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2019-02-14田琴范贤坤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0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琴 范贤坤

[摘 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展工作在我国开展30余年,宏观来看,目前的保护与开发取得显著的成效。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不断探索活态传承路径。本文以实地调研六盘水地区传统村落,以保护较早的“六盘水市六枝高兴村”为例,从保护机制、实效性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发展中活态传承进行浅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本文重点浅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系。之所以要讨论这种关系,是因为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一再备受关注。在国内外相关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提出的“无形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有这几个方面:(1)口头传说与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以上5个方面是传统村落里日常生产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这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非物质文化,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中已经成为呼吁保护的对象,许多往日作为平时生产生活实用功能较强的技能,今天已经被当做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如,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技艺、贵州六枝的长角苗头饰、服饰及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记录着祖先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蕴藏着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文化气息,这些传统的文化气息在传统村落环境中依然留存。然而当前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面临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

在当前信息全球化、现代化设备以及大数据等新时代的浪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在我国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环境亦然不可避免地吸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当然新时代的文化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地域经济增长,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也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影响着村民的思想观念,在传统村落环境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变,传统村生产生活习俗正在急速消解。例如,现代生活方式、传统居民建筑、服饰、语言、艺术等进行着取代和改造。当下生活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人们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大多数人们在接受现代化观念后,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比较,在村民只看到眼前现状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自信,在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显得更加模糊,以至越来越陌生。

在新时代的今天,不管哪个区域的哪个民族都不可能回避或者逃离现代化的进程。新时代的现代化涉及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然而当前少数民地区自身的传统文化特征是丰富我国新时代文化的重要元素,每个民族必须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维护本民族的鲜明特征,丧失则意味着本民族的消亡。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都在探寻传统文化活态保护与现代化共同发展的平衡点,传统村落中的相关文化遗产发展到今天,不再只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重新模塑新的文化、政治、经济的资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新时代活态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2 传统村落保护中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在逐步开展。2003年UNESCO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迅速开展,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研究,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一成不变,在保护进程中一切事物都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相关的保护机制也跟随着发生变化。如,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文化主要载体为村民、家庭、族群、村落社区,在相关管理部门和规划专业部门提出对村落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保护措施也跟随现代化不断深入,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新时代吸收现代化新元素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地完善。当前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保护主要依靠国家相关的制度,非物质文化的主体虽然依旧是村民、家庭、族群、村落社区,其主体在新时代现代化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呈现注重程度弱化的现象。但依靠现代教育的嵌入实现双语教学,对非物质文化继承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将非物质文化作为资源进行转化,将其遗产到资源的转化: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为当今文明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服务于今天文明社会的发展。

从六枝梭戛乡高兴村长角苗“生态博物馆”保护机制来看,是在国家社会力量的宏观引导典型案例。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划定范围是在国家力量支持下建立的,在中挪两国力量的合作下,确定了以保持完整清晰的文化生态样貌的梭戛长角苗为核心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发展。梭戛生态博物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的最初路径,在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中挪专家的协商下提出了对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原则“六枝原则”,较好地改善被保护的村落整体环境,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全国对传统村落实施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3 高兴村长角苗的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

梭戛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兴村长角苗的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梭戛生态博物馆保护工作的实施,鼓励长期生活在梭戛生态博物馆包括范围内的居民沿用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生活,致使现在高兴村具有特色刺绣工艺、竹编工艺、草编工艺、乐器自制、木角制作、蜡刀制作、铜饰制作等工艺活态的沿用在村民的生产生活中。还有竹编背篼、碗篼、针包、芦笙、三眼箫、碓窝、糍粑盆、织布机以及民间信仰的舔火钳、吊灰报、驱鬼、扎草人、看鸡卦、扫寨,农历正月的春节、跳花破、二月的祭树节、三月的祭山节、四月的集会欢庆、缅怀恐龙祖先、五月祭水神、七月祭祖先、九月重阳节、十一月耗子粑节(祭祖先)等相关非物質文化活动至今继续活态化的呈现在梭戛生态博物馆包括范围内的居民生产生活中。这些相关非物质文化活是长角苗祖先在这一片土地谋求生活而总结出来的智慧,历代祖先通过祭祀山神、树神和仙世的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茁壮成长、五谷丰登,驱除邪恶和疾病,祈求村民们身体健康,村民拥有和谐幸福的生活。以致生活在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中的村民为纪念祖先和教育后一代,而继续沿用祖先留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高兴村长角苗的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至新时代的今天。

