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女性参与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02-14周婷茹
周婷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市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在城市发展繁荣,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升的环境下,农村的发展也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新时期,农村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正在火热进行中,农村女性作为农村产业发展当中的关键群体,其面临的困境和基本诉求是不容忽视的。以农村女性在产业发展当中面临的难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女性;产业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习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提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发展离不开妇女,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确保妇女平等分享发展成果,又要创新政策手段,激发妇女潜力,推动广大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妇女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能有效提高妇女地位,也能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近年来,随着X县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行,广大农村女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在加快发展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成为了农村家庭和子女教育的主力军,更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深入挖掘农村女性发展产业的潜力,使农村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地位,继续更好的發挥“半边天”作用,为X县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我们采用座谈、走访等方式,对X县25~55岁农村女性发展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其现实困难,提出对策建议。
1 农村女性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X县国土面积2327km2,总人口177230人。其中农村人口126607人,占总人口数的71.4%。农村人口中,妇女总数为60108人,分别占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数的33.9%和47.4%。农村女性劳动力资源40621人,分别占农村女性人口和人口总数的67.5%和22.9%。通过总结分析,发现X县农村劳动力妇女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1 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村女性年龄结构化
据调查统计,目前,X县农村从业妇女39329人,投身于农业产业的妇女占妇女劳动力的70%,投身于餐饮、服装、个体零售等第三产业的占妇女劳动力的30%。调查发现,农村女性中从事农业产业的70%以上为40岁以上妇女。主要年龄架构表现为:25~35岁的青年农村女性劳动力中90%选择劳务外出;35~45岁的农村女性劳动力70%选择劳力劳作较少的餐饮、服装、零售等服务行业;45~55岁的大龄农村女性劳动力中95%则选择农村种植及养殖业。
1.2 农村女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多样化
随着广大农村女性群众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的较大提升,主动发展产业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农村女性受交通、地域等多方因素限制,较多从事种养殖业或简单加工类、服务类,类别极其有限。但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女性参与发展产业的类别也已日趋多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女性在参与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多属于从属者的角色,而非经营类主角。但当前X县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的不稳定性,发展单一农产品会无法保证收入,该县农村女性除发展基本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外,还有以蔬菜、柑橘、茶叶为生产材料的简单加工业,更有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家庭服务等第三产业。在相关调查中,以X县Z乡为例,妇女除发展了本地特色五大农业产业烟、菜、菌、畜、药之外,在Z乡,还有一部分妇女在从事于美容、养生相关的零售业和家庭服务业,摆脱了以前纯农产品种植的经济道路,农民的收入也有大幅增加。在Z乡Y村,农村女性主要种植青椒和烟叶,另外,一些女性还会自主培育袋料香菇,由于该村为乡政府所在地,有252省道贯穿全村,该村的妇女除发展农业产业外,更是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社、农家乐等休闲服务型产业。该村异军突起的美容养生等新型产业,也正说明农村产业发展与时俱进,农村女性所从事的产业已经从单一的农业产业逐渐发展过渡为多元化发展,农村女性已经不再满足于日常的衣食住行,而是趋向于更高层次和高品质生活。
1.3 农村女性参与产业发展的模式更加先进化
近年来,农村女性的自我价值认知以及综合素质相较以往都显著提升,许多从事种植养殖产业的农村女性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经营,从传统种植向科学种植、规模种植的方向发展。产业模式也由家庭农场模式向专业合作社模式、企业带动等模式发展。许多专业农业合作社不断创立,为入社农户提供物资供应、化学投入品使用、技术指导、教育培训、销售服务等“五统一”服务。合作社按统一要求,统一包装、统一组织销售,产品价格科学合理,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更保障了社员的合法权益。K镇妇女们的铁扫帚产业也正预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在将来形成统一标准生产、成品集中销售的体制。这种合作经营的理念是农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及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将分散经营的农村女性们组织起来,适应新型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2 农村女性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总体上看,制约X县农村女性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实际困难还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发展中妇女劳动力偏老龄化
大量青年妇女选择劳务外出,不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发展。随着青年妇女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中间层35~45岁的妇女为方便照顾小孩上学,都普遍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不从业或是从事简单的服务业,这样,X县的剩余农村女性劳动力青黄不接,大部分女性由于自身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跟不上,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整体显得后劲不足,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上也有所减弱。同时,在农村的女性有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或只仅仅接受了义务教育,其文化水平十分有限,较低的学历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妇女从事农业产业的环境条件落后
