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协同的知识链知识协同研究*

2019-02-15昌彦汝

图书馆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愿景流动

程 强 顾 新 昌彦汝

(1.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成都 610500;2.四川大学商学院 成都 610064;3. 四川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 成都 610064)

1 引言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对内、外资源的融合能力。内部资源属于企业的内生变量,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就有赖于企业对外部知识资源的吸收能力[1]。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有限,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构成组织之间的知识链,通过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促进知识链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实现知识链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从而形成知识链的知识优势[2]。

知识链通过知识协同,将无序、无规则运动的知识要素协同起来,引导和维持知识的有序流动和共享,提高知识创新效率,形成知识链的知识优势,带来整体效益大于各部分效益之和的知识协同效应。知识链的知识协同是知识链寻求外部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可以快速实现知识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共享与创造,提高知识的获取效率,增加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减少知识协同带来的风险,降低知识创新的成本,促进知识链知识要素的有序发展,最终实现知识链的“共赢”。然而,知识链在寻求外部竞争优势的同时,不同组织之间的跨文化管理、不同的组织文化对知识协同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影响知识链的知识协同形成。基于此,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文化协同与知识协同的内在关系,探索文化协同推动知识链知识协同的实现路径,为知识链的知识协同提供一种新的实现方法。

2 研究动态

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昂的研发费用和研发风险等促使组织间开展知识协同[3]。对知识协同的界定,有三种观点:①过程论。该观点认为知识协同是一种多维动态、双向知识流动、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4-6]。②活动论。该观点认为知识协同是一种多个协同主体参与的知识活动[7]。③增效论。该观点认为知识协同是一种多个知识主体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通过知识的交互、关联、碰撞、共享、转移、创造等一系列过程,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协同效应[8-11]。其中,知识协同的增效论越来越被学者们所认同。

目前,国内外有关知识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知识链的模型、知识链的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以及知识链的合作管理、冲突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12-13],对知识链的知识协同研究相对较少。吴绍波和顾新(2008)构建了知识链的知识协同机制[14]。石娟和顾新等(2011)通过引入知识协同系数,构建了知识链的核心企业激励的委托代理模型[15]。张省(2014)构建了知识链知识协同机制理论模型[16]。胡园园和程强等(2015)讨论了知识链的协同效应形成机理[17]。程强和顾新等(2017、2018)分别研究了知识链的知识协同模式和知识协同管理[18-19]。知识协同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单个组织和多个组织层面,其中,单个组织层面主要分析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协同过程和规律,多个组织层面主要探索知识的跨组织协同过程和规律。因此,对知识协同的研究动态进行梳理,对拓宽知识链的研究视野,丰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理论,完善知识链知识协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 文化协同及其对知识协同的作用

3.1 文化协同

知识链是由多个异质性的组织构成的跨组织知识联盟,每个组织拥有独特、专属的文化,这种独特、专属的组织文化导致了组织之间的文化分歧与对立,产生了知识链的文化冲突,即各组织成员由于在价值体系上存在差异,表现出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分歧、对立或排斥,表现为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20]。知识链的文化冲突会破坏知识链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妨碍知识在知识链内部的有序流动和共享,从而导致知识的流动和利用效率降低,知识协同难以实现。为了缓解文化冲突造成的协同难题,解决对不同文化管理的困难,Adler研究提出了一个有效管理不同文化的方法——文化协同(Cultural Synergy)。他认为,实现不同文化的平衡可以通过五种策略[21]:文化支配、文化顺应、文化妥协、文化回避和文化协同。其中,文化支配是指一个组织的文化凌驾于另一组织的文化之上,强势组织文化在全部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支配着弱势组织文化;弱势组织在强势组织文化的支配下被迫接受强势组织文化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模式。文化顺应是指弱势组织为了迎合强势组织而效仿强势组织的文化,并试图将二者融合为一体。文化顺应策略与文化支配策略相反,文化支配策略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文化平衡策略,而文化顺应策略是一种主动迎合的文化平衡策略。文化妥协是指两个很强的组织合作时,为了实现合作目标而采取的组织文化折衷或让步的文化平衡策略。这种文化策略优于文化支配和文化顺应策略,体现了合作双方的意愿。文化回避强调的是为对方留情面而表现得似乎没有文化冲突的存在。文化协同是指在尊重所有组织文化的同时,经过文化有序地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模式。文化协同并不忽略和压抑各种组织文化的差异,而是尊重各种组织文化的不同,通过对各种文化的相互补充和整合而形成的新的组织文化,它是五种文化策略中的最高层次的文化融合模式,集成了全部文化的优点。

