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探析

2019-02-14张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

张远

[摘要]依托农村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村”、“农民”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解析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并结合目前遇到的困境,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和产业逐渐向城镇集聚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城镇化逐渐暴露出问题,如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鎮化、“城市病”、“空城”现象等。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发布,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关注人口市民化,强调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要求推进各项公共服务及区域的协调全面发展。

1 概念解析

国外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为旅游者借助乡村农户提供的饮食和住宿环境,在乡村环境下参加当地各种休闲活动的旅游类型。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内涵需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活动场所在乡村,二是旅游对象为乡村风物,如乡村田园、生活民俗等。乡村旅游不仅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色旅游类型,同时也具有十分可观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农村生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变化,在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刺激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重在“协调”发展。它改变了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的倾向,着力实现城市乡村的协调平衡发展;力求打破区域间的发展壁垒,着力推动区域间的合作和平衡发展;扭转代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力求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重视发展质量;注重提振城镇化过程中的探索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过去人们认知的城镇化仅是户籍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实际的生活并没有真正的脱离农村土地,或者说仅仅是居住环境变得更像城市了,但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还没有脱离土地系统。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人的城镇化,让农民脱离传统的、单一的、依附于土地的生产方式,转化为从事服务业,或生产制造业等更加灵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从中获得收益。

2 乡村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表现

旅游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良好驱动力,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地区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需求。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贡献并非直接推动某地的城镇表面建设,这只是城镇化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对新型城镇化最大的驱动作用,是能有力地促进人的城镇化,如经营家庭旅馆的农民,他们只是居住在农村,却已成为服务行业的参与者和经营者,其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真正意义的、更有价值的城镇化行为。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推动这种有价值的、真实的城镇化。

2.1 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直以来,由于生产要素流动的不畅通,农村的绝大部分劳动力都聚集在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地少人多的现实情况,使得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催生了对当地旅游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催生了对乡村产品多样化和深度加工的产品需求。服务需求带动了一部分农民转而投身到旅游服务活动当中去,比如乡村环卫、农家乐经营等。农产品需求一方面使农民的生产活动更具多样化,部分农民投身到产品加工、产品包装、物流等工业生产中去。因此,乡村旅游引领下的游客需求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旅游地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乡村旅游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当地劳动力,客观上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2.2 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当地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村民会有意识地参加相应的培训活动,或外出学习参观,或参加技能学习,这一过程无疑会大大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带来大量外来游客,这不仅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思维方式和文化知识等新鲜信息,当地农户开始与现代大规模产业结构和旅游消费者之间产生联系,在与外来游客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开拓自身视野,提升了自身素质,从而利于缩小城乡间“人”的差距,无形之中推进城镇化进程。

2.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内在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以乡村自然资源、风土民俗为依托的旅游类型,“享受自然风光”、“了解民俗”以及体验农事活动等自然成为乡村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为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乡村旅游地必须提供能够满足游客休闲放松、享受自然风光的旅游环境。在这样的目标驱使下,乡村村民、相关部门便会积极营造良好的乡村游憩环境,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相结合,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有效保留乡村的原始风情,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原真性和乡村性。此外,相比于工业生产,旅游业又被称为绿色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会造成资源的耗竭、空气的污染,只要合理引导游客行为,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微乎其微。因此,乡村旅游对于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打造“生态宜居”、“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

2.4 有利于实现就地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就近的、渐变的城镇化过程,强调的是人的实质生活状态的改变,把资源从大都市向中小城镇扩展,而不是高度集中在大都市,这对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安置、农民就地改变生活状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旅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这些新的要求。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其发展不仅推动当地的资源挖掘,同时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如前所述,这一综合性的发展过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多元化转移,带动了产业融合,越来越多的农民兼任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服务员”和“产品加工员”,乡村旅游地形成一个个信息中心、服务中心、资源中心,

由此,形成了产业依托的就地城镇化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旅游收入的提高和频繁的主客互动,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这无形中推动了新型城镇化要求的“人的城镇化”进程。

3 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困境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发展,消费者愈发偏好于自然气息浓郁、极具乡村特色和淳朴文化的乡村旅游地,而这一类旅游目的地多位置偏远,与淳朴民风民俗相对应的往往是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其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生产生活条件无法满足大量外来旅游者对食宿条件的内在需求,农产品产量和包装性的欠缺也无法满足游客的购物等需求,加之部分乡村旅游地交通、接待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这些都对长期有效地发展乡村旅游活动构成了不利影响。

