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根针”理清“千条线”

2019-02-15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徐州终端供电

2019年11月27日,国网徐州市铜山区供电公司配电运检班员工李聪、王浩宇在巡检10千伏焦泉线时发现,3号杆塔附近树木与杆塔间距离不满足安全要求。李聪操作手中的移动作业终端,将其从巡检界面切换至隐患上报界面,快速完成了设备识别、隐患等级判断、录入等操作,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

“要是以前,这些工作至少要用3到4款移动作业终端应用程序,不仅繁琐,耗时也长。现在简便多了!”完成操作后,李聪感慨道。

李聪的感慨,源于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实施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最新实践——配网运行移动应用整合。

“大表哥”变身“机队长”

“外出巡完线,巡检工作只能算干完了一半。”李聪清晰地记得,2017年刚参加工作时,班里老师傅们的抱怨。

2017年以前,徐州供电公司的线路巡检,先由巡视人员在现场用纸笔记录杆塔情况,等巡视结束返回班组,由人工将数据录入电脑。“老师傅们搞不定这复杂的表格、繁多的系统,于是由我处理这‘后半段工作’。”李聪介绍说,“我们班组负责81条配电线路的巡视,每天巡视4、5条,就有十几个表格需要处理。时间久了,我就成了班里的‘大表哥’。”

李聪的第一次“变身”,是在2018年6月。当时,徐州供电公司在各专业推广移动作业终端。在工作现场,李聪不再用纸笔记录数据,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移动作业终端。

“开始很新鲜,拿着各种机子出去,觉得自己的工作科技感十足。”李聪回忆道,“但很快我们发现,屏幕多了也是麻烦。”

原来,不同专业工作有着不同的工作流程,这些工作流程自然衍生出多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平台,而不同的工作场景又搭载在不同的移动应用上。一次线路巡检工作,一般涉及巡视轨迹记录、安全隐患报送、设备状态记录等工作,至少需要使用三款应用。如果进行安全监督、设备检修等工作,则会涉及到更多的终端和应用。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不同专业体系、不同移动应用就像是“千根线”,而基层一线的工作者,则成了连接千根线的人。移动作业终端的推广应用虽然解决了老问题,但也带来了新麻烦。“外出工作时,除了远望镜、测温仪等工具,工具包里还要装上内外网移动作业终端,每个终端还有三四款移动应用。”李聪说,“我这‘大表哥’的帽子刚甩掉,大家又给我扣上了‘机队长’的外号。”有时,某台终端电池耗尽,就会造成整项工作中断。于是,一机“停电”、全队“返航”,成了李聪最不想遇到、但又经常遇到的事。厘清业务流、整合数据源,由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时的李聪还不知道,他这位“机队长”很快就将迎来第二次“变身”。

“机队长”成了“研究员”

用“一根针”理清“千条线”,是每位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希望,也成为技术革新者的目标所在。可以说,“合”,成了徐州供电公司创新突破的主题曲,也是其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一个关键词。

2019年8月,徐州供电公司正式启动移动应用整合工作。

“表面上,我们要把不同的终端整合到一起。本质上,我们是将不同的专业系统进行融合,过程中还要注意研发与现场配合。”徐州供电公司互联网部副主任肖学权说。

这年8月起,肖学权每周都至少组织召开两次讨论会,召集研发团队和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商讨移动作业终端的使用问题和工作现场的实际需求。像李聪这样的一线工作者,也成了这一项目的研究员。他们结合现场工作实际,针对性地指出原有终端应用的不足,为整合工作找出发力点:“应用层级太多、查找的功能太费时。”“同一批数据要反复录入不同系统、太麻烦。”“终端应用过多,一项业务场景要打开多个应用。”“应用易用性不够,操作繁琐”……

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实现工作现场不同对象的广泛联结,成了摆在肖学权等面前的两大挑战!于是,研发团队根据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对过去的移动作业终端各类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在砍掉冗余环节、整合相似功能的同时,对各相关专业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肖学权说:“研发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应用程序适应专业工作流程需要,运用作业终端的通信优势来打通不同流程,以此减少现场工作人员的操作环节。”

9月起,研发团队在此前驻场开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始了驻点开发工作。研发人员直接深入基层班组,跟着一线工作人员一同巡线、一同检修,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徐州供电公司信通公司数据研发组人员郑成浩更是成了李聪班上的“编外班员”。

“很多问题,在办公室考虑得比较理想化,但到了现场,就发现了问题。因此,只有到现场,才能解决问题。”郑成浩说。

他举了个例子。过去,运检人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设备出现问题,或者需要在现场查询设备资料,只能凭借记忆或者返回单位进行查询、确认。这种由于各类信息数据资源缺乏联通导致的工作,其准确性、及时性都得不到保障。

为此,徐州供电公司结合实际,对资产全景中的常用模块进行整合,实现了设备资料的扫码查询。于是,不用带大量资料,不需要返回单位,在现场直接通过扫码便可得知设备的相关信息,真正做到了“数据一个源”。

一款应用由此解决了班组成员在现场工作时的实际需求。

“人物云”建立“新连接”

截至2019年10月,徐州供电公司完成了配网作业、安全管控、全景展示等功能的整合完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初见成效。

如今,李聪外出巡线时,只需要带一台移动作业终端,便可完成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实现了一人多机到一人一机、一机多用的转变。

“如果把网上的数据比作一朵大云,移动作业终端就像是这朵云伸出的触角。拿着它走到哪,它就把哪儿的设备与数据云联系起来。”肖学权说,“对一线工作人员来说,有了它,就相当于实现了人、设备、数据云的互联互通。”

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多机合一的移动作业终端在打通物与物联系的同时,还进一步增进了人与物的联通,成了徐州供电公司新进员工的“第二大脑”。

以往,对工作多年的老师傅而言,因为熟悉现场情况,对线路分布、设备情况能做到如数家珍,加之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但对于新入职员工,则需要从头开始学习积累,工作效率之低可想而知。而整合后的移动作业终端,让每一位员工在每个工作现场,都可以和云端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直接联通,随时调取设备的数据资料,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有了移动作业终端,我们新员工也成了‘行走的活地图’。”今年刚入职的该公司配电运检班员工陈思旭说,“现在外出工作,只需要用作业终端扫一下,设备信息、历史数据、当前任务等各种要素就可全部出现在屏幕上,即使老师傅不在,我们新人按照指示,也可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人机交互、信息随时随地调用……移动作业终端能做的还有很多。徐州供电公司互联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国网江苏电力将在全省推广应用其成功试点移动作业终端整合经验,进一步打通不同专业移动应用的业务功能,推进应用互联、数据互通,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操作现场。

猜你喜欢

徐州终端供电
疫散待春回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蓄电池——航天器的供电法宝
红军与供电人的故事
一种井下安全供电装置的设计
基于声波检测的地下防盗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