Krewer也提出了一种文化协同模型,该模型分析了不同文化协同之前,不同文化成员对待文化的几种不同态度[22]:征服、善变者、普遍者和协同增效者。其中,征服(Conquest)类似于Adler的文化支配策略,是指在不同文化协同之前,协同一方具有强硬的立场,并将这种立场绝对地凌驾于其他合作伙伴的立场上。善变者(Chameleon)类似于Adler的文化妥协策略,是指在不同文化协同之前,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依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和标准进行。虽然具有不同组织文化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其外显行为相似,但是他们内心没有改变用自身文化标准来考虑问题,他们仅仅是像变色龙一样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其内心还是不能真正的接受其他组织文化的入侵。普遍者(Universalistic)类似于Adler的文化回避策略,是指在不同文化协同之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潜在的共同点和交集,普遍者的目的就是积极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集和共同点。协同增效者(Synergist)类似于Adler的文化协同策略,是指不同组织文化之间通过对话相互接近,最后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一种新的第三种文化模式以实现不同组织之间的文化协同,从而加强了对不同文化共同点的理解,提高组织成员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

Adler和Krewer在分析不同文化之间采取的策略和态度时,都提出了一个共同认识,即创造一个包含所有不同文化共同点的新的文化模式以促进异质性主体之间的文化协同。Adler认为,实现文化协同需要三个步骤[23]:①情景描述。各组织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对当前面对的问题进行描述,每个问题带有该组织独特的文化特点。②文化解释。通过文化身份互换,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点,以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③文化创新。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以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创新并不是效仿任何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新的超越任何一种文化的文化模式。由此可得,文化协同就是创造一种不同于任何主体文化的,且包含各主体文化共同点的全新的文化模式,即知识链各主体在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致认同的共同文化。

3.2 文化协同对知识协同的作用

协同学理论指出,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系统运行的有序性递减,无序性增加,为了扭转系统运行无序性的不可逆,通过子系统和要素协同,推动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效益大于各子系统独自运行所取得的效益之和[24]。知识链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知识的有序流动和共享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其中,主体之间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是阻碍知识在各主体之间有序流动和共享的因素之一。在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影响下,知识在各主体之间无规则的流动,造成知识链功能的紊乱和知识共享效率的低下。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知识链主体之间通过文化协同,强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引导知识在各主体之间有序流动、共享和创造,促进知识协同,实现知识链的整体效益大于各部分效益之和。

图1 基于文化协同的知识链知识协同过程模型

文化协同对知识链知识协同具有推动作用。如图1所示,知识链的文化协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文化协同前、文化协同中和文化协同后,每一阶段文化协同对知识链的知识运行具有显著影响,最终影响知识链的知识协同。①文化协同前,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形成了知识链的文化冲突,严重阻碍了知识的有序运行。知识在运行过程中无规则流动、功能紊乱失调以及运行效率低下等。②文化协同中,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文化协同措施,形成知识链的共同文化,加强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缓和知识链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促进知识链的文化协同。③文化协同后,在知识链共同文化的引导和作用下,形成知识链各主体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加强知识链的合作凝聚力和集体精神,引导知识有序流动,提高各主体的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创造力,促进知识及其各要素协同起来,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实现知识协同,即实现知识链整体效益大于部分独立运行所得效益之和。

因此,知识链的文化协同可以解决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强化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推动知识在合作伙伴之间的有序流动和共享,实现知识协同,对知识链知识协同具有积极作用。

4 基于文化协同的知识链知识协同实现途径

优秀的文化是强化知识链合作关系的软实力,并不断提升知识链的集体精神和凝聚力,推进知识链知识协同。然而,构建一种有效的、为知识链各主体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文化协同过程。即分析知识链主体的文化差异,找出主体之间的文化共性;树立知识链的核心价值观,建立知识链的文化愿景;鼓励知识链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促进知识流动与知识共享;求同存异,创新文化模式,形成知识链的共有文化。