4 高兴村长角苗的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存在的问题

4.1 传统的工艺复杂

高兴村长角苗社区居民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长角苗传统的服饰是全球独特的一种民族标志。该服饰依然延续传统的手工制作,纺纱、织布、挑花、刺绣、头饰等复杂的工序,制作出一套完整的服饰得花上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该服饰的穿戴耗时费力。这种服饰仅在庆祝或者相关祭祀活动才能穿戴,在平时日常生产活动中没法穿着。竹编工艺、草编工艺相对于服饰制作简单很多,但是编制出来的背篼、碗篼、针包等显得较为粗犷。而乐器自制程序工艺非常复杂,如芦笙、三眼箫等一个师傅用同样的材质很难制作出两只芦笙、或者三眼箫相同的音质,还有木角制作、蜡刀制作、铜饰制作,工艺复杂,因纯手工锻造所以呈现出来的产品显得豪放粗矿。随着当下数字化时代和现代化生活的不断加快,高兴村的村民在服饰、日常用具等方面日趋与现代城市密切相同。

4.2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人群观念的变化

高兴村长角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质变。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生活在高兴村社区村民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在采取实地抽样访谈法,对村中各年龄阶段对运用传统设备进行生产生活,各年龄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现象。如,采取对该村相应年龄阶段男性、女性各10人对传统服饰平时的穿戴着衣情况进行调研,数据汇总显示出6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依然习惯穿戴传统自制服饰进行日常生活,40-59岁的女性愿意穿戴传统自制服饰进行日常生活,男性反映穿戴传统自制服饰给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不变便,20-39岁的男性、女性绝大多数认为现代的服饰便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传统自制服饰的穿戴仅仅在限定性活动中才会穿,19-5岁人群都穿现代服饰,传统服饰的穿戴会在相关祭祀、表演等仪式活动时才会穿。从这一现象呈现出长角苗传统的服饰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人群在不断地萎缩,如下表:

4.3 传统工艺掌握的人数减少,面临着失传的危境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体应是年轻一代人群。高兴村是全球“长角苗”唯一聚集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长角苗祖先在这儿留下自给自足的农耕智慧结晶,是当下社会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在当下传统的工艺受到工业革命巨大的冲击。因传统工艺耗资成本较高而现代科技耗资较少,而现代科技带来的产品符合当下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多数人群愿意采购便宜、适用、便捷、漂亮的产品,从而导致传统工艺走向边缘甚至失传。传统工艺精湛的老一代手艺人,因跟随年龄的增长、现代科技的冲击,加上年轻一代人群对传统工艺不感兴趣,出现传统工艺掌握的人数减少,面临着失传的危境。

5 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建议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使高兴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生态博物馆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保护与发展措施。其一,可采取在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资料档案;其二,采取政府主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课堂,积极采取多重教育模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模式,实施双语教学,特殊教育(针对长角苗社区传统文化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教育者可引进长期研究长角苗历史、音乐、舞蹈等相关学者、村里长者等结合素质教育对社区人群开展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传承和长角苗民族文化得到回归;其三,通过创新保护和利用好民俗节庆。相关的民族文化活动都可以通过各种民族活动所呈现,活动是一个宣传文化的舞台,因此必须通过多重形式进行保护与利用。例如对一些祭祀活动可以采取传统祭祀和表演形式,相关祭树、跳花场等也可以采取时间上的限定和表演式等多种展示平台。可充分利用民俗节庆来激发村民的自豪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其四,积极培训本民族独特技艺参与国内外相关活动比赛,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长角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宣传本民族文化特色,让村里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有更坚定的自信,获得更多幸福感,让长角苗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延续,并丰富我国特色文化。

6 结语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魂宝,承载着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增强民族情感,弘扬发展村落传统文化是当下促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之一。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应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新出符合新时代人民内心需求的文化,因万事万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必须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活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中,为新时代社会带来相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才能真正有效的在当前社会继续活态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方李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民族艺术——以贵州长角苗衣饰艺术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 罗剑.论现代化进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织金县茶店乡红艳村布依族传统文化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

[3] 余晓光.现代教育技术嵌入民族文化生態多维传承的路径探索——以梭戛长角苗社区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 2014(8).

[4] 汪欣.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01).

[5] 余晓光.现代教育技术嵌入民族文化生态多维传承的路径探索——以梭戛长角苗社区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4(08).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