓浓的缱绻情谊。如“奏曲风嘶马,衔悲月伴人”(《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夜发三泉即事》)等。

《夜发三泉即事》⑴作于开元9年(721年),是他从益州首次返京(长安)途中创作的。诗人描写了从三泉出发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诗歌首联“暗发三泉山,穷秋听骚屑”,点明了诗人在深秋的夜晚开始了奔波的行程。这里“骚屑”一词更是奠定了全诗凄清愁苦的情感基调。诗人通过各种意象将自己内心的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如“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勾勒出一幅宦游之人颠簸在外、鞍马劳顿的孤寂画面。这里的意象“羸马”,一方面与深秋时节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等诸景相互照应,共同营造了全诗峭拔深邃的色调;另一方面更以马消瘦羸弱的形象衬托出诗人旅途中的内心感受,“惴人跌”赋予了马人的情感,真实反映了夜行途中只有马相伴,将诗人返京(长安)途中的艰辛,远离家乡内心的那份孤独寂寞,透过物象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出来,使得诗歌意境更显苍凉,不禁让人联想起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歌因意象经典、内涵深邃常为后人所称道。但与马致远不同的是,诗人尽管感叹旅途的劳累,却依然怀有“京坻有岁饶,亭障无边孽”的心愿,这样一份伟大的报国情怀值得后人赞颂。

另外,“马”的意象在苏颋诗歌中也是作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如《奉和马常侍寺中之作》诗句“绛服龙雩寝,玄冠马使旋”,其中,“绛服”“玄冠”是指官服官帽,这里“龙”“马”等意象与之相互对应,进一步展示身份,象征地位;诗歌《送光禄姚卿还都》:“两京王者宅,驷马日应回”中的“驷马”,即古代4匹马同驾1辆车,也指代显贵者所乘之高车,衬托显赫地位。

(二)“鸟”意象

苏颋诗歌中出现最多的动物意象即“鸟”,且有多种不同名称的表述。除了栖鸟、飞鸟、山鸟等,诗人还写到鹊、凤、莺、鹰、鹤、燕子、子规、雁等多种“鸟”类。其中,诗人提及最多的意象即“凤”,苏颋诗歌中“凤”又称“鸾、凤凰、鹓雏、鹓鸾、凤鸟”等,多伴随皇权贵族而出现,这大概与诗人擅写应制诗有关。“苏颋的应制诗语言清新简约,情感深婉绵密,其体势、立意、笔法等审美特征在初盛唐诗歌中都具有典型意义。”[1]“凤”作为苏颋应制诗中的典型意象,无疑起到了营造诗歌意境、强化诗歌审美意蕴和历史意蕴的重要作用。例如:

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

(《兴庆池侍宴应制》)

此诗作于景龙4年(710年)4月。首联用“鹤”“鸾”等意象寓意君主尊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以此进一步揭示了帝王出行阵势之浩大,形式之隆重。细细推敲,诗人对皇权的歌颂,实则是一份贤臣得遇明主的自然感情的流露,字里行间也仿佛能窥见创作时大唐王朝正日显繁荣的历史盛景。例如:

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

凤皇楼下交天仗,乌鹊桥头敞御筵。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太平公主南庄建在灞河岸边,春天时节皇帝来这里巡游。凤凰楼下与天子的卫士仪仗队相遇,乌鹊桥头有皇帝命设的筵席。花枝下面常常能看见五彩石,竹林中经常涌流出清冽的甘泉。早上随皇帝的车驾幸临平阳馆,不用羡慕谁乘小舟驶到天河边。“凤皇(凰)楼、乌鹊桥”既是写实,又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得整首诗歌的意境更为宏大,初显盛唐气象,充分展示了诗人开阔豪放的高雄气格和审美理念。

二、植物意象:树、花

苏颋在初唐宫体诗盛行的时期,虽未完全摆脱颂圣传统,但积极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从一味颂圣转向了对自然风光的细致描绘,诗中描绘最多的植物意象是“树”和“花”,其种类也是很丰富的。

(一)“树”意象

经统计,苏颋笔下的“树”意象有:芳林、温树、玉树、树枝、绿条、林丘、乔木、寒木、青树、林等多种名称,且涵盖不同的树木类型,可细分为:桃、柳、松、梧桐、杨、桑拓、梅、橘共8种,而苏颋尤其偏爱“柳”和“松”这2种意象。苏颋在诗歌中写“柳”,除了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外,也常诉离别之义、表相思之苦。例如: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

杨柳青青宛地垂,桃红李白花参差。

花参差,柳堪结,此时忆君心断绝。

(《长相思》)