4.1 分析文化差异,找出文化共性

不同组织之间性质、类型和专业领域不同,导致不同组织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之根据在于文化生境与文化进化两个方面[25]。文化生境是由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文化生境是文化产生的根源,体现了文化差异的生成元。文化进化是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化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具有实践特征的文化,并在互动过程中彰显出文化的个性,这种个性逐渐表现为文化差异。文化进化是文化发展的途径,体现了文化的生成性。知识链由多个具有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优势的主体构成,每个主体处于不同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孕育着文化的产生;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影响,生成具有组织特色的组织文化,根植于组织成员心里,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

文化差异体现不同组织的形象、身份和特点,知识链各主体的文化差异体现知识链主体的内涵、特点和优势,实现知识链文化协同的首要前提是要承认知识链各主体的文化差异。知识链各主体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其中,核心企业、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组织文化主要体现在经营理念、服务意识和价值主张上;高等院校的组织文化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上;科研院所的组织文化主要体现在科研精神、学习态度、学术氛围和技术攻关上。顾客的文化属于个人文化,因人而异,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差异。总的来说,知识链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组织的价值观念、语言沟通、工作态度、受教育程度、风俗传统、宗教信仰、种族优越感、伦理体系和社会风气等方面。

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在承认知识链各主体的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认真分析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知识链各主体文化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容易发生,甚至导致知识链解体。因此,认真分析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便成为解决知识链文化冲突的重要问题,也成了实现知识链文化协同的重要问题。

个性与共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个事物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大致包含了个性,而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两者不能脱离事物而单独存在。在知识链中,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是他们文化的个性,知识链各主体之间文化存在的共同点和交集就是他们文化的共性,知识链文化的差异性和共同性都不能脱离知识链而单独存在。知识链各主体之间文化的共同点和交集是知识链各主体在某一问题、价值观、思维和行为决策上所达成的共识和一致的认同,这有利于避免形成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解决知识链的文化冲突除了需要认真分析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还需要找出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共性。从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共性出发,深入分析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各主体的文化差异中找出知识链各主体之间文化的共同点和交集,并在这些共同点和交集基础上,通过协商形成知识链的共同文化,缓解知识链各主体之间文化冲突,提高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集体精神和凝聚力,从而促进知识链的知识协同。

4.2 塑造核心价值观,建立文化愿景

核心价值观通常是指根植于组织内部和成员心里的一系列处理问题的准则、看法和态度。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在组织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不断渗透,并逐渐内化为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外化为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固化为组织的规章制度,成为组织处理事务的标准和准则,不断引领和指导组织的各项活动。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精华,是组织文化形成的基石,并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

知识链要实现文化协同离不开对知识链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知识链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经营理念、活动准则、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向,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影响知识链各主体的心智模式,规范知识链各主体的行为模式,强化知识链各主体活动的一致性和有序性,减少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塑造知识链的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考虑和结合各主体之间的文化特色,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吸取各主体之间的看法和意见,塑造一种既体现知识链各主体的文化特色,又具有统一影响力的知识链核心价值观,以推动知识链的文化协同和有序发展。

知识链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基于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知识链目标和价值认同,这种认同是发自知识链各主体内心的、体现知识链各主体共同价值观的意愿,它能激发知识链各主体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自愿为实现知识链的共同愿景而作出奉献。知识链共同愿景的建立遵循以下步骤:①善于聆听各主体的愿景表达。知识链各主体依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纷纷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愿景。在愿景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如核心企业、供应商等追求的是商业价值,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追求的是科学价值,顾客追求的是商品实用价值等。知识链必须承认和正视各主体之间愿景差异的客观存在,鼓励各主体表达各自的愿景,并充分聆听各主体的愿景表达,在各主体的愿景描述中求同存异,寻求共同对话。②建立知识链共同愿景。知识链的共同愿景来源于知识链各主体的愿景,是各主体愿景的整合。知识链共同愿景包含各主体的愿景,各主体的愿景是共同愿景的部分体现,知识链的共同愿景是在各主体愿景基础上形成的,其凌驾于各主体愿景之上,对知识链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供应商、核心企业、竞争对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之所以能够合作形成知识链,必然有支撑各方价值和愿景实现的共同基础,即通过主体协同、机制协同和知识协同实现知识链的协同效应,从而带来巨大的整体效益,使各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③愿景共享和推广。知识链是一个整体,要使整体有序发展,必须使每个成员往共同的目标方向发展,也必须在统一的行为准则下行事。知识链共同远景的分享和推广是一个将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目标追求根植于每一个知识链成员内心的过程,只有将共同愿景根植于每一位知识链成员内心才可以形成有效的刺激,激励知识链各主体自愿为实现知识链的共同愿景而投入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实现知识链的共同目标而奉献。

