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宁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2019-02-15

陕西水利 2019年11期
关键词:沙化治沙宁夏

张 荣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宁夏 银川 750002)

1 概况

宁夏位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中游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带,具有山地、黄土丘陵、灌溉平原、沙漠(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一区多点”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和“其它点块状分布重点生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祖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保障着黄河上中游及华北、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宁夏成立之初,全区人口197万,国内生产总值2.5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7元。水土流失面积3.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9%,每年因水土流失而输入黄河的泥沙约1亿t,约含有机质120万t,全氮9万t,全磷25万t。沙化土地面积1.65万km2、荒漠化土地面积3.21万km2,分别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4.8%和48.3%。森林面积7.8万hm2、森林蓄积量170万m3、森林覆盖率为1.5%。位于南部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原州、隆德、泾源、彭阳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统称“西海固”,土地贫瘠、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这里的群众常年饱受缺水之痛,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西海固”地区贫困落后的一项根本原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满目苍黄”一度是宁夏成立之初的生态底色。

2 水土保持成效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宁夏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区之一,86%的地域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生态环境敏感复杂,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做出贡献

历届宁夏区党委、政府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按照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南部治理、中部修复、全面预防、重点监督”的水土流失防治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逐步实现荒原染绿、山川葱茏、群众致富。

截至2017年末,宁夏国内生产总值3453.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917元,分别是成立之初的1339倍和346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万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6%,其中黄土丘陵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70%。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到4000万t。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由宁夏成立之初的59%减少到32%。其中,宁夏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固原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0.58万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3%,年入黄河泥沙减少2000万t以上,年平均增产粮食近1亿kg;中部干旱带强度侵蚀区的中卫市海原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0.25万km2,治理程度达到55.4%。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奉献了宁夏力量。

综合治理过程中涌现出隆德县清流河、泾源县高家沟、彭阳县南山、西吉县郎岔等亮点治理工程。其中,清流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013年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水利风景区,景区林草覆盖率为9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达到Ⅱ类区标准,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2.2 为实现土地沙化趋势逆转做出贡献

1958年7月,通往大西北的第二条战略通道包兰铁路通车,建设者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让这条铁路横贯腾格里沙漠边缘。腾格里流沙以每年4.5 m的速度逼近包兰铁路,为确保包兰铁路畅通无阻,解决流动沙丘的稳定问题,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的推进。宁夏在全国治沙领域摘得多个第一,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中卫沙坡头是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盐池哈巴湖是全国第一个荒漠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武白芨滩建有全国唯一的防沙治沙展览馆。

截至2017年末,宁夏沙化土地面积已缩减到112.4万hm2,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到278.9万hm2,较成立之初减少56.26万hm2和42.1万hm2。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在全国率先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逆转。为世界治沙贡献“中国经验”。

2.3 为绿化宁夏做出贡献

为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宁夏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截至2017年末,退耕还林33.9万hm2。林地保有量达189万hm2,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与宁夏成立之初相比,森林面积达从7.8万hm2增加到72.7万hm2,森林覆盖率从1.5%增加到14%,森林蓄积量从170万m3增加到1111万m3。

2.4 为恢复和保护湿地做出贡献

通过实施沿黄城市带湿地恢复和保护、重点湿地示范区和湿地公园等工程,极大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截至2017年末,湿地面积达到20.7万h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11%,湿地保护率达到51%。银川平原形成了“湖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塞上江南”新景观。

2.5 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做出贡献

通过实施“黄河金岸”城市湿地、沿黄景观林带、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大环境绿化、村镇庄点绿化等工程,创建园林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截至2017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5%。

2.6 为区域群众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宁夏先后组织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生态等移民工程。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是宁夏实施生态移民的主战场。2013年起,宁夏开始对生态移民迁出区进行生态修复,实施水土保持、林业生态修复和草地恢复等工程,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留居者生存空间相对变大,土地、林草等资源人均占有量增多,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相应得到改善。截至2017年末,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15.3万hm2,移民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植被覆盖度达到56%。宁夏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其中,水土流失最严重和贫困程度较深的固原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

2.7 为推进绿色生态旅游建设做出贡献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绿色生态旅游建设统筹谋划推进生态旅游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让旅游与生态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创造治沙世界奇迹的同时,于治沙中治出风景,树立了“宁夏归来不看沙”的旅游品牌。六盘山已成为休闲旅游、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科普科考的理想场所。固原市彭阳县五彩梯田已入选中国最美田园,闻名全国,2017年生态旅游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社会综合收入3.4亿元。绿色生态旅游已成为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2.8 为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做出贡献

草原生态修复和草原生产力恢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宁夏境内拥有天然草原面积3149.23万亩,是宁夏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中游上段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上世纪60年代,由于气候变化、长期过度放牧、乱采滥挖乱垦等原因,约有9成左右的天然草场不同程度出现了退化、沙化。2003年宁夏实行全境禁牧封育,让天然草原“休养生息”,组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等重大工程项目,草原植被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逐年减少。截至2017年末,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3.5%、较禁牧前提高18.5个百分点,草原沙化面积由禁牧前91.77万hm2减少到77.77万hm2,沙尘天气由禁牧前年均16.4天,降低到11天。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过去几十年间宁夏人民战黄沙、治水土,染绿荒山、扮靓城乡,一代接着一代干,绘就一幅全新的生态画卷。再看今日塞上,已是“绿肥黄瘦”。一连串数字的背后体现的是宁夏人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 展望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题词,寄予了宁夏最美好的祝愿、最殷切的期望,为宁夏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预计到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6.5%,森林覆盖率达到15.8%,天然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56.5%,初步构建起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优美的城乡绿化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到2025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6.01%,森林覆盖率达到17%,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实现“天蓝、地绿、水美”。

猜你喜欢

沙化治沙宁夏
2.82亿亩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宁夏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