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省聊城市河湖水系生态建设模式
2019-02-15
(聊城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聊城 252000)
随着聊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本位于城市郊外的河流、水系成了城中河,城市河湖水系建设不仅要关注其防洪排涝功能,也要关注其景观、休闲和生态功能。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合理布局各类空间;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生态多样化。因此,水系护岸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堤岸的多功能性,如防洪、蓄水的水利功能;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休闲功能;减弱城市热岛、创造生物栖息环境的生态功能;多样化的堤岸断面与绿地构成的景观功能。为改善城区及全市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聊城市依托市区湖泊东昌湖和流经市区的主要河流古运河与徒骇河,提出了建设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突出“水城”特色,先后对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小湄河、周公河等城区河湖实施了生态治理,并通过建设边坡护岸工程,在满足水利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强调它的景观性、亲水性和生态性。
1 聊城市城区河湖水系生态建设概况
1.1 东昌湖
东昌湖位于江北水城城区西南部,环绕古城四周,总面积6.3km2,是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市湖泊,正常蓄水库容约800万m3。东昌湖由10个湖区组成,平均水深2~3m,景区规划面积21km2,是江北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93年以来,结合京九铁路路基备土和聊城发电厂供水,先后对东昌湖西南部和西北部的几个湖区进行了清淤扩挖,对西部的3个湖区进行了岸边绿化和护砌。如今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已经建成,公园内小桥流水,绿草如茵,水城明珠剧场富丽堂皇,大大小小的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其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2 古运河
古运河从聊城市城区穿过,1959年,境内运河航运被公路取代后,运河周店至四河头段被改为引黄干渠,四河头以北城区段的运河原担负5万亩农田灌溉和环城湖供水任务,目前已不承担农田灌溉任务。为再现运河昔日繁荣的景象,自1999年8月开始,聊城市实施开发治理工程,经过改造的古运河在城区内蜿蜒流淌,运河之上桥梁样式各异,新建了绿化带和仿古建筑,如今古运河两岸店铺林立,河堤绿柳成荫,河中轻舟戏水,每到夜晚,两岸华灯绽放,古运河流光溢彩。同时,经过开发治理,实现了东昌湖和古运河的连通。
1.3 徒骇河
市区东南部的徒骇河原是一条行洪河道,古为禹疏九河之一。在徒骇河城区段防洪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启动了莲湖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将徒骇河东昌路桥至光岳路桥1.6km的河道拓宽了两倍多,蓄水后的河道平均宽460m,最宽处约600m,形成了莲湖水利风景区,2015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徒骇河北城橡胶坝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加了河道蓄水量,保证了莲湖水利风景区的水位稳定及景观效果,提升了生态环境效益,扎实推进了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聊城市依托徒骇河城区段18km河道打造世界运河文化博览园,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依河而建的滨海大道、高端社区、主题公园将徒骇河沿岸打造成饱含水城风韵的景观走廊,昔日的美景再现世人眼前。
1.4 小湄河
聊城小湄河湿地公园位于聊城经济开发区中部,是开发区重要的水系和景观构成元素。规划湿地公园主要有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和两岸的部分林地、农田,从九州洼湿地公园至牡丹江路区段全长约4860m,呈南北向带状分布,规划界限以小湄河现状中心线为基准,东西侧各控制在75m范围内,规划面积为1107.9亩。
2 生态水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护岸形式单一,忽略了生态建设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为节水灌溉增加灌溉渠道输水能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渠道护岸工程,护岸建设形式较为单一,多采用浆砌块石衬砌、混凝土板衬砌等,有些城区灌排渠道采用了“U”形渠道化护岸,有些工程为了增加土地利用,在“U”形渠上加盖板,明渠成为暗渠,单一的、硬质的渠道衬砌,使渠道生态系统退化,生态景观单一,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
