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9-02-14吴良勇屈炳宏黄京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生态农业

吴良勇 屈炳宏 黄京华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阐述了广西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生产缺乏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效应不足;群众缺乏引导,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制定严格标准;进行产品加工和包装,打响产业品牌;加强政府引导和产业化建设;创新生产模式,改善基础设施等建议和对策,为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稻田养鱼;综合种养;生态农业;产业扶贫;三江侗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S181;S964.2[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稻田养鱼是一种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进行多层次综合利用的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利用鱼、稻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及鱼类养殖充分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化。近些年,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具有可持续性的农业模式在全国甚至整个世界相继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广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而又因为多山且交通不便的环境和区位因素,难以追求大规模连片机械化生产。所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更应该是其未来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辖5镇10乡,167个村民委员会(社区),总人口38万人,居住着侗、苗、瑶、壮、汉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7%。全县土地总面积245400hm2,水田面积8420hm2。三江县的侗、苗、瑶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习俗和自己繁育禾花鲤的经验,至今部分群众仍保持春耕插秧放鱼,秋后捕鱼收谷,稻、鱼双丰收的习惯。因此,对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理条件较差的广西三江县,发展好稻田养鱼这一独具本土特色而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农业生态产业,既符合当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可成为其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产业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本文研究和分析当下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的现状,针对其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科学合理地发展,振兴当地乡村特色产业提供理论指导。

2 产业的现状

2.1 近年发展状况

2.1.1 发展面积及标准化种稻养鱼技术推广情况。自2014年开始,三江县规划并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4666.7hm2,打造“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2个绿色生态品牌,达成项目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从表1可以看出,这项工程给三江县的稻田养鱼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推动了当地稻田养鱼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很多农民自主创业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4年,依据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稻田生态养殖的条件要求,在良口乡和八江乡整乡推进“标准化稻鱼生态种养”1333hm2。全县当年新增稻田设施工程改造面积993.1hm2,实施标准化稻田养鱼1335.5hm2。2015年以洋溪、富禄、林溪、独峒、同乐5个乡(镇)为整乡推进的乡镇,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其余乡(镇)分别建立1-2个村示范点,面积1767.1hm2。2016年8月,在第四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上,三江稻田鲤鱼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全县15个乡(镇)稻田养鱼总面积达到了4973.3hm2,鱼产量2940t,产值达到1.18亿元。当年6月,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确定三江为“广西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县”,并在三江县挂牌成立“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县级院士工作站”,建立了院士工作基地。2017年11月,三江县和里盘龙种稻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获“绿色生态奖”。“广西三江模式”的一田多用、一水多效、一季多收、一业多益的种养方式在全国创新模式中脱颖而出。

2.1.2 稻田养鱼示范区建设情况。如表2所示,目前三江县全县形成了三江县程村乡大树村示范区等多个示范大区。除此之外,三江县还有八江镇高迈村稻田养鱼示范区和八江镇马胖村稻田养鱼示范区在建设当中。

2.1.3 主要技术模式。三江县在全县范围内,对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专业技术升级和创新,打造如表3所示的多种立体综合种养的模式,其中“一季稻+再生稻+鱼”占据主要的模式。三江县总结、提炼出利用一季稻收获后培植再生稻,田间养殖鱼类(包括鲤鱼、罗非鱼、田螺、泥鳅等),田基套种瓜菜类,延长稻渔综合种养的食物链和产业周期的稻鱼生态综合种养“广西三江模式”,即“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稻田形成“水上有稻、水中有渔”的立体开发模式,收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效果,并通过科技普及、示范带动、点面结合的形式来推广。同时构建“三江稻田鲤鱼”苗种生产、供应体系,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立了稻田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进行技术和模式创新,不断完善“广西三江模式”,并编制出台相应的技术规范。

2.1.4 产出情况。2018年,三江县15个乡镇161个行政村完成了809.8hm2的稻田升级建设,完成鱼坑建设15314个,新增“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200hm2,该模式鲜鱼平均每667m2可达35kg以上。新增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模式田块(优质稻+再生稻+鱼)26.7hm2,鱼产量600kg/hm2,头季稻7500kg/hm2,再生稻2250kg/hm2。目前,全县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5000hm2,占全县稻田面积8420hm2的59.38%,高山稻鱼年产量3140t,年产值1.3亿元,高山鱼稻(再生稻)年产值1500万元。

2.2 效益分析

2.2.1 经济效益。“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的平均每1hm2产值达72090元。其中,一季稻平均产量达8175kg/hm2,稻谷平均价格2.8元/kg,产值22890元/hm2;再生稻平均产量达4500kg/hm2,稻谷平均价格3.6元/kg,产值16200元/hm2;稻田鱼平均产量达825kg/hm2,鲜鱼平均价格40元/kg,产值33000元/hm2。扣除成本4475元/hm2(其中稻种675元,鱼苗1950元,农药900元,农家肥1650元,鱼饲料1500元),每1hm2平均利润可达65415元。单纯种稻不养鱼,每1hm2稻谷产量仅有约7500kg,传统单季稻套养鱼的稻田养鱼每1hm2僅有8175kg的稻谷产量,鱼产量也仅有225.9kg;而“一季稻+再生稻+鱼”的稻田养鱼模式,每1hm2可增产再生稻4500kg,增产鲜鱼449.1kg。相对于传统单季稻套养鱼,每1hm2综合产值增加了34164元,每1hm2平均利润增加了30489元。