知识链的共同愿景能够创造巨大的凝聚力,是推动知识链文化协同,实现知识协同的动力来源。知识链共同愿景如何推动知识链的文化协同:①形成知识链的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知识链共同愿景是知识链文化的具体体现,规范知识链各主体的行为方式,引导知识链各主体的行为方向。②形成共识,强化各主体关系。知识链共同愿景是在知识链各主体的共识上建立的,体现的是知识链各主体的共同意愿,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形成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认同感,同时也增进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使知识链内部气氛和谐,促进知识链的文化协同。③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链共同愿景的形成,也标志着知识链各主体拥有了各自的任务和使命,为了完成各自的使命和任务,知识链各主体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为实现知识链的共同愿景而作出奉献,同时也加速了知识链文化协同的步伐。④激励各主体勇于创新、承担责任和风险。知识链共同愿景的实现可以激发知识链各主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热情,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知识链各主体勇于探索实践,创造出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事物。同时,也赋予了知识链各主体相应的责任、义务、权利,有利于分散知识链文化协同带来的风险,促进知识链文化协同,从而实现知识链的知识协同。

4.3 鼓励沟通与交流,促进知识流动与共享

沟通交流是实现协同的关键要素。沟通与交流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各主体对不同组织文化的认知,促进知识链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缓解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减少知识链文化协同的障碍,推进知识链知识协同的实现。

沟通与交流是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方式,顺畅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和平台是知识链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的重要保证。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方式有:面对面、互发信函、网络邮件、信号通讯和头脑风暴等方式。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主要有: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26]。其中,正式渠道包括专人负责联络,跨组织的特定任务小组、跨组织的委员会等,也称为正式整合机制,正式整合机制运用越多,组织之间沟通越密切,沟通途径越丰富[27]。因此,组织之间的整合越依赖于正式整合机制,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就越多。非正式渠道则主要是指组织之间管理者或关键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统一认识的各种机制,也成为社会化机制(Socialization Mechanism)。社会化机制是指密切个人关系,使来自不同组织的人能统一认识的各种机制[28]。个人之间越熟悉,关系越密切,相互交流就越开放,从而相互沟通也就越丰富。因此,社会化机制的运用有利于丰富组织间知识的传输渠道[29]。直接流动渠道是指知识在两个主体之间直接进行交换。知识由知识的传出方直接传输给知识的接收方。间接流动渠道是指知识在两个主体之间不是直接进行交换。知识的传输经过一个中转点进行流动,这个中转点可以是公共知识库、知识共享平台或者中介服务机构。知识由知识传出方,途径中转点,再传给知识的接收方。

4.4 创新文化模式,形成共同文化

推动知识链的文化协同必须要正视和承认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找出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共性,力争做到求同存异,兼顾各方组织文化。知识链文化协同实质上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并不是要消除各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是在认同各主体的文化差异基础之上形成的,具有各主体文化共同特征,适用联盟整体的共同文化。

知识链的共同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各主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造成影响,不断地强化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增强联盟的凝聚力,并将联盟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内化为各主体的任务和使命,引导各主体的行为方向,推进知识链协同创新,从而产生增值。知识链的共同文化为知识链创造了一个协同合作的文化氛围,赋予各主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并积极调动各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自动性,提高各主体的工作热情,推动知识链的知识协同。

总而言之,知识链的文化协同是一个不同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的自主融合、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链要承认和正视各主体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全新的、兼顾各方利益的共同文化。通过知识链的文化协同,可以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产生“协同增效”,这有利于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转让及成果转化,从而提高协同各方的整体实力[30]。

(来稿时间:2018年5月)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愿景流动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流动的光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