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海绵城市节水建设研究
2019-02-15边晓南夏文君迟智军
边晓南,夏文君,迟智军
(德州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山东 德州 235000)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方向。德州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年度变化较大且配极不均匀。
1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德州市水资源储量匮乏、开发难度大是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够是造成城市缺水的最主要原因。以降雨为例,德州市年均降水量为548 mm,透水路面按0.05计算。主城区50%年份雨水资源量仅为2 084万m3,75%年份雨水资源量仅为1 533万m3,95%年份雨水资源量仅为302万m3。另外,城市在汛期遭受暴雨侵袭已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据统计德州市分别于2012年4月、2013年7月以及2015年8月遭遇了三次特大暴雨,其中以2015年暴雨造成的城市积水最严重。因此,将城市建设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海绵城市”,完善水资源再生、绿色环保的生态功能特征对促进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2 优势资源分析
德州市先天地理条件优越,海绵城市的各项建设项目与城市规范发展方向一致。要想建设成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现有江河湖泊等“海绵体”。德州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资源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绿地覆盖率高,蓄水功能有保障
2010年,德州市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在中心城区实施了九大类2 134项绿化工程,共乔木种植数量420余万株、灌木种植数量1 062余万株,绿地新增改造面积2 152 hm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6%,绿化覆盖率达到38.8%,公园绿地人均面积14.3 m2。新建改造52处城区公园绿地。对明月湖公园、董子文化街、长河、九龙湾等7大综合性公园进行了建设改造。完成西陈沟省级生态湿地园区自流式排水系统和沙王河景区雨水收集、过滤净化、蓄水环保工程的海绵技术建设。新建12处5 000 m2以上的公园绿地,500 m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4.9%,构成了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功能完善的公园绿地“海绵体”体系,这一举措对提升城市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城市“海绵体”的吸水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推进大水网建设,提高排水防洪能力
“十二五”期间德州市水利建设快速发展,五年中,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大屯水库以及其他相关输水、饮水管线及配套设施工程;完成了李家岸灌区、潘庄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对徒骇河、马颊河及德惠新河中的干流以及中小支流进行了清淤治理,并对全市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统一整顿。2016年初德州市编制了《德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出台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通过透水人行道、下沉式绿地、自流式排水沟和自带坡度道路排水系统等多项市区海绵技术设计,配合全市河道的疏通,逐渐形成了大水网系统,提高了全市城镇居民的饮水保障及汛期防洪除涝的能力,形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有力地推动了城市节水防旱排涝建设。
2.3 坚持与城市生态城镇化建设相融合
近些年,德州市为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实施了千亩湿地、减河湿地、岔河湿地等一批重大项目。2015年初,德州市水利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通知》文件,为提高全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及城镇居民饮水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德州市根据实际情况,以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为契机,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注重生态发展及环境保护。
进一步提高全市污水处理率,减少水污染,提高非常规水源利用率。2017年,新建污水管网127.45 km,雨污分流改造35.54 km。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污水管网共计2 493.10 km,其中城区污水管网1 933.92 km,建制镇污水管网307.62 km,农村新型社区污水管网251.56 km。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3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97万t,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共建有中水回用设施13处,每县市区一处,日处理能力33.7万t。全年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和生态景观非常规水4.23亿m3,其中再生水2.4亿m3、雨洪资源1.73亿m3,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占用水总量22%。
3 结语
建设具有“蓄排”能力的海绵城市需要转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德州市应以自身有利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现有城市“海绵体”为载体,配合国家及省政府政策要求,精心规划,扎实推进,通过财政、住建、环保以及水利等部门的共同努力,逐步地将城市建设成蓄排自如的海绵城市,推动德州市城市节水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