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演进与化解探索

2019-02-14肖兴笛万珊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三农改革开放

肖兴笛 万珊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塑就了辉煌巨变,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产生了三类改造,致使“三农”问题凸显并遗留至今。步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在农村新产生了五大方面问题。遗留问题与新产生问题共同形成了新时代面临解决的“三农”问题。化解“三农”问题的路径,重点就是部署好“三农”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逐步逐项落实“三农”工作,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

[关键词]“三农”工作;国民经济;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未来四年是富有政治意义与纪念意味的几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在《领导者》一书中写到:“成功者一定要能够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的眼力。”自党的十三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又进一步划分明确“三农”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82年至1986年,连续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2004年至2018年,连续15年聚焦“三农”问题,推动“三农”工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改革开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塑就了辉煌巨变,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高速发展。当前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缩小城乡差距、化解“三农”难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篇章。

1 新时代面临的“三农”问题

1.1 遗留至今的“三农”问题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大发展战略之前,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是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产生了三类改造,致使“三农”问题凸显并遗留至今。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产生了三类改造,第一类是农业劳动投入的极度减少。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农业产出较低的相对价格决定了农村成为人财物的流出地区,“资源、要素流向利大之处,在利益丰厚的地方聚集”,人的基本行为性是趋利避害的。接受完义务教育、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后,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不愿回到家乡,不愿回到田间地头,以贵州黔南为例,种植一季稻每667m2需花费一名农民半年精力,最后收获600kg稻谷,去除成本收益约合2100元,而外出务工一月就可赚取报酬至少3000元。从旧房改造、修建新房到购置家电家具等大额投入,再到维持日常生活并提高生活水平的采买,基本依赖外部打工收入支撑。大量的青壮年离开农村和农业去寻找就业挣钱的机会,留下弱势的“386199”部队在家务农,耕地的低效使用或者直接抛荒,直接导致农业的产出水平出现滑坡。第二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逐渐扩大。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实际,一直处于隐性状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不断投入农业要素,推广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再加上耕地有限,农业就业的容纳力便越来越小。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赋予新的释义“农民工”。2010年农民工总数达到2.4亿人,2017年这一数字扩大为2.8亿人。第三类是贫弱群体被排斥出公共生活。根据不同的生活消费水平,划分出富人群体、一般村民和贫弱群体。富人的场面消费主导了村庄内的文化再生产,成为标准,成为规范,成为对弱势群体的排斥机制。贫弱群体缺少有效参与,人情世故淡化,自然从“熟人社会”中进入“陌生人社会”,逐步丧失乡村建设的话语权和非普惠制政策的获得权。

1.2 新产生的“三农”问题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要解决问题首要弄清当前所处的形势与面临的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

第一类问题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以“粮袋子”为例,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214.5亿kg,总量基本平衡,进口纳入3270万t谷物、8169万t大豆、447万t油菜籽、485万t食糖、176万t棉花、676万t食用植物油,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库存量超過2亿t,几乎相当于一年的总产量,出现了产量增、进口增、库存增“三量齐增”的尴尬局面。以“菜篮子”为例,一方面农民自发种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结果是市场过剩谷贱伤农,在蔬果领域最易低价滞销;另一方面每年7月、8月菜蛋奶等食品价格容易受天气等季节性短期因素影响而出现环比上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我国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优质的、品牌的供给不多的现状,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类问题是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须加强。传统农民的思想仍没有转变,只顾单打独斗、埋头苦干,在市场竞争中容易摔得鼻青脸肿,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的抱团经营,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可奔小康,还能致富的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要对政策和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把科技和产业融合在一起,要善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三农改革开放
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浅析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赞分盐镇裕牛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