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学术心理浅析

2019-02-14苗丰盛王勇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研究生互联网+互联网

苗丰盛 王勇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数据量达到空前高度。但不可避免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面临学术简化心理、学术功利心理、学术快餐心理等现象的衍生。从机制、环境、社会、教育等角度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与导师制度的冲突、全球化影响、产业转型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学术概括化的影响等因素,进而提出了包含加强研究生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研究生科研意识和科研品格的培养、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等解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生不良学术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研究生;学术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产物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伴随“互联网+”时代带来科技革新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其自身所特有的行业推演性和资源互通性也对某些方面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的,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完善及其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生学术心理也造成诸多影响,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学术心理的表象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的互通性、科技成果的高转化性、社会节奏的高速性等都对研究生学术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部分研究生产生学术简化心理、学术功利心理和学术快餐心理。

1.1 学术简化心理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数据信息多元获取渠道的畅通性,使得科学研究的数据成果或统计结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共享态势。这种资源共享一方面提高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既成理论体系的更新速度,同时也加快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但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一背景下,科研數据的获取不再仅仅依赖实验室操作与实地调研,互联网成为提供基础性研究数据的间接平台。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的带动下,以往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形成、数据整理、问题解决为主的多核心科学研究方法已经简化为以问题解决为单核的一站式研究方法。直接导致众多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倾向于从互联网开放平台获取数据信息,进而在此基础上叠加自己的学术观点,形成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将模拟实验与实地调研架空。这种学术简化心理,不仅造成研究生在科研动手能力方面的缺失,而且极易导致科研结论因地域、时间、环境、背景等特定因素差异出现偏差,更加集中反映出当代研究生面对科研缺乏严谨、不尊重事实、难以持久刻苦等问题。

1.2 学术功利心理

“互联网+”时代下,科技在推动产业形成及带动创业方面的催化作用直接放大,“互联网+创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时代名片。在此环境影响下,学术研究已经不甘作为科技成果向经济利益转化的杠杆,而更趋向于成为金钱效应的替代品。

这直接导致我们的研究生在面对学术研究时,更乐于把自己曝光在学术媒体与公众效应下,将学术研究与功利主义挂钩,而不是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目前,专业型硕士倍受关注,学术型硕士无人问津;导师背景倍受关注,专业关联无人问津;成果转化倍受关注,后续研究无人问津;高薪回报倍受关注,科研岗位无人问津等几个方面问题突显。甚至,在学习阶段,单纯将学历学位的获得作为自己将来谋求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的研究生大有人在。这对学术科研而言不亚于釜底抽薪,直接导致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竞争力下滑。不仅造成我国科研软实力失去连续性与创造性,更加造成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的滞后。

1.3 学术快餐心理

“互联网+”时代,科技更新日新月异,伴随资料获取渠道的拓宽与文献查阅的易获性,使得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极大提高,形成了研究生科研提速的内在趋力。同时,加之研究生教育改革使多数专业由以往的三年制缩减到两年制或两年半制,无形中形成了研究生科研提速的外部压力。二者共同作用下,促使目前研究生科研状态呈现“赶火车”现象。

这种现象下,学术快餐心理应运而生。直接表现为众多研究生喜欢将他人整理的第二手资料当作参考文献来阅读与研究,看似搭上了科学研究的顺风车,实则在探求研究对象本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有些研究生借用归纳、总结、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充当自己的研究结论或学术创新,将伪学术或冗学术当作呈现自身科研实力的快餐。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代表性产物——互联网购物使得代写论文成为了可能。在学术快餐心理的驱使下,个别研究生难以抵挡支付几千元钱便可获得论文从写到发的一条龙服务的诱惑。使快餐心理更有向造假心理变质的倾向,严重阻碍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常发展。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学术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学术简化心理、功利心理、快餐心理的产生并非偶然现象。因此在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学术心理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必须从机制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2.1 “互联网+”时代与导师制度的冲突

“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是百家争鸣的学术,各门各家的学说众说纷纭,而这些学说又都有其理论依据与科学支撑,学术的开放性与无边界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对任何一派理论定义对错与否。这就与我们现行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导师制产生了巨大的冲突。面对导师制模式下学术观点的类家长化与“互联网+”时代学术观点的多样化,研究生群体在进行学术科研过程中难免出现观念动摇、信念混沌,容易造成学术简化心理和学术快餐心理。

2.2 “互联网+”时代全球化影响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中枢和桥梁,将世界完整地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了文化全球化的同时,也为思潮入侵打开了大门。加之日臻完善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吸引大量投资与发展机遇,更在文化领域为西方思潮的进驻竖起了路标。此背景下,一部分研究生割裂地看待经济增长与社会主义长期奋斗目标的关系,逐渐陷入被经济利益绑架的道德低谷,从而产生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西方思潮和互联网资源所传播的资本主义阵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文化也在网络受众群体中加速发酵。使我国研究生群体出现了学术简化心理、学术快餐心理,学术科研方向上存在功利化趋势。

