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治理研究
2019-02-14刘德洋
刘德洋
[摘要]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作为我国乡村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国策层面,并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国乡村目前的人居环境治理情况普遍是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后,治理成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巩固,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呈现不可持续性,给政府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难以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真”改善。党的十九大以来,X镇一直积极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目前X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已初具规模与成效,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效这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与此同时,X镇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可持续;研究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了国策层面,并作出了重要部署。文件指出,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键在农村,所以,“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是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大以来,X镇一直积極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目前X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已初具规模与成效,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效这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与此同时,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作为我国乡村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15年开始,政府建议大力改革乡村建设和改善乡村环境。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保障、更加可持续”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要求。本文所采用的案例,描述了X镇自2017年以来,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整治的方法,逐步形成X镇独有的治理模式,为实现其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治理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本文尝试从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治理的角度去分析X镇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适当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是包含“三清三拆三整治”中的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发现,通过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X镇形成了人居环境可持续治理的基本条件。该机制的运作模式为多治理实体提供了内部凝聚力、驱动力和约束力,可以比较好地保障治理的可持续性。外部治理条件和内部运作机制并存,为治理的参与者提供了推动力,从而为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和村民多元治理实体的有效共治和长期合作发展创造了可能,为实现X镇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治理打下基础。
但是,我国乡村目前的人居环境治理情况普遍是,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后,治理成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巩固,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呈现不可持续性,给政府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难以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真”改善。“白治理”、城市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出现的关键是政府在治理中的作用没落到点子上,以及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尚未获得村民足够的支持。以村为基础的合作治理是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这项公共事务近年来的创新,为解决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途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动员村民积极地参与到环境治理当中来?具体如何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治理呢?这些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2 X镇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X镇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X镇有9个村(社区),93条自然村,在立足自身原有优势和基础上,积极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深入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而努力。表1是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得到的X镇在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效。
2.2 X镇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
2.2.1 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薄弱。在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问题上,由于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垃圾分类妥善处理的思想和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行动、行为上实践起来也会比较困难。目前更多的是依赖于清洁承包商的帮助和处理。与此同时,村民的小农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普遍大局意识不强,思想上共享、共建理念、意识的缺乏或者缺失,严重地影响和阻碍着X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发展。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实施过程中,他们更多地会去关心资金的多少问题、道路怎么修、是否会修到自己家门口、有没有征用补偿之类的事情上,所以这也间接导致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强,一些陋习和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改正过来。
2.2.2 关于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规划设计上存在滞后和不合理。在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方案设计问题上,聘请的清运公司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比较容易造成生活垃圾妥善处理规划设计的滞后和不合理。比如规划处理方案未能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生态问题及群众意愿等相关情况,导致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不相容,与现实情况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一个很直接的例子就是,我国目前农村房屋建筑方式普遍比较传统,缺乏整体的规划性,往往各家各户都是按照宅基地的朝向和村民自己的喜好进行兴建和修建,布局呈现比较混乱的状况,加之村巷都比较狭窄,这样就导致清运公司的一些大型的垃圾清运机械设备很难进场操作。再比如,规划设计的方案过于“高大上”,不够“接地气”,村民不理解,行动难实践,导致最终未能与村民群众的心灵产生必要的共鸣,与群众意向不一致,治理的效果自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2.2.3 垃圾处理清运工作经费不足。在垃圾处理经费问题上,我国乡村生活垃圾的妥善处理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支出的费用较大。虽然各级财政下拨了有限工作经费,但鉴于X镇属偏远山区,镇村财政拮据,加之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村与村分散布局,铲车、大型清运设备车等机械进驻费用较大,经费会比较吃力。加之,每年有若干月份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加大了治理工作推进的难度。X镇每年都会有数月天气多变,受热带低压、台风、强降雨等雨水天气的频繁袭扰,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镇村干部往往会把精力投入到强降雨抢险救灾工作当中,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大型机械设备开展作业也存在安全隐患,导致生活垃圾的处理清运工作难度加大。但是在经费考虑的问题中,政府往往会忽略掉这些类似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导致经费不足的原因之一。
3 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3日对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确,要实现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治理,不仅要贯彻落实中央的行动计划和战略方案,学习其他各个地方成功的经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持之以恒地因地制宜稳步前进。同时,更要在自己镇村原有的发展基础和独特优势上创新治理模式,积极宣传,走到群众中采纳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意愿和想法,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理念,并做到灵活应对现实中复杂多样的难题,才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乡村在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治理的道路上和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3.1 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宣傳力度
在各村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标语、口号,渲染垃圾分类处理的良好氛围,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和诸多好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同时,手机日益在乡村普及,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镇村垃圾分类处理微信公众号或手机应用程序等,向村民群众推广,推行公众号或应用程序垃圾分类正确答题积分制度,当村民拿到不同等级的积分,就可以让他们凭积分兑换相应不同等级的生活日用品。以此来充分调动村民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努力学习中体会成就感,在积极参与中体会获得感,在坚持实践中体会幸福感,在勇于改变中体会时代感。正如毛泽东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的“农村中须有一个大的革命热潮,才能鼓动成千成万的群众,形成一个大的力量。”那我们就让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成为这样一个“热潮”,让垃圾分类处理的思想和村民群众之间来一场“头脑风暴”,使他们在学习、参与、实践和改变中逐步改正自己的旧观念和陋习,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正确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观”。
3.2 建立专门的治理规划机构
建立专门的“三级规划治理机构”——政府、承包商、村民代表大会形成的“三级管理”和“三方监督”(如图1)的新治理模式和体系,这其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新体系,同时应安排专门人员去协调落实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聘请专业清运公司进行定时清运,保证垃圾清运覆盖全镇所有村庄,实现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关于各村聘用清洁承包商这一事宜,村民代表大会要进行公开的招标,确定清洁承包商后实施项目管理。村委会和承包商将签署合同协议,以促进建立政府、承包商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三方互动监督机制”。选择合适的清洁承包人,负责镇里全域的保洁清运工作,适当增加保洁员的数量,争取做到覆盖所有自然村,并落实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保障村庄保洁工作效果显著,从而更好地去维护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治理。
3.3 建立“政策+企业”的精准帮扶体系
垃圾分类妥善处理经费不足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确切地讲应该是一个制度问题。对我国的乡村而言,治理经费不足是治理制度不完善的一种表现。筹集经费的方法需要和治理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乡村治理制度不能做到完善建设,人居环境的治理就很难实现其可持续性。政府应仔细规划出台精准帮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得资金可以准确用到治理的“点子上”,切勿滥用政策寻租行为。当地龙头企业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相关政策,为家乡的人居环境治理建设贡献力量,从而建立一个“政策+企业”的精准帮扶体系。同时,也应该把自然灾害的影响因素适当地考虑在内,提前为灾害频发的月份做好预算准备。
4 结语
近年来,X镇立足自身原有基础和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辐射带动全镇9个村(居)委93条自然村,受惠群众16500多人,努力争取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成效的同时,也在发现问题中获取了许多经验教训,对我国其他乡村的治理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基层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村都开始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治理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政策支持,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治理之路走的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在人居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如果基层政府希望通过有效举措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除了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外,还必须转变治理模式,建立贴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体系,出台相关精准到位的新政策、新措施,切忌滥用政策寻租,并最终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贡献力量,多元积极参与的治理新局面,避免效率低下的治理局面。
[参考文献]
[1] 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习近平.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N].人民日报,2018-04-24.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