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中社会工作的发展

2019-02-14洪玺铭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社会工作

洪玺铭

[摘 要]社会工作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为多民族杂居、混居城市的多民族社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已是一种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中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进行浅析,对未来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中发展社会工作进行了思考,为拓展民族社会工作提供了探索。

[关键词]社会工作;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以社区为单位的生活格局下,我国西北地区产生了大量多民族共居的社区,这些多民族社区内情况复杂,社区工作繁重,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可以将多民族社區的社区工作做好,将能对西北地区的维稳与发展工作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相较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三社联动”等社会工作的新发展,西北地区的多民族社区中的社会工作发展却一直滞后,如何发展好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中的社会工作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1 多民族社区中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在西北地区W市的数个社区中,笔者调查到仅有个别社区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并拥有“驻站社工”,部分社区的工作人员中仅有一到两位专业社会工作者(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或有过一年及一年以上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大量多民族社区中的社区工作人员不具有长期且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培养。部分社区个别工作人员参加过中短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进而考取社会工作助理师证书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但其专业能力还是不太成熟和系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聊到个别专业名词或者专业方法时,还是需要加以解释和说明。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在极少数具有专业化社会工作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中,没有少数民族或者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化社工。这一点尤为引起笔者的思考,在W市这样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区情、民情复杂,维稳工作重大,尤其是在流动人口比重大的多民族社区中专业化社会工作者是应该需要掌握双语甚至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只有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才能更加快速地服务和帮助服务对象,更加容易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真正融入到多民族社区居民中,从而成功进入社区工作中的专业角色。

同时,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多民族社会工作中又有着工作繁重复杂、薪水较低等现象和问题,这些也制约了多民族社区中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我国一般社区中在编岗位在15人左右比较合理,但是在多民族社区中这十五位在编岗位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所以在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分配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完成社区的规定工作。除了每日承包式入户摸查情况外,还有维稳宣传与安全监督等方面的工作。这些较为繁重的工作从一个侧面压缩了社区开展服务的时间与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服务为主的社会工作的发展。

2 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中社会工作发展滞后的原因

2.1 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较晚、人才数量少

自1989年我国首次恢复社会工作专业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至今已经持续发展了多年。现今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西部的多民族省区也不例外,但其高校专业设立时间较晚,培养人才数量较少。以X省为例,直至2002年X大学才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其后陆续有XS大学、XZ学院(专科)、WZ学院(专科)、S大学(本科)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直到2015年X大学才开设了X省的第一个社会工作硕士点,在这些大学中S大学和XS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现今还是仅为两年招收三个班,且X大学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却又因质量不佳而裁撤,而S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更是近几年才开始设立,每年为X省产生约200到30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是每年这些人才中除去继续读研深造、进入中东部发展、从事党政机关工作等其他行业工作外,仅有极少数人从事本专业工作,这些少数群体中更是少有人进入社区工作。这些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对现今的多民族社区而言仅是杯水车薪,这与X省自身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是有关系的。

此外,面对这现今复杂的多民族社区情况,一些高校培养出的社会工作者也不具有适应现今多民族社区社情的专业人才,例如前文提到的拥有双语能力的需要,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多民族地区拥有双语能力是在多民族社区进行社区工作的基础,但是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在许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并未置于核心课程之中。此外,多民族社区工作还对其他民族的民俗、习惯、文化等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多民族社区工作的一个障碍。

2.2 当地社区工作者工资水平无法吸引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

一些多民族社区的社会工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工薪平均水平的限制,许多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因社区工作的工资与其他工作的工资相比太低,从而放弃进入社区从事与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在这些社区中,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更少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

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在多个社区了解到一些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与福利状况。以下表格是一个简单概况。

另:除了基本工资外,书记、主任、管理人员(在编)、专职人员(非编)享受国家缴纳的社会保险。而公益性岗位没有。

然而,每年面向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中,一般企业员工薪资水平较社区工作者薪资水平高出将近一倍。

另:除了基本工资外,每个职工有公司缴纳的社会保险以及年终奖金。

由以上部分可以看出,无论是就业前景,还是就业之初的起始工资,社区都无法吸引相关专业毕业大学生就业。

另一个方面,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的生理需求是基本需求。年轻的毕业生需要更好的生存就需要购房,结婚,以及生子。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水平明显不足以达到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各层次需求。

2.3 西北地区社会工作人才流失、外来社会工作人才易水土不服

近几年我国社会工作飞速发展,但是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东部的沿海省市。这些具有“天时、地利”的地区社会工作已经飞速发展与西部等边疆地区社会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形成强烈反差,这一点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多民族聚居的西北地区,社会工作者的工薪水平还是较低,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人员工薪收入大概在3500元左右,较东部沿海城市的社会工作人员的收入是有很大差距的。正是在这些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向东发展的“推力与拉力”,造成了西部边疆多民族社区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的现象。

此外,中东部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在参与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时还存在不配适等状况。由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具有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社工在為此类群体开展社会工作时需要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西北地区风土人情、风俗文化以及语言文字。在这样多元文化需求下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外来社会工作人才需要进行再培训,才能很好地配适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社会工作。这一点也成为中东部社会工作外来人才难以推动西北地区社会工作的难点。