2.3 “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与成熟,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同时,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国家综合实力评价指标的地位,而这种转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单单代表了转化成功率,同样也代表着转化速率。这就从社会需要角度指令性引导了我国高端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即从科研型人才转向实用型人才,导致重实用、轻研究的教育误区应运而生。面对当前我国高端人才培养输出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的劳动力端呼应,研究生群体难免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对比在实验室求索科学真理,更容易选择回报快、见效快的价值实现。研究生群体中越来越多有人选择以创业、兼职、投资、实习的方式置换学术科研中投入的精力,在学术科研方面求简求快,学术简化心理、学术快餐心理滋生。

2.4 “互联网+”时代学术概括化的普遍影响

“互联网+”时代下,时间要素越发稀缺,知識获取不再以以往全面、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而是以碎片化、图片化的概括形式推进,或将系统理论过分地抽象成简短的概念。加之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影响的逐渐扩大,脱离学术整体意义,而单纯探求必要滋养的方式便成为了目前知识解读类型的典型代表。[6]这种影响下,部分研究生为了追求在学术成果方面的高产,断章取义,管中窥豹,脱离实际或脱离整体地进行学术加工。这种学术概括化的趋势,极易造成大面积学术简化、学术快餐现象。使学术研究逐渐脱离理论,而又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与服务当前社会的能力,失去了学术研究的意义。

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生不良学术心理的应对措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解决研究生不良学术心理的对策,关乎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战略问题。应从教育思路、意识品格、培养机制、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协同入手,提出解决措施。

3.1 加强研究生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顶端层面,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重任。这就从教育职能角度要求我们的教育既要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又要确保我们的研究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互联网+”时代背景,我们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研究生教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归正和重塑研究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改善、转变研究生错误思想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着力引导研究生积极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塑造研究生群体敬业科研、诚信科研、坚持科研的良好品质,有效消除研究生不良学术心理现象。既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又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对高端人才需求的双重目的。

3.2 注重研究生科研意识和科研品格的培养

科研意识和科研品格不单是学术能力的提高更是学术道德的升华。面对“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知识修养,又要加强研究生的意识和品格的修养。从而保证我们的学生既要有锐意进取、刻苦学习的意识,又要有坚持不懈、苛求真理的品格。因此,要将知识教育与意识与品格塑造相结合,开发研究生的科研潜能,延长研究生的学术寿命,实现研究生群体自我实现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同时,利用多种手段有效激发研究生在科研竞争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激励研究生独立自主、积极正面地参与到科技研发与学术研究中来,有效防止学术快餐心理和学术功利心理的产生。

3.3 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首先,改变研究生培养观念。端正以研究生德育和智育为双线出发点的研究生教育思路,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强化研究生责任认同与使命认同,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其次,充分调和“互联网+”时代对导师培养制度的冲击,利用“互联网+”时代特点,提倡导师团队培养机制,选聘研究方向相近的多位老师组成团队,实现研究生团队指导,一方面消除单一导师模式下学术近亲繁殖,另一方面实现多学派理论与“互联网+”时代学术开放性在研究生教育指导方面的相互助推。最后,推行研究生课程模块化。鼓励研究生根据专业需要,自主选择对研究方向有帮助同时自己又感兴趣的多门课程组成课程模块,充分激发学习兴趣,避免学术简化心理的产生。

3.4 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必备环节,但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普遍施行的评价机制不但没考虑到研究生日常科研的过程考核,而且没有考虑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定性考核,不利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1)评价过程化、定性化。学术研究是人类思想活动与行为活动的复杂结合体,往往要经历从发现、分析、提出方法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环节。因此,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过程化、定性化,将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落实到研究生整个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从课堂学习、作业完成、论文写作、实践活动等不同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评价。(2)评价多元化、社会化。将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学术分析能力、科研意志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归纳能力作为研究生评价的主要指标,充分满足多元发展与“互联网+”时代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同时吸纳企业、单位、院所对研究生科研的实用性与应用性进行评估,保证研究生教育评价有效服务社会需求。从而改变研究生不良心理现状,彻底消除学术简化心理、学术功利心理、学术快餐心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巍.互联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0):208.

[2] 崔敏,王焕景,苏乐,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1):1-5.

[3] 张丽慧,文东辉,陈珍珍,等.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7):34-35.

[4] 汪雅霜,汪霞,付玉媛.“互联网+”时代研究生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28-34.

[5] 凌剑,陈啸.“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机遇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7):27-33.

[6] 黄松,文晓巍.“互联网+”趋势下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1):134-137.

[7] 赵小芳.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育人合力的实践路径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8(9):147-153.

[8] 赵晓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0):99.

[9] 王勇.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10] 王勇,谭洪波,刘竹.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机制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62-165.

猜你喜欢

研究生互联网+互联网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