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地区立体农业建设微观模式探析

2019-02-14纪春艳翟涵旎许顺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微观美丽乡村

纪春艳 翟涵旎 许顺平

[摘 要]微观立体农业模式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应该要将多物种的生物复合群体予以全面整合,从而构成一种多层次、多模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就西藏地区而言,建设微观立体农业模式可做到推进农业产值效比,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增加天然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进而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试行微观立体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并以此为产业经济基础逐步改善行政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建设美丽西藏添砖加瓦。

[关键词]立体农业;微观;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1 西藏当前农业发展模式问题概述

1.1 经济增长效益较低,防灾抗灾能力低下

从经济增长的效益这一角度上来看,在2001—2018年这一段时间当中,科技进步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增长额已经达到了11.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较而言,其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提及的一点是,资本与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8%、32.7%,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且目前科技在西藏农业中的贡献率仅在25%—30%之间。一旦农业基础设施没有全面建成,防灾抗灾能力也能够持续减弱。

1.2 全区地形复杂,单位产值较低

纵观全区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来,整体数量已经超过200多万人,人均耕地则已经达到了1.7亩,人均占有牲畜数量也超过了11.6头(只)。除了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牧业劳动力之后,每个农业劳动力都应该要将5—6亩的农田耕作任务承担起来,但是实际的粮食产量仍然存在一定限制。且西藏全区地形条件复杂,多高原山区而少平地,各地区各地形对水热条件要求不同,很适于微观立体农业分划程度和多样性要求较高。

1.3 缺乏立体农业模型架构,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现如今,西藏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发展轨道,但是当地的农村经济在运行过程当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这对于我区经济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去西藏再生产本就需要由国家财政来予以维持,特别是在建设大规模事业时,暂无完整的适用于西藏的立体农业模型架构问题成为西藏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困难。

2 藏区立体农业建设微观模式设计规划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当建构起一项完善的立体农业之后,都应该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西藏农业发展空间极为广阔,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原则之下的一种集中化体现,更是立体构建思维的起点与要求。

西藏地区农业资源本身就具备极强的区域性差异,当处于不同地区之中,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其主要表现为藏区耕种土地海拔高度跨度较大,其海拔高度的跨度为200~7787米、平均海拔1200米。农业经济以种植为主,其农业用地呈零星状、以反比密度分布于200~4750米的范围内。海拔高度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分布跨度大、案例分布密集,可与全藏区的农业用地进行切实比对。这其中能够很好的发展耕地,又能够发展养渔业。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划分,这里主要囊括了发达区、欠发达区等三大类型,对于广大藏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微观立体农业极具可研究性。因而立体农业设计必须要在了解了各地的实际情况之后才能够做出更加细致化的立体设计,从而打造出一种全新且立体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2.2 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建构一项完善且立体的农业模式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将其与西藏各区域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水平予以相适应,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生产条件等全部都结合到一起,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所谓的先进性则是在推进立体农业模式建构的过程当中,还应该直接引入一项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并发挥出一种强大的示范性作用。只有将实用性与先进性这二者完全结合到一起之后,微观立体农业模式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2.3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方法本身就是将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作为一项发展主体,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一种有效且完善的立体农业的方法与技术才能够真正得以生成。现代方法指的就是要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全部都引入进来。整个传统方法本就表现出简便易行的特点,当一定初步的知识和一定工作经验累积到一起之后,整体具备更强的实用性;其不足之处则是体现在方法简单,效率不高等方面。

3 藏区立体农业微观建设的若干模式

微观立体农业的基本要素即设计所需的基本材料,如果缺失了这些材料,那么微观立体农业也将无法实现。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西藏地区目前的微观立体农业要素可构成如下微观立体农业模式。

3.1 旱地平原立体种植模式

在地形上,旱地平原立体种植模式主要是借助农业生物的耕作层和上部空间来开展农业活动。尽管耕作层是不可分的,但是农业生物的生长需求各有所异,如果能够将空间要求不同的生物进行搭配种植,那么耕作层及其上部空间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这种通过农业生物空间差来深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模式也是当前微观立体农业的常见模式。此外,不同的农业生物对于水分养料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即生物之间的生物差,部分生物还可以在生长过程中相互作用,合理的生物搭配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生物本身的生长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生物的生长期长短不一,彼此之间存在一个生物时间差,如果可以合理利用这一时间差在同一块土地上搭配不同的生物,即可实现对土地的多次利用。因此,对旱地平原进行立体开发实际上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配置不同的农业生物进行层级开发,具体模式如下:

图(1)中的平面β表示旱地平原地形。S1、S2、S3分别表示选育作物,每一种作物的高矮、根系以及所需养料都各有不同,合理搭配后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农业时间及空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2 丘陵山地立体农业模式

从丘陵山地的空间构成来看,具有一定梯度的地势是丘陵地形最大的特点。梯度不同,所能接受到的阳光照射时间以及受光强弱程度也有所不同,作物的生长态势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丘陵地区布局农业生物时一定要注意坡面特征,在梯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势的升高也会影响光照和水分等要素,只有在综合考虑坡面问题以及农作物生长需求后,才能合理布局农作物并且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如生态系统多维多级多元综合协调共生互补的功能,就是对同一空间中的地形和陽光、水分进行充分利用,力求实现土地产值的最大化。图(2)中的六面体表示丘陵山坡地,不同作物按照生长需求进行布局形成的立体开发模式即丘陵山地的开发模式。

3.3 庭院立体农业模式

庭院立体农业模式的特征包括:(1)庭院是光热水气土五要素齐全的狭小空间。如庭院房屋后以及阳台等地。(2)庭院中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时间资源。其中,劳动力资源包括剩余劳动力、季节性劳动力以及闲散劳动力等;时间资源即劳动力在庭院劳作的时间。庭院农业开发模式参考图(3)。

打造一种完善的水田区立体农业模式。水体的存在形态本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立体性,尽管在当前的现实生活当中,其无法很好地将水体进行明确划分,但往往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来讲水生动、植物的习性予以阐述,并做出详细化配置。

4 总结

综上所述,西藏地区微观立体农业的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1 个体与群体的协调

微观立体农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其能够很好地将生物个体与群体协调、互惠互利结合到一起,从而确保生物保持高度的密集性,并真正上升成为一种最优的生物组织模式。潜藏在生物当中的最大潜力得以发挥之后,经济效益也能够得以凸显出来。

4.2 着眼于农业资源的总体利用

微观立体农业着眼于农业资源的总体利用,实现了农业内部各业协调与匹配,从而形成了最优产业模式的组合。

4.3 实现农业的生态效益

微观立体农业实现了农业的生态效益,农业生物种与自然条件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变得更加深刻,基于此,这在调动矛盾同一性方面体现出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依兰,袁雷.智慧气象在西藏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9(04).

[2] 尹中江.农业人工智能+在西藏农业应用模式与发展前景探讨[J].西藏农业科技,2018(04).

[3] 尹中江.西藏农业发展农业物联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2018(03).

猜你喜欢

微观美丽乡村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以白云机场(600004)为例,试论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