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稻渔综合种养现状及发展探析
2019-02-15屠庆福张丽风
屠庆福,张丽风
(汉中市汉台区水产工作站,陕西 汉台 723000)
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作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得到各方的广泛认可,在农业农村部主推下,全国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国新型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3200万亩,水产品产量220万t,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湖北、安徽、吉林、四川、贵州、云南等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具较大规模,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西省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9万多亩,主要集中在汉中、安康和榆林,其中横山区在政府连续五年财政资金支持下,发展稻蟹种养1.2万亩;汉中市在平川县区选择水稻种植面积大、水源条件好的区域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通过渔业新型经营主体、招引外地渔业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以“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型式,积极推广稻渔、稻鳖、稻虾、稻鳅、稻藕、稻蛙等综合种养模式,全市稻渔综合面积从2016年的1500亩发展到2019年的9700余亩。
1 汉台区渔业生产现状
汉台区有汉江、褒河共长33公里自然渔业水域,宜渔面积2万余亩,已养鱼面积12698亩(池塘513口,5234亩,水库39座,7464亩),水产品产量7490 t(包括大鲵1860t),渔业经济总值4.92亿元,渔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8万元。全区已有20余个养殖品种,无公害双认证41处4249亩、2326 t,汉江上游水产良种场和日交易量万公斤以上的国家级水产品批发市场一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一个。先后成功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和省级水产良种场2家,市级现代渔业园区2个,全区注册渔业企业44家(含大鲵32家),渔业专业合作社8家,渔业家庭农场2家,特色水产协会2个,100亩以上规模养殖大户15家,大鲵保有量100万尾以上。
2 汉台区稻渔综合种养现状
汉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推广了稻田养鱼,但单一养常规鱼效果差,没有形成产业。近年来,汉台渔业部门坚持“依法治渔、科技兴渔”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把稻田综合种养,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以及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都给渔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转型升级,新时期稻渔综合种养逐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汉台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700亩,模式有稻-虾、稻-蟹、稻-鳅、稻-蛙几种,养殖范围主要分布在徐望镇、铺镇、汉王镇、武乡镇、河东店镇,养殖主体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也有部分农民自养,几家企业还联合成立了汉台区丰源特色水产种养产业协会。
(1)稻虾综合种养
集中在铺镇刘堡村国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徐望镇三郊村汉众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汉王镇红星村聚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河东店镇张寨村红元生态农场及其辐射的周边地区。以汉众仁1号基地2019年稻虾示范田4号池(面积5亩)为例:3月28日投放自育苗每亩60斤价值约2100元,4月28日开始起捕到5月10日一季虾,亩产量约250斤,第一季虾高价期均价每斤26元,亩产值为6500元;饲料投入每亩约100斤,300元,动保产品投入每亩约100元,用工4人,合每亩400元,支出共约3000元/亩,亩利润3500元。
5月25日栽秧,6月初亩投苗60斤约1500元(自育苗)养第二季,期间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利用小龙虾杂食习性松土、除虫,其排便作为稻谷所需肥料,产出有机稻谷,亩产约800斤,因无品牌支撑,有机大米预估每斤2.5元,稻米收入2000元;由于气温原因第二季虾回捕率大幅下降预估每亩150斤,抢占7--8月高价期均价约26元/斤,3900元,亩产值约为5900元。谷种、人工成本每亩500元,饲料成本每亩600元,动保成本每亩100元,种苗成本1500元,共支出2700元。第二季虾亩利润约为3200元。
全年两季,亩产虾约400斤约10000元,稻米800斤约2000元,综合亩产值为12000元。成本支出约为5700元,年度净利润约为6300元/亩。
(2)稻蟹综合种养
在铺镇刘堡村国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019年稻蟹综合种养面积约40亩,全年一季,平均亩产河蟹120斤,按市场销售均价80元/斤(母蟹价格达到110元/斤),亩均产值9600元;亩产订单稻谷700斤,3.2元/斤,亩均产值2240元;亩综合产值11840元。其中蟹苗+饲料+土地流转等支出亩均3000元,人工5200元/亩,净利润3640元/亩。
(3)稻蛙综合种养
主要在徐望镇徐家湾村老支书家庭农场。面积80余亩,2016年~2018年种植莲藕,2019年部分进行稻蛙综合种养,面积约18亩。以2019年为例,6月初每亩放养幼蛙(俗称四腿蛙)1万~1.5万尾,8月养成成品蛙达到0.5斤/只,预计亩产美蛙7000斤,按市场均价7元/斤,亩均产值49000元。其中从幼蛙苗到养成商品蛙(苗种+饲料+土地流转+人工等)支出5元/斤,净利润2元/斤,净利润14000元/亩。2019年由于直播稻谷失败,最终综合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统计。
