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

2019-02-14林宝玉杨天菊

青年时代 2019年34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学

林宝玉 杨天菊

摘 要:伴随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对人的本质、人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解析,克服了以往关于人的学说的局限性,真正合理地说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思想,揭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蕴含的深刻的人学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人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在批判借鉴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突出强调了实践的主体性,强调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指导实践,更好地改造世界,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立足我国的新时期新情况,我们应以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为指导,关注人民最切实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实践——主客体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性活动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在《提纲》中,马克思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提出实践是人的客观的对象性活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现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而看不到主体能动改造客体的方面,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而这都是源于他们对实践意义的不了解。对于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和旧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他们所认为的人的能动性不是现实的人的能动性,而是精神的能动性。他们肯定了主体的地位,但过分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实践和认识对立了起来。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出发点虽然是唯物主义,然而他的终点却走向了唯心主义。他认为实践是人的直观的、具体的感性活动,然而,与此同时,他又把主体领域里的道德实践活动等同于狭隘的犹太人牟利经商的活动,并认为人的活动仅仅是理论的活动。因而,费尔巴哈并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深入地批判借鉴,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性活动,在承认与尊重客观实在的基础上,重视并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

(一)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任何用抽象的概念来阐释“人的存在”的努力都是徒劳,只有深入到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活和活动中去,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答案。

首先,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现实世界,而“只有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人才能同现实世界发生现实的交往和实际的相互作用,并不断开拓创造属于人的感性世界”。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创造人的生命,决定人的存在。人的生存需要物质生活资料予以支持,而物质生活资料并不会自动形成并满足于人,因而,人类只能通过劳动实践的形式向自然界进行改造与摄取。另外,实践活动还决定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社交和教育等条件密不可分,这些条件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实践过程也是人类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生产者“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形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而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世界,推动人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人们的社会生活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劳动实践不仅使人彻底脱离动物界,建立起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新型统一关系,而且把个人联合起来,通过一定的社会联系形成社会整体,并且把整个社会积累的力量和能力内化到个人自身。人们的社会生活既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各种现实的规定性的过程,也是人们实现、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二)实践生成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来考察人的本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了与在他之前的其他哲学家不同的规定。按照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人的本质不是神、自然物、绝对精神等,而是对现实中的人的理解。在实践劳动中,人的各种属性得以不断形成与发展。

首先,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并形成了人的各种属性。“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也从这时起,人才获得了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实践,一方面,使人摆脱了对自然的绝对依赖,逐步确立了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使人和人逐渐地联合起来,形成了现实的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实践,人类的自然属性从动物层面提升到了人类层面,同时还形成了人类所独有的社会性。

其次,劳动实践实现、确证和完善着人的本质。在劳动实践中,人一方面把自己的目的、计划对象化在对象世界里,让其得到改造,滿足自身的需要,并从中体验和确证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又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本质。

(三)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而相应的,生产力、社会关系及思想意识的全面解放和进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则归根到底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1.生产力是实践活动所创造的

“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改造过程中,人类的实践能力也在随之不断地提高,由此不但形成了实物形态的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还凝练并升华为了观念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理论。作为对人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形态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人们掌握了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它就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形成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因而,一般说来,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与人类的实践水平是成正相关的,充分发展的实践创造活动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2.实践创造着全面丰富的合理的社会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规定作用。在实践活动不断深入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密切,进而形成了大范围的多样化的社会关系网。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日益提高的生产力,也必然會要求社会关系朝着更加全面合理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实践活动发展了,社会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3.在实践中提高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水平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改造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与客观世界之间联系的认识也在随之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在这过程中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关系地不断合理建构,必然带来人的思想觉悟水平的相应提高。

三、马克思实践观人学意蕴的当代启示

在《提纲》中,马克思克服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现,为人们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指导下,一方面,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层次和内涵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我国也面临着如环境恶化、道德冷漠及贫富差距大等危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实践到底是一种生产力还是一种破坏力。由实践带来的危机又该如何去解决?是仍然依靠实践还是诉诸理论?

这些问题确实是由实践所导致,然而,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人是主导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策划者与践行者。实践作为一种中介形式是中立的,其导向主要取决于实践主体——人。因此,在新时期,作为实践的主体,我们应立足我国的具体实际,充分把握当前我国已经转变了的社会主要矛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人民最切实的需要,找准方向,更好地去实践,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肖前.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潘尔春.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9-31.

[8]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

[10]朱英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中国表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1]谷永新.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23-25.

[12]赵聪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新时代特点[J].大连干部学刊,2016(10):20-22.

[13]宋惠芳.实践哲学视野下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逻辑建构[J].理论学刊,2019(3):74-81.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学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卡尔·拉纳的先验人学及其调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