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山东农大『五变』扶贫新模式精准发力『拔穷根』

2019-02-15王静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大棚专家

文王静 山东农业大学

〉吴绪东正在查看“雪山”牌草鸡长势情况

服务全面脱贫攻坚任务,产业扶贫才是撬动脱贫致富的支点,对于农业大学来说,关键是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解决把农业科技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动力的问题。

“五变模式新花样,群众赞来领导扬,夏谢五村变了样,群众收入能增长,农大专家来帮忙,一年会比一年强……”前不久,在夏谢五村的分红大会上,一段快板引得在场村民掌声不断。

“这几年,山东农业大学的‘第一书记’和专家教授给村里拔了穷根,让我们村真脱了贫、脱了真贫,让村民们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 夏谢五村党支部书记徐玉平感激地说。

夏谢五村,位于山东泰安东平县最东部,村子距离县城大约30里,古有“东临汇河观鱼跃,西靠象山听凤鸣”的盛景。虽有美景近在眼前,但这里的贫困,也是在省里挂了号的。2015年,全村共有355户,1352人,其中贫困户215户,贫困人口762人。村里纯农业种植户很少,每家几乎都有出去打工的人,这是个十里八乡都知道的省级贫困村。

两年多以前,村里来了农业大学的“第一书记”,来了懂农业的专家教授,开始了一场火热的脱贫攻坚战……

“五变”模式助脱贫

2015年2月,作为山东省委、省政府派驻东平县接山镇夏谢五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吴绪东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家底”,他心里一阵阵酸楚。

“山底喊来山上听,出村要用半晌工;吃的都是红薯饭,穿衣净是破补丁;鸡腚眼子是银行,光棍汉子排成行。”这句村里村外流传多年的顺口溜,正是过去村民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吴绪东走村串巷摸民情,挨家挨户聊家常,找出了村的穷因,“这个村的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家缺少技术,缺少信息,更缺少对市场的了解,没想法、没资金,贫困就像一个怪圈,怎么走也走不出来。”吴绪东说。

从那时起,借助山东农业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吴绪东带着村两委成员把发展“草鸡”养殖作为脱贫法宝,引来了专家和技术,带来了资金和项目,建起了企业和合作社,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4.94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52.7万元,人均年纯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5378元。草鸡变成了金凤凰,夏谢五村彻底变了样。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说,“草鸡”养殖本来是山东农业大学动科学院刁有祥教授开展的一项研究,我们把教授送到村里去,让教授手把手教农民技术,把产业链上的企业吸引到村里来,争取企业的投资,专家变顾问,成果变项目、科技变产业、输血变造血、短期变长期,正是这样的“五变”模式,让我们走出了一条校、地、企合作的特色扶贫路。

精准对接治穷症

脱贫路上,难的不是大多数,难的就是那些“无想法、无能力、无动力”的“三无”人群。当大部分人都已经在“五变”模式的带动下走上脱贫路时,学校的目光,又开始聚焦到了这部分人身上。

55岁的辛配臣家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因为老伴常年生病卧床不起,他无法外出打工。老实巴交的他独自种着家里的三亩地,春种秋收时忙一阵子,一年下来大部分时间在村头晒太阳、打牌。吴绪东和村支书商量后,决定让这个内向本分的大哥加入到养鸡大棚建设工程里来,工资一天100块。打那开始,辛配臣就成了这里的“员工”。看着大棚一天天建好,辛配臣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儿,既高兴又难过。难过的啥?大棚建好了,他这个劳力就要“失业”了。

吴绪东看出了辛大哥的心思:“哥,你这几个月收入怎么样?”“那还用说,一个月赶上以前一年了。”辛配臣打心里高兴。“想一直这个收入吗?”吴绪东问。“做梦都想啊!大棚建完了,咱又不懂养鸡,干不了啊。”辛配臣失落地说。“我也不懂,不是有农大的专家指导咱嘛。这样我和你一起干,咱边学边干。”吴绪东鼓励他。

就这样,吴绪东帮助辛配臣承包了一个大棚的管理工作。2016年5月26日,在刁有祥教授的协调和帮助下,养殖场入栏了第一批鸡苗。刁有祥教授给辛配臣和所有养草鸡的贫困户们在大棚里开起了课——喂多少料、加多少水、什么状况配什么药、打针打在哪个部位、怎么调控鸡棚的温度、湿度……

“做梦也没想到,农大的教授还能到大棚里来给咱上课。”辛配臣显得有些激动。不久他就成了村里有名的“鸡医生”。三个月后,辛配臣照料的第一批草鸡顺利出栏。“我们家两口人,每人每个月分红455块钱,加上我的工资一个月管三千,三个月总的分了一万一。”这笔可观的收入,是辛配臣家以前好几年的收入。

类似辛配臣这样的例子,几乎在山东农业大学每个对口帮扶村里都有那么几户。村民不再等靠要,他们只要愿意,有脱贫意向,针对他们的贫困情况和致贫原因,农大专家都会制定具体的帮扶方案精准施策到户,扶上马更要送一程。从一开始的无所事事,都最后的信心满满,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最后的干劲十足,扶贫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更是让他们找回了内心的自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贺明荣院长在田间地头讲小麦栽培

摘穷帽更要拔穷根

如何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提升贫困户脱贫“定力”?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才能真正“拔穷根”,让贫困户不返贫。山农大校长张宪省提出,服务全面脱贫攻坚任务,产业扶贫才是撬动脱贫致富的支点,对于农业大学来说,关键是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解决把农业科技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动力的问题。

在现在的夏谢五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山农大专家加入到扶贫行列。农学院的刘鹏教授带来了自己研发的三个玉米新品种,贺明荣教授来到田间地头讲小麦栽培,植物保护学院的于金凤教授赶来诊断农作物病症,林学院的曹帮华教授协调林业局送来了绿化苗木,张俊霞老师规划设计了农业观光园……园艺专家指导建设有机蔬菜大棚、山地休闲观光采摘园,孵化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动物科技专家帮助建立了散养家畜家禽园,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一项项特色产业在夏谢五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给钱只能解决眼前问题,以往也有一些扶贫项目,但是一结束,我们又变穷了。农大专家不仅帮我们摘了穷帽子,更让我们挖掉了穷根子。”村主任梁兆栓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如今,“户户有项目,人人有奔头”已经成了夏谢五村的生动写照,村民们心里想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脱贫致富,而是如何让夏谢五村成为真正的美丽乡村。

就在这几天,山东农大的工程专家又给村里带来了光伏发电项目。“这次不用动员,大家排着号等着安装,光伏发电,绿色环保,好着哩!”村党支部书记徐玉平说。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大棚专家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致谢审稿专家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