2.2.2 生态效益。稻渔综合种养达到一水两用,鱼在田间可以起到除虫、除草、保肥、增肥、松土增氧的作用,可以提高稻米、鱼产品质量,同时可减少60%农药使用量和50%的化肥使用量,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污染,降低化肥农药成本投入,降低种植成本。另外,稻田养鱼后减少了蚊蚴、蝇蛆甚至钉螺等疾病传染的媒介或中间宿主,为稻田的病虫害带来一定的生物防治效果。进行稻田养鱼也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增强了其稳定性,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稻田的标准化改造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稻田蓄水保水能力,提高了农田抵御洪水旱灾的能力。

2.2.3 社会效益。三江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尽管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但目前全县仍有16137户贫困户,贫困人口69413人,占总人口数的17.5%。当下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找到并发展一个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并持续发展的产业势在必行。目前,三江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稻渔增收1000元,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也为农户的生活质量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再者,由于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都见势加入了种稻养鱼的队伍,一些文化程度较低无法外出打工而无所适从的农村劳动力也得以参与进来,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地就业,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可见,三江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有着极高的社会效益,协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3 存在的问题

2.3.1 生产缺乏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尽管三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条件,同时也实施了标准化种稻养鱼,其产品也被认定为富硒农产品。而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标准和统一的管理,不同地区出产的鱼稻品质有着较大的差异,质量参差不齐。县内多数农户严格按照技术指导进行较科学地种养,但有些地方的農户为了追求高产而过多的使用农药化肥,由此造成的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出产水稻和鱼类的食品安全。这导致流入市场中的鱼和稻质量不一,稂莠并存,对于打造绿色生态产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

2.3.2 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效应不足。稻田养鱼作为三江县一个新兴的特色产业,虽然慢慢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产业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产品的产出有了明显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销路就成了一个重大问题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品牌响应,三江未能真正结合自己的资源特色推出能够影响区内乃至全国的自有稻田养鱼品牌,再加上三江县稻田养鱼的主要以“禾花鱼”即三江鲤鱼为主,其加工能力十分的有限,鱼的种类十分的单一,多数仅为鲤鱼,在销售“禾花鱼”时,其加工赋值很低,当地农户基本以原始样貌销售,没有进行加工和包装,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大部分慕名旅游而来的游客都仅仅局限于在景区游玩和感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而对于三江县稻田鱼这一产品却并不是很了解。

2.3.3 群众缺乏引导,产业化程度低。长期以来,三江县的稻田养殖多为群众自发性的发展,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小农耕作方式,属一种不经意性的小生产,养殖技术落后。目前,除了个别示范区,三江很多地区稻田养鱼仍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技术手段较为落后,有的养殖户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很多群众并没有意识到要将其作为一个产业发展下去,也不知道其发展的潜力在哪里,甚至有的人还会认为不是“正业”,所以没必要投入太多时间和人力物力。加之全县渔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主要以分散农户为主,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少,农户也少采用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联合起来发展稻田养鱼,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农户甚至亏本,严重打击他们发展稻田养鱼的积极性。养殖户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盲从性十分普遍。且各级各部门间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仅靠渔业和科技部门有限的项目支持,力量薄弱,推广难度大。

2.3.4 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频发。三江县处于广西北部山地地带,坡地多,平地少,大部分田地属于梯田。多数梯田田埂都是由泥土堆砌而成,非常脆弱;加上很多梯田所处的海拔高度较高,纯属靠着山上的泉水供养,水利条件非常差。而很多地方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常会发生山洪或稻田的泥土塌方,导致田埂决堤鱼被冲跑或者被掩埋掉;再者,当地晴雨不定,连续的大旱天气水源供应不足,导致水田干涸,鱼被干死,而且山间野生捕食者较多,对鱼的生长也是一不小的威胁。

3 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坚持绿色发展,制定严格标准

三江县水田数量有限,适合稻田养鱼的水田也必将被利用完。在土地资源和生产总量到达一定上限的时候,则应转变发展理念,将生产生态安全的高品质产品作为其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三江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水质气候,并充分发挥“稻鱼互利共生”的生态原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施用农家肥和农副产品养鱼,尽可能做到不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做到产品无农药残留,提高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质质量。制定精确的标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杜绝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将三江“高山鱼稻”和“高山稻鱼”按照绿色甚至有机标准生产。加强管理,生产上,采取统一播种,统一移栽,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式进行。并严厉打击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造假和违规现象,自主淘汰不合格产品,保证质量。如此,将三江“高山鱼稻”和“高山稻鱼”打造成生态有机品牌。

