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设计原理中探寻室内设计
2019-02-15冀晓飞
冀 晓 飞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1988年“室内设计”专业首次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提及,经过30余年的演进,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众所周知,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续和发展,其目的在于美化建筑师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室内设计师在空间围护表面进行绘画、雕塑和涂脂抹粉的装点修饰,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由此可知,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些设计师追求快速经济效益的影响下,他们采取了一种忽视建筑美的原则,将室内与建筑剥离开来,将其视为独立的部分,导致室内设计失去了与建筑的联系。这类设计作品无论从室内的视觉形态层面还是与建筑功能契合层面,都是失败的。因此,强化建筑符号与室内符号的联系,从建筑设计中探寻室内设计原理变得非常必要。
在建筑符号研究方面,著作有冯冠超的《中国风格的当代化设计》,刘启明的《传统造型元素在当代空间形态中的转译》等。本文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将重点讨论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营造与表达。
1 贯穿设计的符号元素
何为符号元素,简言之,就是在同一个设计项目中的各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它可以表现在空间结构、空间造型、界面装饰、空间材质、活动陈设等方面。符号元素在空间中可以变现为一个或多个,这些元素符号共同构成了空间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建筑空间中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美学的角度看,“喜新寻旧”是人们审美意识中始终存在的特征。如果这种符号化元素直观的进行表达,那样将会带给人们枯燥的体验感,这样的表达没有生命力,只是单纯的复制。因此,必须将所熟悉的传统元素“陌生化”,在过去和现代之间构建一种新的联系,尝试打破传统思维,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解读符号元素。通过现代的设计思维对身边熟悉的传统符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将传统适度地“陌生化”,才能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符号。然后将符号元素贯穿于建筑与室内之间。
2 建筑中的符号体现
通过资料的整合,传统符号元素在建筑上的体现大抵可以归为以下四种:母题重复、逻辑同构、形式抽象、概念隐喻。
2.1 母题重复
母题重复是指将形式符号融入建筑形态中,如将古建筑中的门、窗、屋顶等具体物件转化为元素。从符号学的角度,将这些建筑元素从原始的建筑本体中提取出来,使其具有象征意义。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和转化,获得新的文化意义。此时所采取的形式可以称为母题,让母题在空间中从多个层次和角度重复出现。增强人们的记忆的同时,人们会解读这种形式符号所提供的审美信息,并将其与原始形式联系起来,产生审美体验。
在西方,这种方式可最早追述到古希腊时期。多立克柱、爱奥尼亚柱和科林斯柱,作为当时的装饰柱,都包含着复杂的政治含义,表达城邦的独特性和彼此的相互关系。“母题重复”的目的在于追忆过去的传统文化本源。前面已经提到了“将人们所‘熟知’的进行‘陌生化’的处理,让人在陌生中找到熟知,是可以激发人的审美兴奋点”的概念。香山饭店和苏州火车站作为代表建筑将母题重复的又细分为装饰母题和形态母题。
香山饭店和苏州火车站都将苏州菱形窗格提炼为母题,不同的是贝聿铭在香山饭店中的母题形态停留在二维平面化的层面,而苏州火车站则将母题作为三维建筑造型出现。从两座建筑中都可以找到菱形母题的影子。通过有意识的强调和反复,突出了建筑所要传递的审美信息。
1)装饰母题:在香山饭店设计中贝聿铭将苏州菱形窗格母题形态停留在二维平面化的层面,就是将图案纹样、装饰器物均匀重复,表达出建筑的文化内涵。这种处理多用在建筑表皮上。
2)形态母题:不同于香山饭店,苏州火车站的作者则将母题作为三维建筑造型出现。通过建筑形态本体和母题相结合,这种手法不仅仅将母题停留在建筑的表面装饰,而是将母题赋予一定的结构性,并配合材料大面积使用,从而增强人的体验感,影射文化含义。
2.2 逻辑同构
当我们面对建筑时,建筑的逻辑、外在形式、色彩、材料等都包含着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共同组成了建筑美学。而建筑本身的结型就是最原始的美学。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的木制框架和西方传统建筑的石材堆砌,都可以传达不同的建筑美学思想。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已经从传统的建筑方式中分离出来。然而,当建筑创作需要表达传统意图时,我们可以对传统建筑的结构逻辑进行同构转换,使其在结构形式上与传统建筑相似。这样既包含了传统建筑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刺激观赏者内心与建筑产生共鸣。例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明寺,建筑的悬挑屋顶与传统建筑的檐口之间的结构具有逻辑上的同构性,呈现出现代美学思想下的传统气息。
2.3 形式抽象