2.2 护岸功能单一
之前的护岸建设以防洪为首要目标,防洪标准一般按照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进行设计,护岸被硬化,虽达到了防洪目的,却破坏了生态环境,丑化了河道景观,阻碍了人与水体的亲近,忽视了水岸的综合功能。被简单地硬化、渠化的水系河道显得突兀,缺乏美感。在人工景观水系中,由于缺乏景观用水,水景往往变成“涸景”,亲水设计也拘泥于水泥和石材砌筑的亲水平台等设施。城市水系缺少清澈见底、绿意盎然和蜿蜒曲折的宜人景色。
3 河湖水系生态建设的要点
3.1 恢复河道的原有结构
如果把河道建成像人工水渠那样单一的断面,那么,河道中水的流动形态以及环境条件都会变得十分单一,形成贫瘠、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河道中形成浅滩和深潭,将岸线做成不规则的,有宽有窄,使护岸有陡有缓,呈现出结构上的多样性,营造出多种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
3.2 扩大水面和绿地
如果生物多样、环境条件丰富的河道区段过短,而且是孤立的,那么,该处的生态系统将十分贫瘠,会威胁物种的生存。如果将这一区段向上、下游延伸,并扩大至支流,增加绿化通道,与岸边绿地、树林之间形成水、绿网络,增强岸边动植物栖息地的连续性,可使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
4 建设河湖水系生态护岸建议
生态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河岸。它具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地,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同时具有规定的抗洪强度。设计方案不做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水湾、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段形成湿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当泄洪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通过生态护岸建设,将水城的滨河湖带建设成为能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文化和地方风俗场所,建设各种形式的建筑小品及亲水设施,提供公园化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等空间,使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人、水关系协调,而且呈现出文化、艺术氛围。
4.1 东昌湖
东昌湖是“江北水城”的精华,充分展示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的独特格局。要严格保护该区域的布局特色,适当修复历史文化景观,建设新的旅游观赏点,突出展现古香古色的特色风貌。目前,东昌湖除了东南方向的几个湖区没有进行改造外,其余的湖岸线建设都已初具规模,通过已建湖岸线护岸工程的运行情况,总结工程经验,在湖岸线护岸形式的选择、生态植被的生长状况等方面有了实践经验,因此建议对东南方向的几个湖区实施生态化治理,尽量保持原生态结构。
4.2 古运河
古运河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穿越城区南北约 16km,目前治理完成了近12km,两岸的绿化、亮化、硬化都已完成,近几年对河道进行了开挖、砌石、绿化。前几期运河突出“古”字,在堤岸规划建设时,充分展示了商铺和南北交融的历史文化氛围,但是古运河的生态环境效果不佳,两岸绿色植被品种单一,景观效果单调。因此,建议对古运河兴华路至建设路段以驳石护岸取代重力式挡土墙衬砌,并建设亲水平台,种植多样化水生植物,形成生机盎然的古运河景观。
4.3 徒骇河
徒骇河风景资源以水景、林景为主,但现在自然景观较为平淡,无名胜古迹。根据此特点以及区位关系和地形特征,徒骇河风景区建设将突出水、林自然景观,创造出既有景观性又有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的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景观。利用徒骇河的线形河道,结合城市功能要求,建设城市绿带,营造景观。在位于城市干道和河道的景观节点,因地制宜地作重点处理。徒骇河规划区域南起南外环路,北至高速公路北500m,以陈口路为界,规划结构为“三线、四段、五区、十五园”。徒骇河滨河大道建设完成了水城水系结构,凸显自然生态特征,创造时尚都市滨水生活,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带动城市发展,满足市民观光、游览、休闲、健身等需求。
4.4 城郊河道
城郊河道主要包括小湄河、周公河、赵王河等,建设中利用乡土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生境,护坡绿化以当地的乡土植物为主,不要只注意形式美,以简化的绿化形式代替植被的自然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护岸景观效果。
5 结 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湖水系生态治理对城市的环境、文化、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多功能生态护坡的景观规划被广泛应用,对于河湖水系要尽量保持自然状态,强调生态建设,体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