3.2 进行产品加工和包装,打响产业品牌

当今,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由此也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农业产品也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区域比较优势,作出改变,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目前产品单一,缺乏包装是三江县稻田鱼产品推广的一个障碍之一。针对此,相关部门应该针对消费者对的需求生产推出多样化的产品种类,并加大其附加产品值。首先是对其进行深入加工,结合三江县侗族特色美食“酸鱼”和一些其它的鱼类加工方式,生产出品种多样,口味俱全的加工产品,以应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和不同的饮食爱好;同时精心设计其包装,结合节日送礼,旅游文化产品和作为游客带回的当地特产,让稻田鱼成为一种高端农产品进行出售。

目前,中国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与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之中,第一产业的人口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将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趋势。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稻田养鱼的宣传力度,努力形成稻田养鱼与当地旅游资源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相融合的复合型产业结构,协调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打造新颖富有吸引力的消费模式,进而引导前来消费旅游的游客去消费其产品。

其次,经检测,三江稻田鲤鱼属于“富硒”产品;与此同时,三江稻田鱼也是地理标志产品。三江稻田鱼因其绿色健康、肉质鲜美而广受消费者欢迎。政府应该打响这两张名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优势。同时利用三江的旅游优势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把稻田养鱼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联动起来,结合“稻鱼节”、“多耶节”等众多节日,让游客参与钓鱼、下田捉鱼、烧烤田鱼、品鱼等活动,体验侗乡稻鱼农耕文化的乐趣。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拉长了稻鱼产业链,增加稻鱼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增值增收,农民从中获得增收。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稻田养鱼网络信息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批营销人才,对农户进行相应商业信息能力的培训,实行有效的鼓励性政策措施,支持当地青年人进行稻田养鱼的农产品创业,进而形成一些产业园,争取形成多样的销售结构与模式,提升稻田鱼的销售能力。

3.3 加强政府引导和产业化建设

政府应当把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扶贫工程来抓。在县、乡(镇)分别成立种稻养鱼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并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落实责任。全县上下形成了关注、关心稻田养鱼的良好氛围,激发了种稻养鱼产业的发展活力,提高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把“三江稻田鲤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立监督部门牵头,农业、工商等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本地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开展。保护“三江稻田鲤鱼”的独特性,维护其优良品质和声誉。

近些年政府在鱼苗供给、设施的改善和发放补助经费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较大,但对后期销售和宣传方面关注较少,农民有产出但是没有销路一样不能促进增收。所以政府应合理分配资金,注重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方面的资金扶助,把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农户和各个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并注重培养当地人才,先行发展起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农户稻田养鱼的热情。相关部门应做好稻田的整合和规划利用,并积极进行试验示范,加强信息引导和市场服务,及时有效地推广新技术。重点培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同时为农户和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并鼓励农户组建生产合作社,充分且合理地利用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都科学合理地产业化发展。

3.4 改善基础设施,创新生产模式

三江稻田鱼可依托本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水质、土质,推行健康养殖生产模式,打造无公害的绿色生态品牌,向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综合种养模式上,实行多品种立体开发,以放养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书的“三江稻田鲤鱼”为主,同时部分田试验性地混养泥鳅、田螺等占据稻田不同空间的品种鱼类。主动调优结构,加强新模式研究、新技术推广,积极试验,探索不同品种鱼类的共生模式,探索出适合稻田养殖的新模式,降低目前单一养殖品种带来的养殖风险;并且利用好田基和鱼坑之上的空间,合理间作适合的瓜果作物,使稻田形成全方位利用立体开发模式。

在稻田工程模式上,主推“坑沟式”。对田基进行硬化加固加高,在田间开挖鱼坑、鱼沟。改善稻田基础设施,能有效防止田基崩塌,起到保水保肥、抗旱减灾的作用。开挖鱼坑鱼沟后,增大了养鱼水体,利于提高鱼产量,同时可以解决水稻需要浅灌而养鱼需要水深的矛盾。此外,坑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强,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蘖,从而促进水稻稳产增产。

4 结语

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是独具特色且符合当下发展理念,并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間的新型产业。当下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多价值,带动就业和形成新产业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针对当下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应该首先要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制定严格的生产和管理标准;对产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包装,提升其附加值,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努力打响当地产业品牌;并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做好产业化建设;在生产上创新生产模式,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做到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也要做到旱涝保收,农户产出有保障。本文的调查研究还比较粗浅,有许多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以推动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富.曲靖市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张学军.稻田养鱼前景浅析[J].南方农业,2018(2):96.

[3] 荣永平,吴斌雄.三江县发展特色养殖业与扶贫攻坚的几点思考[J].广西畜牧兽医,2014,30(01):9-12.

[4] 荣光勋.三江县中稻再生稻稻田养殖鲤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11):219-221.

[5] 刘映辰,蔡雨杏,吴柯言,等.稻田养鱼营销模式初探——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时代经贸,2017(13):56-58.

[6] 梁克川.一稻多养殖:扶贫的“三江模式”[J].农家之友,2017(11):29.

[7] 刘波.乡村振兴的核心将是产业振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12-31(016).

[8] 谭永羡.立足新疆特色打牢产业振兴基础[N].新疆日报(汉),2019-01-04(007).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生态农业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