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凝练的笔墨描绘了洛阳城西南天津桥附近一片繁荣祥和的景象。眼前画面是如此的美好,花正艳,树正绿,小桥流水伴着熙攘的闹市,然而,诗人内心的思念却绵绵无期,不由因眼前美好的生活景象而牵引出一份相思之情。这里“柳”作为诗人描绘诗歌意境的重要意象,不仅用以展示诗人眼前的场景,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主要寄托对象。“柳”谐音“留”,有不舍分离之义,而从柳的外形看,因其枝条柔长,更容易唤起并高度契合诗人作为离人的缠绵情意,一句“柳堪结”足见诗人内心那份相思之重。

苏颋笔下“松”的意象多在表达内心悲凉之情时出现,例如:

(《兴州出行》)

此诗意象凄凉,画面感很强,从视觉诉诸听觉,诗人分别描绘了羁旅途中的泣花、淡云、松梢、藤萝、余晖等画面,其中,诗句“松梢半吐月”中,将“松”与“半月”这个尽显悲情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不免让人联想到诗人夜行中抬头望月,看到由于松梢遮挡的半个明月,月亮的残缺伴着阴郁的树木让人更觉环境的悲凉,诗人心中也由此升起一份孤独寂寞之感。通过这些生动而独特的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营造了压抑愁苦的氛围。“松”作为其中的意象,即是诗人悲情的化身。在诗歌《九月九日望蜀台》中,诗人写道:“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眼前景触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尽管“青松、马、黄菊、道”本身并没有什么令人伤感之处,但诗人偏偏选择途中的这几个简单的意象加以叙写并由此引发浓浓的乡愁和羁旅之叹,可见,“松”与诗人独特的悲伤情怀总是密不可分的。

(二)“花”意象

苏颋在诗歌中对“花”也有多种不同名称的表述,经统计有:苑花、闲花、落花、晴花、幡花、吹花、花絮、轻花、飞花、新花、落英等,包含李花、桃花、黄菊、兰、落梅、荷花等6种品类。其中,写得最多的意象即“桃花”,例如: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此诗作于景龙4年(710年)3月,中宗幸临渭亭,游宴桃花园。首句“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不禁使人自然地联想起《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经典诗句。苏颋笔下描绘的桃花既明媚艳丽,又充满生机,动静结合之间,展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咏叹生命的美丽。因为诗人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不可穷尽,而桃花艳丽的色彩与明媚的气息能让诗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魅力,在诗句字里行间的描绘中便可窥见诗人对生命那份厚重的热爱和礼赞,如诗句“无数成蹊点更飞”,诗人由眼前色泽饱满的桃花看到了生命的跳跃与飞舞,正体现了诗人内心对于生命由衷地赞叹与歌颂。

三、天文意象:风、云

苏颋经常运用天文意象来营造诗歌意境,比如风、云、日、月、雨、雪、天、北斗、星辰等,其中描绘最多的天文意象即“风”和“云”,并且形态各异,意涵丰富。

(一)“风”意象

苏颋诗中的“风”有北风、骚屑、顺风、长风、祥风、振风、春风、清吹、便风、霜吹、朔风、东风等多种不同名称的表述。其中出现较多的是“北风”“骚屑”“振风”“朔风”“霜吹”等各种肃杀与孤寂的意象,诗人常用此类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悲情或外在现实和处境的凄凉。

《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中,“北风吹早雁,日夕渡河飞。”这里由“北风”“早雁”“日夕”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离别画卷,诗人的内心仿佛同这冷肃的环境一样感到了无限的悲凉。《故高安大长公主挽词》中:“宁知落照尽,霜吹入悲松。”诗句描绘了夕阳余晖散尽、寒风在松柏间来回穿梭的萧条场景,在诗句中寄予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和深感物是人非的扼腕之叹。《汾上惊秋》诗曰:“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此诗在即景起兴之中隐含着作者个人的哀愁,以“北风”“白云”等具体意象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感情,意境高远。在诗歌《饯郢州李使君》中,同样是一派冷落清秋的画面,诗曰:“离怀朔风起,试望秋阴积。中路凄以寒,群山霭将夕。”其中,“朔风”似乎预示着冬天寒冷的到来,伴随着夕阳的消逝,山野、道路更显冰冷,诗人的内心如同这黯淡的环境一样令人惆怅,惜别之情悄然而生。从以上这些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苏颋笔下充满劲疾与肃杀之气的“风”意象总是与诗人感时怀旧和抒发内心伤别之情紧密联系起来的。

