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千古不易
2019-02-15□
□
什么是“本质的笔法”或“笔法的根本”?也即“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这很难讲得清。笼统地讲,就是起笔、运笔、收笔的顿、挫、转、折、轻、重、快、慢。“凡是可以形成一种线条的,不管它是弯是直,是粗是瘦,是长是短,甚至是点;不管它配合的是山水、人物或是花鸟,笔锋就都是‘圆’而‘中’的,是挺健而不是痴弱的”。这段话是谢稚柳先生在《水墨画》一书中所讲的,不过谢先生是论画,所讲笔法配合的是山水、人物或花鸟。我把它移用过来论书法,把笔法配合的对象换作了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凡是可以形成一种线条的,不管它是弯是直,是粗是瘦,是长是短,甚至是点;不管它配合的是篆书、隶书、楷书或行书、草书,笔锋就都是‘圆’而‘中’的,是挺健而不是痴弱的。”
“书画同源”,主要是二者的用笔同法,尽管绘画的用笔,在具体的笔法方面有着比书法更丰富的要求,但在本质的笔法方面却有着比绘画更严格的要求。所以,绘画的用笔在具体的形态方面可以千变万化,在本质的精神方面却与书法相一致。因此,绘画也好,书法也好,其具体的笔法可以因时、因人而万变,而不离之“宗”,应该正如谢先生所说的“原则”。
明乎此,各种现代书法,不仅在结字上大跨度地变易了传统,而且在用笔上也大跨度地变易了传统。但凡是由经过传统笔法训练的书法家所写出来的,其用笔一般都不离“本质的笔法”,所以,即使有人对之作贬斥的恶评,还是不能不承认它是“书法”,书法界会对之作肯定或否定的讨论。而如徐冰的“天书”、韩美林的“书法”、吴冠中的“书法”,由于书写者不具备传统“本质的笔法”基础,即使在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而且确实写得很有创意,但在书法界却几乎毫无影响,没有对之展开肯定或否定的讨论。原因何在?就在于它们偏离了“千古不易”的“本质的笔法”,所以也就不能算是书法。
美书也好,丑书也罢,以“千古不易”的本质表现为千变万化的形态之“用笔”出之,好不好另当别论,但都属于书法;以离开了“千古不易”的本质表现为千变万化的形态之“用笔”出之,即使再好也不属于书法。但离开了“因时相传”的结字,主要是汉字的结字,以“千古不易”的“本质的笔法”出之,并表现为千变万化的用笔形态,成为“圆”而“中”的、挺健而不是痴弱的线条,包括粗的、细的、长的、短的、浓的、淡的,疏密聚散地纠结在一起,能不能算作书法呢?我以为也是不能的,而只能称作抽象艺术或构成艺术。因为尽管它的笔法是精妙的,但它所配合的却不是汉字。就像同样是“圆”而“中”的、挺健而不是痴弱的线条,所配合的不是汉字而是山水、人物、花鸟的形象一样,就不是书法,而是中国画。
《临兰亭序》元.赵孟 24.5cm×65.5cm 无锡博物院藏
《炼石流泉》行书联 徐建融
在数学上,有“两点成一线”的常识。单靠一点,不能规定一根线是水平还是垂直或倾斜。在绘画中,单凭形象的一点也不能规定它是中国画还是油画或版画,中国画必须要由形象和笔墨两点来规定。书法亦然,必须由汉字和用笔两点来规定。吴冠中等人的“书法”,只有汉字没有用笔,当然不是“本质笔法”意义上的用笔,所以不能称作书法;抽象“书法”,即使有用笔甚至还是传统“本质笔法”意义上的精妙用笔,但没有汉字,所以也不能称作书法。抽象“书法”和没有传统“本质笔法”意义上用笔的,当然更不能称作书法;至于有用笔、无用笔的两种抽象“书法”哪一种更好,这是现代艺术所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不是书法艺术所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