当前,X县农业产业发展整体生产力水平刚刚渡过“草原经济”(以家庭作坊为主导),仍然停留在“灌木经济”(以乡镇企业为主导)向“丛林经济”(以规模企业为主导)发展的过渡时期,处于农业发展产业的初始阶段,妇女发展产业的大环境还亟待优化改善。个别乡镇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交通不够便利,水资源缺乏,教育医疗条件较差等,无法为妇女发展产业提供有力保障。农村女性试图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产业,但困难在于风险大,所需资金数目大,筹资困难,在向金融部门贷款时,又遇到门槛高,甚至存在征信无法通过等问题。当前X县大部分妇女发展产业途径是靠亲戚朋友带、随大流,产业信息具有些许盲目性,由于缺乏信息来源,妇女们对市场无法准确把握,在选择产业上也显得茫然无措。产业类别还仍然集中在传统种植与养殖业,产业类型没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未及时将产业发展方向转移到朝阳产业、新兴产业,错过了产业转移的最佳历史机遇。
2.3 农村女性参与发展农业产业时土地受限
受到一些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的女性劳动力基本集中在第一产业上,并且农村女性作为乡村的管理者,智力型职业者和经营者的比例在农村女性总数当中明显较低,这些都表明国内的女性就业水平单一且层次较低,因为农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当前国内很多农村生产率不高,这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发展。X县农村整体呈现人多地少的态势,乡镇普遍山林资源较多,坡度大,土地林地面积及平整度不尽相同,影响了机械化耕种的效率。而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又多半荒废,导致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资源未能被有效利用,出现了土地匮乏和土地荒置两种问题并存的现象。X县近年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许多建设都需要占用农田,作为靠田吃饭的农村女性来说,失地就等于失业,想要发展农业产业,却受困于土地短缺。例如G镇,以前G镇S村的农村女性产业发展基本集中在每家一亩三分的柑橘,农村道路建设及招商引资后的企业建设都需要征占土地,失地后的农村女性想发展产业,却苦于没有耕地,只能靠丈夫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另一种情况,例如K镇J村,村里有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村女性,人均一亩多的田地无人耕种,导致许多田地荒置,没有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由于外出务工的不稳定性,她们又不愿意将农田转租,许多田地荒置,而原本田地上的柑橘树无人打理,极易生出大实蝇,形成蛆柑,危害到全镇柑橘产业的发展,危害到全镇的柑橘产业发展。
3 农村女性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
针对农村产业发展妇女劳动力趋向老龄化的现状,急需吸引更多的青年妇女回乡发展。一是应抓好农村女性产业中的试点示范,广泛宣传农村女性产业发展中的先进典型,不断面向广大农村青年妇女推广妇女产业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
3.2 政策引导,拓宽渠道
拓宽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咨询渠道,及时提供政策法律、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完善相关惠农政策,对农村女性进行政策引导,迅捷及时地为广大妇女提供产业发展信息、生产技术信息及技术、产品、劳务等科技服务,鼓励妇女独立发展产业。
3.3 扩充组织,提升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首先要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努力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为此,要采取培育产业龙头、延伸产业链、培训新型农民等手段,在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上实行新突破,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联动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把产业链紧密联结起来,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分工合作,风险共担。完善和提高国家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对人工的依赖程度,节约人力成本,弥补农业青年妇女劳动力的短缺问题。
3.4 强化服务,全力支持
一是乡镇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帮助农民解决水、电、路、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优化发展环境,为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努力争取各级部门和金融機构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增加农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加强与财政、金融、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修改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降低妇女发展产业的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额度,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的为妇女提供资金支持,解决农村女性发展产业资金瓶颈的问题。三是强化技术支持,聘请农技、科技专家定期到妇字号专业基地和示范带头户进行上门现场指导服务,并将专家联系方式制成信息卡予以发放,建立起农村女性科技服务的便捷通道。每年根据农村女性产业重点下发培训计划,对种植养殖户进行分层次、多门类的技术培训,并增加培训次数与范围,提升广大妇女的科技致富本领。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本土的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3.5 创新模式,因地制宜
X县位于秦巴山片区,林地幅员辽阔,但各乡镇土地面积迥异,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妇女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山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开发林木、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以林花模式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发现妇女们在生活中更多的追求雅趣,闲暇时间多侍花弄草,如果大力发展花卉养殖,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了生态,更贴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X县可以充分发挥山清水秀、花果飘香、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农特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天然氧吧的优势及“昭君”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发展如田间采摘、农家乐、野外探险等旅游活动,带动一大批农村女性就业。
3.6 打破桎梏,盘活资源
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离,是农村土地闲置、生产力低下等突出问题的根源。由此,应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将荒置的土地集中,实行土地的有效流转。X县可选取土地资源集中的乡镇或村进行试点,实行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以土地资源入股,使土地变股权,当股东拿分红,实现利益双赢。这样不仅确保了土地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保护了当地农民的长远利益,更利于规模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宾阳政务网,宾阳县产业现状剖析及发展对策[EB/OL].http://gx.people.com.cn/n/2015/0119/c368354-23608163.html,2015-01-16.
[2] 孙瑞.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积极实现“两个转变”[J].河南农业,2010(8):8-8.
[3] 吴进明.农地股份合作制及其规模经营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3(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