(二)“云”意象

不同于“风”意象的描绘,苏颋在诗歌中常写到的“云”,往往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人在追随“游宴”风气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到自然风光,其中,“云”作为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成为了诗人描绘的主体。“云”的意象在苏颋诗歌中有云霄、白云、彩云、青霭、紫云、霭、佳气等多种表述。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时字》中,“晓光云外洗,晴色雨馀滋”这句诗,将雨后初晴的景色描写得清和润泽,其中,“云”“雨”“晴色”等天文意象构建出了主要画面。诗人炼字精巧,在诗句中着“洗”“滋”二字,让人不觉感受到了眼前的清新光景,生动再现了美妙的自然风光。《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中:“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丰树连黄叶,函关入紫云。”描写自己登高后眺望的远景,天地开阔仿佛同诗人博大的胸怀相得益彰,诗人通过“紫云”等意象把眼前的景象刻画得宏壮美丽,意境十分高远,在一片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作中,此诗清贵如此,实属难得。除此之外,苏颋诗中透过意象“云”描绘自然美态的诗句还有很多,细细品读这些诗句,不难感受到诗人内心对大自然的一份由衷的热爱之情。

四、地理意象:山、水

地理意象是苏颋山水诗中的主要意象,在诗歌中描写最多的意象即“山”和“水”类意象。苏颋笔下的“山”,有名山泰山、华山,也有群山、翠山等意象。“水”类意象既有池、川、河、海、泉等多种类型的实象,更有红泉等虚拟意象。

(一)“山”意象

诗人在“山”类意象中分别提到了“南山、黄山、东岱、四岳”等实体的山。诗人擅用白描手法简单地勾勒山水景物,于雄浑悲壮中将内心那份难以诉说的悲情传达出来,或于清新淡雅中表达心中那份独特的山水情怀。例如:

三月松作花,春行日渐赊。竹障山鸟路,藤蔓野人家。透石飞梁下,寻云绝磴斜。此中谁与乐,挥涕语年华。

(《经三泉路作》)

诗人正外放益州,内心愁苦难解,途经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以至于看到眼前这一派春日盎然的景象,心中难免落寞惆怅。其中的山水、花草等意象,在诗人眼中无不被赋予了危难与艰辛的色彩。由此可见,苏颋写“山”等地理类意象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描绘自然山水,而是抒发了自己内心对于时光易逝的感叹,以及因仕途坎坷而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二)“水”意象

苏颋一生足迹广远,视野开阔,走过江河,踏过小溪,也感受过山泉,在他诗歌中涉及到“水”意象多种多样,其中,流水3次、池(水)6次、川5次、河4次、海2次、江2次、溪2次、云梦泽1次,其中“江河”意象最为典型。

《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是一首带有边塞特色的诗歌,诗曰:

北风吹早雁,日夕渡河飞。气冷胶应折,霜明草正腓。老臣帷幄算,元宰庙堂机。饯饮回仙跸,临戎解御衣。军装乘晓发,师律候春归。方伫勋庸盛,天词降紫微。

这首诗作于景龙3年(709年)。《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记载景龙3年8月,“乙未,亲送朔方军总管、韩国公张仁亶于通化门外,上制序赋诗。”[2]此诗描写了边塞风景,壮阔的黄河,“北风、早雁、冷气、明霜”,抒写了边塞的景色与寒冷。但是,张仁亶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朔方大总管,因而定能安边制胜,获得朝廷的嘉奖。恶劣的天气、环境,反衬出朔方大总管的气魄和雄心。这首诗在初唐诗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盛唐边塞诗的繁荣鼎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苏颋着力于以山水景物的描写来衬托内心所经历的磨难,这是同朝其他诗人所罕有的。”[3]但是苏颋诗歌当中的“山”“水”等意象也不全是诗人积郁情感的宣泄,更多时候,诗人描写山水等自然景致的诗句都是清新脱俗、幽静宜人的,深切地表达了对清新幽静的大自然的真情与热爱。诗句“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中,诗人在清淡自然的语言描绘中尽显自然环境的优美和宁静;“馆将花雨映,潭与竹声清”(《题寿安王主簿池馆》)中,诗人写池中之景,通过“花”“雨”“潭”“竹”等唯美的意象,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情景氛围,清新自然;“淮水春流清,楚山暮云白”(《饯唐州高使君赴任》)中,诗人写“山”“水”等意象,语言流畅,生动细腻。这些都是诗人热爱自然之美的真情流露,体现了内心细腻且真性情的一面。苏颋诗歌中的各种地理意象往往是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可谓笔触凝练,情真意切。

五、结语

苏颋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丰富多彩,除了以上分析的类别,还有时令节日类、环境建筑类、战事类、乐器类、行旅道路类等,涉及到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天文意象、地理意象是其诗歌中较多的几类意象,反映了诗人与自然山水交融的内心体悟,其艺术成就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唐代山水诗、边塞诗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苏颋在当时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注释:

⑴文中所引苏颋诗歌参考:中华书局编辑部.苏颋集[M]//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猜你喜欢

诗句意象内心
抚远意象等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六一来了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