我们一直在讨论符号元素,用符号来代表建筑中的文化。符号之所以能够表达这些文化意义,并且被我们所接受,是因为符号的形式简单易懂。与生活中其他的复杂的事物相比,艺术总是抽象于生活。设计者通过对客观目标的提炼、简化,使新形式比原始目标更加概括、浓缩、典型。由于符号元素抽象形式的多义性,它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更符合时代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审美的要求。上海金茂大厦就是这类手法的典型代表,通过中国宝塔形象的理解,提炼出它逐层相叠,向空中收缩的形态特征,成功展现出了中国宝塔的形态韵味。
2.4 概念隐喻
隐喻最初只是一种修辞手段,经过建筑设计师转换运用在建筑设计上,其目的是将哲学思想融入到建筑中。当两种意象有着共同的哲学观时,它们可以相互替代。这种隐喻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典型的是天坛和地坛的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被用到了建筑上,天坛是祭天的地方,因此天坛的圆顶取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坡屋顶。在西方,也会用古典柱式的比例与线条变化隐喻不同的人体美。到了当代设计中,概念隐喻手法同样被广泛应用。如同天坛一样,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思路也受到了“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这样的设计思路还包括国家美术馆新馆的“万物归一”的传统哲学思想,设计者通过一个简单的黑色体块,象征中国书法字体“一”。
3 符号元素与室内设计
3.1 母题重复在室内的延续
室内设计,历来注重空间界面装饰,界面装饰曾经在历史上同室内设计等而视之,几乎成为了室内设计的代名词。而不同时代和地域,都有自身特定的装饰风格。因此,作为界面填充的装饰表现也五花八门。界面装饰,其实是为丰富界面的外表表皮。人们需要填充这些界面,使之在视觉上及内涵上更加丰富充实,以便承载更多的含义和信息,来突显空间的视觉效果。界面装饰,又可视为界面的填充,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平面的图案、图形装饰;其二,立面的图案、图形装饰。
1)平面图案的重复:单位图形的连续重复,且单位图形尺度相对较小,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编织性与肌理感特征。其组织方式可无限复制延续,是图案的主要判定依据。这里的平面图案主要用于地面铺装,将源自于建筑母题的图案或带有文化色彩的创意图形在空间地面上反复叠加,既是对建筑主题风格的延续,又是对室内空间文化韵律的展史。
2)立面图案的重复:立面图案不同于平面图案,后者较多用于空间地面,而前者多用于空间隔断和墙面装饰中。若将母题元素与界面(立体)填充形相结合,则空间感觉更为丰富多彩。同时,界面的填充装饰,亦是当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中的主要思潮之一。
3.2 从建筑到室内的同构关系
逻辑同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最能表现建筑和室内的联系。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建筑方式在改变,以前作为支撑建筑的抬梁式、穿斗式构件,现在更多的是作为装饰价值而存在。设计师梁建国在设计重庆云会所项目时,保留了原有古建筑的立柱及斗拱部分,同时按照中国传统的重门之制原则,使得传统构建成为会所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CCD团队在设计杭州泛海钓鱼台酒店时,在大厅中刻意营造出中国传统木构架的形式,也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3.3 室内空间中的抽象关系
抽象关系,即空间视觉语法。大凡这样的室内设计,形成空间效果所在的,通常都不在乎每一具象的视觉对象,而更在乎其空间中物与物之间的构成关系。赢得空间最终感受是形式抽象的真正目的。一般而言,为突出关系之核心地位,这类设计往往都将空间中的具体对象物,处理得尽可能的平朴简洁,以突显其概念中的构成关系。如现代建筑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就是典型的一例。该设计旨在以流动多变得空间语言,解放出传统中的封闭空间,结束了“空间是凝固的音乐”这一说法,使关系单一直接的静态空间变成为关系丰富多变的开放空间。
3.4 将哲学引入室内设计
优秀的设计背后总是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当这种思想上升为哲学范畴,看设计就变得像读名著一样引人入胜。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有许多的设计思维也可以用于当下。如果去研究中国古代院落就可以明白,每个时代的设计都是那个时代文化思想的缩影。古代房屋由单体建筑,形成群体建筑围合,后形成院落,再到多重院落组合形成空间序列,这个序列反映的就是儒家学说的礼制、秩序,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最大的区别。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个空间序列也适用于房间的安排及家具、陈设的摆放方式,通过传统空间序列的引导可以让空间变得井井有条。
4 结语
建筑不是统一固定的,它的形成是由不同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功能技术相互制约而成的。因此建筑形式是具有多元化特征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多样性,使得设计者不会拘泥于一种表达方式,只有多种手段并用才能更好的传达文化、符号、形态三者的关系。室内和建筑一脉相承,在设计时应注意把握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对建筑空间的深入解析有助于把握室内空间表达与营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