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我国省域绿色经济测度研究

2019-02-14陈兆荣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

[摘要]通过构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模糊理论结合物元分析,建立我国省域绿色经济发展测度的模糊物元模型,以2017年数据为例,利用该模型对我国省域绿色经济发展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表现出不均衡特征,模糊物元模型是测度省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绿色经济;模糊物元模型;熵权;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绿色经济”源于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他主张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联合国环境署(UNEP)對绿色经济的定义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绿色经济是在保证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实现最高层次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系统的效率最大化,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化。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严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道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因此,本文根据绿色经济的内涵,构建绿色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物元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发展进行测度,并对绿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有着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2 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及其编制原则

在充分考虑绿色经济内涵,综合考虑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测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五大原则:科学性原则使得测度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各地绿色经济的发展水平;全面性和层次性原则使得测度指标体系能够逻辑清晰、全面完整地反映绿色经济的内涵;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使得测度指标体系可以真实地反映绿色经济发展的状况。

绿色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设计按照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的顺序,目标层是最终要实现的绿色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要素层分为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指标层由18个具体的指标构成(见表1)。其中经济系统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人均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万元GDP电耗等;资源系统包括人均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湿地占辖区面积比重和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等;环境系统包括人工造林投资、工业治污投资、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废弃物排放量等;社会系统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化率。

3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我国省域绿色经济发展

测度

本文以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3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发展能力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测度我国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程度,评价方法见笔者2014发表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第2期的《模糊物元模型在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一文。

量化指标采用表1中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全部指标共18个,并采用连续编号,即X1~X18。第一步,将表1中的31个省市视为物元的事物,利用公式(1)构造由31个事物与其相应的18个评价指标及其属性值的复合物元;第二步,结合指标的性质采用公式(2)计算从优隶属度,进而构造出公式(3)形式的复合模糊物元R31.18;第三步,通过选取最大值组成标准模糊物元R0.18,由公式(4)计算标准模糊物元R0.18与复合模糊物元R31.18中相应各项差的平方Δij=(μ0j-μij)2,组成公式(4)形式的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R△;第四步,用熵值法计算出熵值得分作为权重(见表2);第五步,由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R△和评价指标权重W,根据式(5)可以得到评价样本与标准样本之间的贴近度(见表3);最后,利用公式(6)构造欧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根据绿色经济贴近度的大小对31个省市进行分类(见表4)。

从区域发展上看,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均衡特征。全国31个省市根据欧式贴近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四类地区(见表4)。江苏、福建、江西、湖北、重庆、广西、云南和陕西贴近度大于0.2,为第一类地区;天津、内蒙、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海南、四川、贵州和广东等省份贴近度在0.1~0.2之间,属于第二类地区;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份贴近度在0~0.1之间,属于第三类地区;北京和上海贴近度值小于0,为第四类地区。

4 结论

测度结果显示绿色经济发展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存在正相关,绿色经济发展程度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集中表现为南北差异大,东中西差异明显。第一,北京、上海作为我国直辖市和经济发展中心,虽然其社会经济发展等各项指标居全国前列,但由于城市规模大,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污染压力大,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受众多因素影响,综合水平值低,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还存在巨大的短板。第二,南方省份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好于北方地区,一类地区除陕西外都属于南方省份,二类地区中南方省份也居多,三类地区都属于北方省份,贴近度排在前十名的南方省份有9个,后十名中只有上海是南方省份。第三,中东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优于西部地区,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区处于第三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有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的巨大压力,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东部地区整体环境较好,除个别省市外,多数省份在环境保护方面有较大的投入,其对环境保护、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生产与输出主要基地,也是以钢铁、汽车和重型机械等为主的重工业基地,环境资源压力大,环境综合质量较差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对环境保护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在开发中西部地区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和资源利用标准,保护区域整体资源环境质量,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参考文献]

[1] Pushpam K.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s  [R].Nairobi: UNEP/Earth print,2012.

[2] 杨茂林.关于绿色经济的几个问题[J].经济问题,2012(9):4-14.

[3] 高春玲.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70-72.

[4] 杜良杰.西部省市绿色经济效率评价与排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8,20(4):29-35.

[5] 陈兆荣,雷勋平,王亮,等.模糊物元模型在区域粮食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33(2):140-144.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
基于低碳理念的绿色经济发展探讨
我国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思考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设计推行现状与建议
资源流成本会计发展综述及展望
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
国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