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2019-02-14冯波张俊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文化

冯波 张俊

[摘 要]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振兴,但在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关键,是乡村振兴各目标实现的载体和突破口,也是支撑各目标实现的支柱。

[关键词]乡村战略;人才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战略中的人才供需现状

1.1 产业发展人才不足,乡村建设难以承继

“无农不稳”,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立国之基、民生之本。它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进而也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只有确保18亿亩土地的红线,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农民工总量达到28836万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51.5%。从数据看出,接近一半的乡村人口流出农村,进城务工。那么,中国当前18.65亿亩土地由谁来种?留守农村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家庭妇女,成了种地的“主力军”。10年后,当下农村这一批60岁老年农民无力再进行耕种的时候,农业发展靠谁来推动?

其次,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新世纪第一个10年,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万亩。这是因为目前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非常宽泛,“进城能落户,回家可种地”,每年因农村人口转移,新增农村闲置住房5.94亿平米,折合市场价值约4000亿元,造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再次,落地乡村的企业,普遍面临着招工难的困境,很多企业是“拿钱招不到人”。农村现有人员被称为“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组成得留守人群。这部分人要么年龄偏大、技能缺失,要么需要照顾孩子以及农忙时节收种农产品,企业时不时地被“撂挑子”,正常生产难以保证,尤其是订单式加工企业,人手的集中撤离,使得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

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失,不仅带来乡村耕地大量荒芜、宅基地空闲等资源的浪费以及乡村企业用工荒等问题,还间接地导致农村离婚率上升、问题儿童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人才瓶颈使得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断层,进而阻碍乡村振兴的实现。

1.2 基层党组织人员结构老化,班子建设后继乏人

大海航行靠舵手,乡村振兴靠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先锋队”,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但从调查来看,基层党组织人员结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仍然是制约基层党组织壮大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调查发现,山东中部某乡镇共有70个行政村,村党支部成员共计210人,50岁以上的有73人,占比34.7%,40岁以下的有41人,占比不到20%;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在50岁以上36人,占比51.4%,55岁以上的18人,占比25.7%,而40岁以下的只有9人,只占总人数不到13%;支部成员210人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只有25人,占总人数的11.9%。从数据可以看出,支部成员老龄化突出,而年轻人严重不足。这种现象,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仍普遍存在。另外发现,自我国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虽然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代表,但这部分大学生并不能很好扎根农村,而是把基层工作经验当作职业生涯中的“跳板”来“镀镀金”,往往工作一两年就通过各种考录途径选择更好的岗位跳出了农村。

1.3 乡村文化无人传承,乡村灵魂难以凝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然而传统的、朴素的乡村文化的记忆正在慢慢消失,乡村文化的传承成为了让人痛心的断点。一些传统的建筑,像牌坊、戏楼等年久失修坍塌或被拆;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如婚丧礼俗仪式,由于无人继承,也渐渐消失;一些传统的庙会、集市也由于人口的减少而气氛冷清;一些传统工艺逐渐消亡,比如皮影戏、元宵节的花灯等随着电子信息时代逐渐消失;一些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如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以及一些小剧种茂腔、柳琴、五音戏、小调子等,面临失传,甚至部分已经消亡。这些乡村记忆,乡村文化无人欣赏、无人传承、无人守护,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现。

2 破解制约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途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2.1 打造一支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破解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瓶颈

农村人才和劳动力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居住环境等一些民生方面城乡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环境,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乡村,客观上形成了农业农村人才及劳动力的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所获得的经营利润持续偏低且风险较大,在快节奏的现代化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愿意留驻的农村青年不多,即使少数留下的,也是给父母亲戚帮忙或赋闲啃老。现实来看,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才更熟悉当地的环境,也容易寻求发展的商机,产生发展的动力,从而形成示范效应,但事实上,本土青年人才纷纷割裂于乡村振兴系统, 加剧了乡村人才的凋敝状况。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为解决“谁来种地”这一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指出了根本出路。

2.2 培养一支优秀的村干部队伍,破解“谁来领路”的困境

造成基层党组织结构老化、后继乏人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支部纳新无人可选;二是“村干部”工资低,待遇差,社会地位下降,自我价值获得感少;三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想要干事创业,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施展才华与抱负;四是由于大学生村官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走向这个岗位,年轻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一两年内很难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村干部,带有很浓的“学生气”,使他们显得“不合群”。加之农村软、硬件条件较差,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上升空间渠道相对较小,让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心理上获得感少,很多人工作一两年就会选择离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结构老化、发展能力不足、后备人才匮乏、大学生村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而乡村振兴“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通过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队等形式筑牢基层党组织”。因此选出什么样的人来为乡村振兴领路,就显得至关重要。

2.3 培育一支乡土文化人才,破解文化谁来传承的人才困境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而乡村文化傳承与发展的主体就是农民这一群体,城镇化催生出大量农民工,乡村变成没有人气的“空心村”,这是乡村文化面临人才困境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经济现代化、科技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同质性越来越司空见惯,其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同化也日渐成为普遍现象。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穿梭于各大城市灯红酒绿的繁华中,接收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熏陶,沉迷于手机等通讯设备所带来的文化快餐,跟风过“洋节”,逐渐忽略故乡的风俗民情;再有,农村自办文化缺少资金支持,“出人出力没回报”,使得迫于生活压力的年轻人不愿参与其中。剩余老年人,虽有激情,却比不上年轻人的时代意识和体力,缺少年轻活力的农村自办文化,质量也难以提高。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于缺少了年轻人的参与,原有的优秀乡土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也会因此而缺乏精神支撑与文化底蕴的涵养。

面对这一人才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这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瓶颈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彦珍.发挥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助力北京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9(01).

[2] 侯嫣.善于培养土生土长的能人[N].新疆日报,2018-12-12

[3] 刘晓航.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J].现代化农业,2018(09).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文化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谁远谁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毛遂自荐
新农村 新一辈
为国家选人才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