3.2 乡村“城市化”现象明显

游客的乡村旅游需求存在着既想要有充沛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来满足便利、舒适的游览,又想要同时体验到最原始本真的乡村风情,这本身构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矛盾,想要在“高大上”和“接地气”之间取得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哪些方面需要“高大上”,哪些方面需要“接地气”,如何在“高大上”的同时又不打破“接地气”的氛围,这成为乡村旅游地发展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一些地方,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完全抛弃乡村本来的乡土气息,不注重乡村淳朴民风民俗的保护,转而大量引入现代化的设施设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乡村环境格格不入,打破了乡村风光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协调,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导致“乡村性”的流失,大大降低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3.3 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单一化

许多新兴的乡村旅游地,村民的旅游服务和经营行为处于自发和分散的状态,经营方式单一,经营效果不佳,缺乏有效的管理,易发生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不良情况,经营质量难以保证。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许多乡村旅游地农户都偏向于经营“农家菜馆”、“土家菜馆”,同质化的竞争非常激烈,菜品质量也难以保证。对应地,乡村体验项目的建设和维护却相对匮乏,乡村旅游因此失去了它的核心吸引力。从长远来看,单一分散的经营方式对于树立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对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3.4 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矛盾凸显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改善乡村生活设施、有形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但不能忽视的是,它也在改变着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来源—乡村的风貌,相比于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相对可控的环境影响,一方面,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噪音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正一步步蚕食着许多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城镇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未能做到协同共进,尤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些乡村地区过分强调“看得见”的城镇化,在未能分析区域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的前提下,缺乏规划的大量建筑拔地而起,忽视建设与当地的旅游特色的协调,带来的结果是,缺乏产业依托的高楼大厦难以实现其有效价值,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乡村风貌的原真性也逐渐被破坏。

4 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如此,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如此。2019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应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其中对于不同规模城市的协调发展、资源引领的特色小镇建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阐释,这也对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地,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而言,也应充分调查评估和综合考量特定乡村地区的资源特色、基础条件、民风民俗、历史发展状况等多重因素,挖掘和保护核心资源特色,在尊重资源特色的基础上,配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政府引導和企业主体相结合,逐步引导村民的旅游服务行为,保证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健康发展。在规划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政出多门,多重规划矛盾,相关责任部门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门、文化旅游部门等应协调推进,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互动。

4.2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旅游服务意识

如前所述,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一方面,相关责任部门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尽量不破坏乡村的自然状态,必须建设的基础设施应保证其建筑风格、建筑体量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避免短视效应,关注和遵循旅游承载力指标,保证旅游环境质量和游客体验的同时,达到保护当地环境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在相关景点设置规范标语,提醒游客保证文明旅游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破坏行为。最后,在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村民方面,应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自觉参与到乡村环境的保护中去。

4.3 发展规模经营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面临发展资源不足、思想认识不充分等特点。村民的旅游接待行为还处于分散的、自发地阶段,重复建设经营、恶性竞争情况时有发生,旅游接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如村民自行开办的农家乐、家庭旅店等,其经营大都缺乏统一规范。对此,应逐步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以村民入股的方式,规模化经营,同时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和协调作用,以促进乡村旅游地发展的规范化和组织化。

4.4 因地制宜,开发保护特色乡村旅游资源

针对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根据城镇化理论,城镇化率不可能一直上升,到达一定水平后,城镇化趋于平稳,因此,乡村和城镇的共存状态不会被打破。据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应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对于那些特色和吸引力一般的乡村地区来说,它的城镇化是必然的趋势,它必然会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对于特色较为鲜明的乡村而言,则应注重对其乡村性的保护,突出其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势,避免破坏性开发,坚持适度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恬静怡人的景观特色,满足来自城市的乡村旅游者回归田园、体验淳朴乡村风情的心理需求,以吸引更多的都市人前来领略乡村风情的魅力。

5 结语

乡村旅游以其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以及文化教育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旅游地及其居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乡村旅游业的“无烟性”、“乡村性”、“生态性”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化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驱动力,应解决好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问题,以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7):12-13.

[2]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70-73.

[3] 百度百科.新型城镇化百科名片[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MomCxx0Y-au0_hmj0lsE3AihH0JJlbGleE-7DpcG7BP37pZnmsN82v8MNpPsPnz6i8M-k6lrrVUGhFphVGtrK,2018-09-05.

[4] 于喜凤,于伟.乡村旅游驱动的传统农区就地城镇化研究—基于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的实地调研[J].经济研究导刊,2019(06):140-155.

[5] 曾天雄,罗海云.论乡村旅游和城镇化的相互影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01):68-70.

[6] 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04):55-57.

[7] 高雪琴.基于旅游者行为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18(11):30-44.

[8] 许沁乔,薛美珏.江苏省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研究[J].中国商论,2017(04):37-39.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