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
2019-02-15梁义丽
梁义丽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 而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又称之为成人型糖尿病, 主要在40岁以后发病[1]。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 进而导致我国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生人数不断增加, 若治疗不及时, 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口服药物治疗, 但研究认为, 早期注射胰岛素能够使胰岛素抵抗下降, 进而使其胰岛功能得以保存, 对控制血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3]。本文研究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90例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电脑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9:16;年龄63~72岁, 平均年龄(67.58±1.48)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0:15;年龄64~72岁, 平均年龄(68.25±1.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门冬胰岛素30进行治疗, 初始剂量为0.4 U/(kg·d), 餐前皮下注射, 然后根据其血糖水平对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 但最大剂量应在8 U以内, 治疗7 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患者实施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冬胰岛素30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口服二甲双胍3次/d,0.25~0.50 g/次, 治疗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为(6.03±1.52)mmol/L, 餐后2 h血糖为(8.42±1.64)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6.23±1.74)%;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为(6.69±1.45)mmol/L, 餐后2 h血糖为(9.68±1.57)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7.32±1.58)%;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 45 6.03±1.52a 8.42±1.64a 6.23±1.74a对照组 45 6.69±1.45 9.68±1.57 7.32±1.58 t 2.11 3.72 3.11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人体β细胞功能减退或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疾病, 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4,5]。临床上对于该疾病通常采取注射或口服药物为主。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主要由双时相门冬胰岛素组成,其中包括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和可溶性门冬胰岛素, 分别占比为70%、30%, 是一种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常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6]。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药物, 其能够使人体肝脏输出葡萄糖能力降低, 能够帮助脂肪细胞、肝脏细胞以及肌肉细胞从血液中获得更多的葡萄糖, 进而使机体血糖水平下降[7, 8]。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为(6.03±1.52)mmol/L, 餐后 2 h血糖为 (8.42±1.64)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6.23±1.74)%;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为(6.69±1.45)mmol/L, 餐后2 h血糖为(9.68±1.57)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7.32±1.58)%;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将两种药物进行联合应用, 能够起到相互协同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能保证血糖控制的稳定性,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 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