3 关于发展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中社会工作的思考

3.1 加大本地社区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现今,我国的社会工作已经开始要进入一次发展的高峰阶段。社会工作不仅仅需要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更应该在西北地区飞速发展,因为西北地区的多民族社区需求更加突出,更加急需社会工作。而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尤其是最先开始需要的一批“先锋军”,然而这些优秀的人才更加应当由本地社区产生。由本地社区产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将会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3.1.1 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等更加了解

本地产生的社会工作者对本地区的风俗、文化有着一种深刻的了解,并且也更加清楚地知道该地区哪些人群需要帮助,需要怎样一个合适的帮助。同时,这种了解将会更加容易将这些本地的社会工作者融入被帮助的群体中以及更加容易得到需要帮助对象的信任,从而顺利完成工作。

3.1.2 对该地区的热爱

本地产生的社会工作者对本地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这是自然而然对自己家乡所产生一种热爱的普遍社会心理。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作为抵抗在社会工作中产生负面情绪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在一些情况复杂,工作繁重的多民族社区中,这种热爱家乡的心理因素会成为坚守工作的一种基石。

3.1.3 能与社区的社会资源更加直接地联系

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同时会拥有大量社会资源,本地社区中产生的社会工作者相较于外来的社会工作者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资源,他们拥有本地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这些社会资源加以整合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人力、物力上的消耗。这一点是本地社会工作者所具有的最不可替代的优势。

综上所述,本文提倡在边疆省份加大对本地社区中社会工作者的教育与培养,    同时,在开展社会工作教育中更应当重视对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在上述优势中更加明显。尤其是经过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语的掌握度极高,将他们投入多民族社区的工作中就是一举两得,一方面提高了多民族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另一方面提高了多民族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双语掌握水平和综合水平。因此,对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将会对多民族社区的维稳与发展达到一种质的飞跃。

此外,结合多民族社区的实地调查后,笔者认为现今社区以职称评定为督促方式促使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自考社会工作专业证书进而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效果并不好,自考方式下的学习带有一定应付考试、考完既忘的不良因素,还有未进过系统的专业课学习造成的自学专业知识概念化、无法灵活运用等现象。这些现存的社区工作人员数量庞大,不宜大量“换血”,但是让他们获得社会工作专业化技能也同样迫切。所以本文认为,对这些在职的社区工作人员不应当仅仅只是用考试去督促他们学习,而是更加应当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在职社区工作人员进入本地高校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化培训的大平台,一方面由政府出资,另一方面吸纳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共同构建对在职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化进行长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机制。

3.2 加大西北地区政府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购买力度

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之下,西北地区的政府应当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一种高度合作、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加大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财务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财务法规制度。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经费的财务管理法规制度,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列入政府的经常性预算,同时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财政投入的稳步增长机制,通过法规来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比例也在上升,减少政策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欠发达的现状,灵活制定扶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规范与健康的发展。

3.3 在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中发展党建社工、构建三社联动机制

近几年来党建社工在个别一线城市中的社区初步出现,其中深圳市、北京市的一些试验性的建设给社区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社区网格配置党建社工,打造了以社区党员为志愿者的服务品牌,形成了初具可行性的工作模式。结合西北地区多民族社区进行思考,本文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借鉴在多民族社区的社区工作中,弥补多民族社区中社会工作发展滞后的不足。

正如前文所论述,西北地区的多民族社区是急缺大量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社区工作的,但是又因为社会工作教育的不平衡、各地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使这些缺口不能在短期内补充。除了继续长久地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外,笔者认为在西北地区的多民族社区引进民办社会工作结构,结合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建社会工作,将会满足多民族社区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是一种对社区工作专业化的快速提升。一方面能使基层党组织更好、更加专业地服务社区居民、领导社区发展,另一方可以在开展党建社工前期工作时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传授给社区工作人员。

此外,党建社工过程中可以首先建立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改善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繁重的现状。基层党组织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结合,建立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内进行社区照顾、社区矫治、社区学习等多种工作,一方面减轻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多方面工作,例如,计生宣传、环保宣传、社区困难户照顾等。另一方面开展党建社工也是给予社区党员展示自我、服务社会的一个平台。还可以使各个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党员们利用社工之手拆掉平时生活里的“部门之墙”,使党员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所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帮扶,在社区发展的层面上相互建立关系。拉开家庭支持网络、同事朋友支持网络以及社会支持网络,把那些在社区中挂名的党员,没有地方落户的党员,以及因为上级党组织缺失或瘫痪而无法管理的党员进行管理,使其能从松散型的党员成为社区乃至社会所需的良材。最终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基础,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三者联动的社区治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华兵,万玲.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问题与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广州市的调查和访谈[J].岭南学刊,2014(03).

[2]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04).

[3] 任雪.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6.

[4] 刘军杰.民族散杂居地区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

[5] 翁思洁.乌鲁木齐市多民族社区公共治理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社会工作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北地区投资环境评价分析
寒露
我国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互补性分析
西北地区社区矫正现状调查与模式研究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提升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