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抑制农村返贫问题的思考
2019-02-14张翔
张翔
[摘要]在梳理国内外关于返贫理论的基础上,探寻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探究精准扶贫视域下抑制农村返贫问题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返贫;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B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堅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扶贫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最初的拨款供给的直接救济演变到现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自觉动力扶贫,践行了中国古语智慧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经典。2015年之后,“精准扶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我国已实现7亿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奇迹。为保证脱贫的效果,抑制农村返贫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截至2019年5月,在CNKI数字资源研究平台进行检索,以“抑制扶贫”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较少,学界对于抑制返贫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够充分,如何抑制农村返贫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国内研究综述
有学者对于返贫的内涵作出概括,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指由于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经济水平降低、生态环境退化等一切可抗拒和不可抗拒因素,致使已脱贫的人口重新回归贫困的现象。因此,在国家精准扶贫视域下,本文中返贫所指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再次坠入贫困,生活水平未能达到社会所接受的最低标准。有学者针对返贫现象分析指出,要从人的角度和社会角度实施脱贫措施,弱化社会可能出现的排斥因素,使得贫困农户在社会中的再发展尽可能实现公平公正。关于具体治理路径,有学者立足农民长远发展,进一步强调,政府应完善农村征地补偿政策,创新社会保障模式,实现农民的长久发展。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指出,精准扶贫不要局限于资金救助等传统扶贫方式,应通过创新扶贫机制等措施增强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能力,同时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于返贫定义基本达成共识,并一致认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关,前者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社会资源等,后者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水平、实践能力、健康状况等。也从社会、人、生态等视角,提供部分抑制返贫的对策,但仍存在研究不系统、不充分,尤其是对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结合方面,思考有待深入。
1.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界定的贫困涵义与国内学者无较大差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银行贫困曾明确指出要防止物质层面评判方式的片面性,应基于人类发展需求和其选择权利对贫困进行全面定义。如何抑制返贫,国外学者也给出可借鉴性建议,要基于各国家贫困人口现状、生态承载能力、本国国情等思考此问题。世界银曾指出,反贫困措施十分重要,应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保障制度、促进教育发展以及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是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研究学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的贫困理论认为,即便贫困人口借助外部力量暂时脱离客观上判定的贫困状态,但如果思想上内生动力不足,也会导致未来重新陷入贫困状态,即出现返贫现象。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不仅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对于抑制返贫现象,国外学者也做过一定层面的探究。总之,反贫政策的实施不仅仅是为缓解社会矛盾和隐化社会尖锐问题,终究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2 精准扶贫创新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对于贫困问题,马克思曾深刻指出,造成无产阶级劳动者贫困的原因在于资本家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无产阶级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却只能获得难以维持生计的报酬。因此消灭资产阶级剥削制度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前提条件。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关系人民利益的大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贫困不同程度存在的广大农村地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依靠强有力的农民力量,助力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现如今,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的新征程上,“三农”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纵观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创新历程,从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的指示,到2015年之后,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明显可以看到,在精准扶贫这一靶向性扶贫举措实践之后,成效显著,创造了世界减贫实践的奇迹,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也曾强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的重要因素在于诸如生产关系的不平等、生产力的不均衡发展,以及财富生产和分配上的不平等等几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物欲横流的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只能从宏观上揭露资本家剥削的实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找准“穷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基于中国实际和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升华与发展,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防范农村返贫现象,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分重要。
3 精准扶贫视域下抑制农村返贫问题的实践路径
3.1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强调“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群众对此深有感触。‘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在精准扶贫的征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各方联动相互配合,切实落实实施扶贫主体的责任。精准扶贫成效如何,除了要制定完善的政绩考核机制外,贫困人群自身的评价机制也很重要。脱贫不是面子工程,暂时脱贫也不是工作的最终目的,关键是贫困人群能不能真正实现长久脱贫。因此,国家应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的考核制度,全方位多维度进行政绩考核,同时不断督促各省狠抓市县扶贫工作,分工明确且落实主体责任,瞄准脱贫目标,抑制农村返贫问题,真正做到真脱贫。抑制农村返贫现象,需要中央统筹,协调各方。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省、市、县更应及时跟进贫困群众的生活情况,在脱离贫困之后仍不能松懈,对脱贫之后的生产生活随时予以关注和指导,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
3.2 塑造农村精神文化生态,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给“国培计划(二〇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精准扶贫成效如何,除了党和国家的统筹领导之外,贫困群体的的内生动力不容忽视。作为被扶主体,具有自觉能动性,而不是被动无感情的客体。集认知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于一体的人类,优势在于具有自觉能动的内生动力,在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下认清自身与社会要求的差距。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精神文化生态的塑造,有助于夯实乡村文明基础,实现文化价值引领,帮助村民实现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融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文化生态的构建,可以开办农村文化宣传专刊、配合新兴媒体传播,在一些重要节日、国家纪念日等特殊事件节点,举办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对民族文化、对家乡独有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趋向。塑造农村精神文化生态的目的在于让贫困群众摆脱被动接受扶贫的思想,熏陶和培养其“志”和“智”的提升,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同时加强教育扶贫,从根本上消灭贫困家庭的贫困根源。尤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对象之一的青少年,市县乡镇政府应重视其教育培养与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三观”及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引导其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社会利益相结合。总之,塑造农村精神文化生态,陶冶村民情操,丰富知识素养,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和践行性,自觉能动地主动脱贫,杜绝返贫现象和懒惰思想的复燃。
3.3 创新农村生态旅游与乡风文明融合模式,助力抑制返贫工作
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关,前者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社会资源等。要充分结合当地地势特点、气候环境等具体因素,切实统筹规划扶贫项目。生态环境优良的贫困乡村,可利用其地缘和地理优势,挖掘乡风文明优势,融合生态旅游,提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贫困乡村,要引导村民打造生态经济双赢模式,加强绿色生态的优化,避免冒进扶贫项目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留下良好的生态财富。农村生态旅游重在开发本村特色,结合地区优势和文化特征,创建个性化的农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为抑制返贫建立可持续收益的扶贫旅游项目,避免停留在表面的脱贫上。要创新农村生态旅游与乡风文明融合模式,奠定乡村振兴的基础,助力精准扶贫,抑制农村返貧,实现共同富裕和全体小康。
[参考文献]
[1] 赵玲令.扶贫需防返贫-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农村定点扶贫机制的实践路径[J].山西青年,2018(20):11-12.
[2] 蔡亚庆,王晓兵,杨军,等.我国农户贫困持续性及决定因素分析——基于相对和绝对贫困线的再审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1):9-16.
[3] 孙敏,吴刚.失地农民返贫现象与破解对策——基于大连失地农民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2016(01):42-44.
[4] 谢丽君.西充县政府“四轮驱动四个同步”精准扶贫案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J].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9-231.
[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J].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48.
[7] 习近平.给“国培计划(二〇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5-9-1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