(4)稻鳅综合种养
比较零散,目前正在发展中。通过调查、统计,目前我区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殖面积约700亩,每亩增收3000元左右,但个别有池塘化倾向;极个别特例亏损是因为“渔”的环节没做好,管理不善,没有收到水产品。
3 汉台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优势
(1)汉中是我国优质籼稻的Ⅰ级气候生态区之一,也是全国杂交水稻高产区。汉台区常年种植水稻的面积14.6万亩,约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22.3%,平均产量584.2 kg/亩,全区水稻总产9.58万t,水稻总产值22992万元。汉台有汉江、褒河共长33公里的自然渔业水域,宜渔面积2万余亩。可以依托汉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现有的产业优势、技术模式,通过创新和推广稻渔共生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生产优质、生态、安全的水产品和优质稻米产品,打造一批注册优质稻米产品品牌,以此来带动区域经济,使农民增收,并可以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
(2)汉台地处汉中市中心城区,有较大的消费能力和规模,相比周边县区有技术、信息、物流和消费市场优势。
(3)光照条件好,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无污染、无药物残留,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
(4)农民比较有经济头脑,致富愿望强烈。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田间水利设施不够配套,水源主要依靠石门水库,区内39座小型水库和500余口池塘只能做为调节水源,用水有断流之虑,一些地方用水难。
(2)连片、平整的稻田少,田块小,防逃及进排水设施不完善,抵御暴雨、洪水灾害能力差。若进行田间工程改造,费用支出大,目前搞稻渔综合种养的田间工程不够规范、标准,与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的行业标准有差距。
(3)随着稻田综合种养的快速发展,苗种瓶颈更加凸显。苗种的质量品质、供苗时间、运输成活率、苗种适应能力成为种养效益的关键因素。
(4)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少,懂产品营销的更少;规模化的大型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较少,缺乏带动性。
(5)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米和水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市场价格没有优势,且销售面不广,没有影响力。
(6)市场发育不完善,区域性批发市场缺乏。产品规模小、体量小,小户、新户、散户销售易遭压价,远销量不够,近销价格低,影响生产积极性,同时消费变化影响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效益。
5 今后发展建议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3+X”产业工程,区委主要领导也多次实地调研。
(1)进一步提高认识。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稻田养鱼是想多产鱼,突出鱼,发展效果不理想,影响了群众观点。但经过转型升级,当前的稻渔综合种养已不再单纯追求养鱼,而是一种生态手段。因特色水产品体型小、生长季节短,对水深要求不高,通过养殖适应消费市场的特色水产品,形成一种新的稻田绿色生态系统,既能以“渔”提升稻米品质,增加市场价值,又能产出水产品,突出粮,在保证水稻生产的前提下,一水两用,一田多收,达到稳粮增效目的。因此,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措施,稳粮增收的重要途径,生态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2)由于农户单家独户搞稻渔综合种养制约因素多多,政府应出台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同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稻渔养殖示范基地,规模经营,多种形式带动产业发展,以土地入股、入资分红、长期务工、临时打工、技术指导、带领养殖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强化产业技术服务和保障。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使农民掌握养殖技术;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产地环境和产品检测,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信息化,建立可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将田间水源、渠道、交通道路等纳入农田水利建设之中,做好基础保障。
(4)培育品牌。由政府部门引导涉稻渔企业逐步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形成养殖特色,做到苗种供应、养殖管理、销售市场、商标使用四统一,创立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和优质稻米地理标志产品,以“订单”扩大销售市场,提高种养效益。
(5)近期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的镇办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基地,核心区为铺镇、徐望镇、汉王镇,辐射区为武乡、宗营、河东店、龙江、七里等镇办,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个公共品牌、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思路,重点打造“虾稻米”品牌。到2021年,建设2个小龙虾育苗基地,建设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4处,全区稻渔种养面积2万亩左右,创建品牌1个,努力实现1283目标,即亩产1000斤稻、200斤虾、产值8000元,纯收入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