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

2019-02-15曾辉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乳腺炎哺乳期区段

曾辉光

乳腺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非哺乳期乳腺炎属于乳腺炎的一种类型, 是发生于除哺乳期外的各个生理期的乳腺炎症, 易发人群为20~40岁妇女[1]。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乳房胀痛、发热、红肿和肿块, 目前临床上对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病灶区段清除术, 虽然可使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但彻底根治难度较大, 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 同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经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30例患者接受病灶区段切除术治疗, 将其设定为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 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0~43岁, 平均年龄(31.8±4.0)岁;病程10~140 d, 平均病程(51.3±29.6)d。观察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5±4.2)岁;病程12~137 d, 平均病程(52.7±28.1)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 存在乳腺肿块疼痛和红肿的患者采用药物口服治疗, 包括强的松用药1次/d, 40 mg/次;夏枯草口服液2次/d, 10 ml/次;清热败毒合剂3次/d, 8 ml/次。

1.2.1 对照组 接受病灶区段清除术治疗, 利用核磁共振检查对病灶的位置、深度和范围进行确认, 指导患者保持平躺卧位, 为其开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参照患者病灶所处的部位对切口进行选择, 将乳头溢液导管或乳房肿块作为中心,切除破溃皮肤, 在保证术后最大张力的前提下, 全部切除患者的机体乳腺皮肤破溃口, 从而使乳腺坏死病灶得到彻底清除, 手术完成后, 填充缝合周围腺体组织, 留置引流管。

1.2.2 观察组 接受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 病灶区段切除术操作方法同对照组;随意皮瓣转移术操作方法:在对体积较大的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后, 参照乳房大小以及周围皮肤松紧程度, 并借助切口走向, 对残腔四周游离的腺体皮瓣以及周围腺体开展移位、旋转等, 由此使乳房美容效果得到提升。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疗效判定标准[2]:经过治疗后, 病灶得到完全清除, 同时创面得到彻底愈合, 则为治愈;经过治疗后, 病灶得到基本清除, 组织缺损得到良好恢复, 存在轻微红肿症状, 则为有效;经过治疗后, 病灶未得到彻底清除, 同时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预后情况包括术后肿块发生率、乳头凹陷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肿块和乳头凹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肿块;观察组乳头凹陷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在临床妇科中属于常见病, 目前医学界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有研究报道称, 导致患者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原因可能为机体乳腺导管出现扩张, 从而使得导管的鳞状上皮覆盖于导管内壁, 从而导致管腔出现堵塞, 对管壁产生刺激, 从而导致炎症的发生。同时乳头畸形或内陷, 外伤导致的厌氧菌感染、脂肪坏死等, 都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3-8]。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后, 通过开展B超检查, 可探及患者乳房内存在肿块;通过开展穿刺活检, 可发现脓液中存在炎症细胞。目前临床上对患者开展治疗的主要方法为病灶区段切除术, 其虽可使患者的疾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但难以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彻底治愈, 且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疾病复发, 同时当患者疾病病灶具有较大的面积时, 无法取得理想的美容效果。而随意皮瓣术的联合应用, 可使术后恢复速度更快, 可使术后复发率得以降低, 并可对乳房整形技术进行合理利用, 从而使美容效果更好,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9-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开展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3%, 明显高于单纯采用病灶区段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在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开展治疗时, 相较于单纯病灶区段切除术, 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进行治疗可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肿块;观察组乳头凹陷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可取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由此使患者对治疗更为满意。

综上所述, 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确切, 可改善疾病预后。

猜你喜欢

乳腺炎哺乳期区段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一种改进的列车进路接近锁闭区段延长方法
高速铁路设施管理单元区段动态划分方法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铀浓缩厂区段堵塞特征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