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2019-02-14张建平
张建平
摘 要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社会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伸,新时代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应对技能需求变化、释放创新发展活力是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方向。通过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加强适配性课程供给、推动高水平实训基地供给、保障社会服务的精准化供给、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均衡供给等具体路径,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1-0018-07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部署,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几年来,国内的过剩产能、落后产业得到有效出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日益增强,不仅激发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为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奠定了坚实基础。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经济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面临着调整自身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课题。
一、新时代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味注重需求侧调控而忽视供给端优化,导致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供需关系、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入结构、分配结构等一系列重要方面发生错位,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1]。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抓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之策。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直接面向产业用人需求的教育。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3],而我国高职院校在面对产业升级和结构性调整的新常态时,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办学规模与自身发展需求不匹配、忽视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4]。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空有规模而内涵不足、质量不佳。教育理念落后,对信息时代新兴的前沿职业教育思想吸收运用不充分;教育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理论在教学内容中的占比过高,实践教学不系统,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另一方面,我国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停留在中低端层次,初级技术工人供给量过大,中高级技术人才供给量不足,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则严重不足。这些供给侧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也不利于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高职教育应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高职教育服务供给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资源支撑。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体制性困境的核心举措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架构,指明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体制机制创新方向、保障实施办法等,对于如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投入、协同配合,由此就必然涉及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強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等问题”[6]。就高职教育而言,当前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主要面临三方面体制性困境。
第一,高职教育办学相关法律不健全。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也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所拥有的法定教育权利、所承担的法定教育义务均不够清晰明确,校企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等方针在现实实践中也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第二,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不合理。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需要行业、企业等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7]。但当前国内高职院校不论在学校治理层面还是教学管理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开放性不足的问题,院校治理结构呈现出单一性、封闭性的特征。第三,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尽管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诸多社会服务机制方面的障碍。如高职院校社会化办学模式不成熟,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推进缓慢;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突破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性困境,就需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内在基础。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高职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手段
高职教育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社会职能,创造出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需要确保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然而,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错位甚至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不仅对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还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的虚置和浪费,已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障碍。
第一,高职教育的专业供给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大部分集中于传统制造领域,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大批新兴职业诞生,新兴产业领域爆发的技术技能需求也十分庞大,尽管广大高职院校已经在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新兴专业在专业体系中的数量和比重,但其调整速度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第二,优质高职教育依然短缺。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现代生产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集成性、高技术性的特征,这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然而,与当前新经济、新技术、智能制造为引领的高端产业需求相比,我国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总体上仍显不足,亟待加快发展。因此,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开启了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征程。2019年6月10日,教育部职成司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骨干校认定名单进行了公示,总计200家高职院校入选[8],可见国家对优质高职教育供给的重视与支持。第三,有效社会服务供给不足。提供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但在当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提供的有效社会服务明显不足。如现阶段农民工群体有着庞大的技术技能培训需求,企业也需要熟练技术工人,但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高职教育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高职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之所以会发生错位甚至脱节,关键原因在于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而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在高职教育领域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加大高质量的职业培训资源供给。
二、实施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一)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调整高职教育空间布局与供给结构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社会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伸,因此高职教育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关注社会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走向、动态和进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和重大战略,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依据,调整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形成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的办学机制。
第一,高职院校要正确理解并深刻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增强对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预测能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展开研究合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市场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深刻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规律,制定出符合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适应企业发展动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第二,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的政策要求,优化高职教育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9],高职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应该根据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来规划和调整空间布局,尤其是要根据我国产业带的空间分布情况合理布局高职教育资源,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使之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第三,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总体要求,坚持开放性、社会化办学的总原则,为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的下岗分流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为化解过剩产能贡献力量。同时,高职院校要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国际视野审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国内外高职教育办学与教学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第四,高职教育要努力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效机制。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要加强研究与合作,各司其职,共同保障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以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为关键,拓宽高职教育资金资源供给渠道
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所需的资源投入更多,这就使得高职教育对资源投入的要求也更高。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改善高职教育供给质量,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确保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首先应正视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仍需要扩大资源投入这一基本事實,并努力拓展高职教育资源供给渠道,为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从发达国家办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辅的教育资源供给机制是保障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投入的可行之策,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就我国国情而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资金资源投入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一单一渠道,社会性资源在高职教育资源投入构成中的比重明显偏低[10]。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要拓宽高职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关键在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各级政府要创新职业教育投资机制,鼓励社会主体以生产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职业教育投入多元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给予民办高职院校、股份制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同等的土地、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引导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独立学院的办学路径和模式,鼓励社会性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并取得合理回报。第二,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产教融合的各项政策,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吸引产业资源向高职教育流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共赢。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教学制度,引导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学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支持、职工培训等专业服务,从而促进企业与学校资源的双向流动。
(三)以应对技能需求变化为要点,优化高职教育内容供给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构成了高职教育内容供给的基本要件,也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载体。高职教育内容供给是否符合产业生产实践的技能需求,是否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是评判高职教育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优化高职教育的内容供给,以更好满足产业生产实践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优化高职教育内容供给,重点要做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两方面工作。
第一,在专业建设方面,我国诸多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不准确,专业建设方向不清晰,导致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领域乱象频出。高职院校要优化教育内容供给,调整专业建设思路,立足自身办学实力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实际,以特色化、精品化理念指导专业建设工作,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努力做到学校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的高度对接。第二,在课程开发方面,当前国内高职教育领域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订上,都存在着机制僵化的问题。有的学校教材十年不变,许多已经明显过时的知识、技能仍存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校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明显偏多而实践操作内容明显偏少;有的学校课程僵化,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中难觅踪影……高职院校要优化教育内容供给,必须建立课程开发与教材编订动态调节机制,及时淘汰落后、过时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适时新增社会需求高的教学内容,促进高职教学内容与社会技能需求的高度对接。
(四)以释放创新发展活力为目标,构建多层次教育治理机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由此可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更是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环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含国家治理体制、治理机制以及治理制度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正面临一系列体制性困境,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困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教育治理结构不合理、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高职教育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改革,从多维层面构建起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治理体制和机制,充分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在宏观层面,应当抓紧研究制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打破职业教育宏观行政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体制现状,整合职业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把应当由地方承担的职业教育发展权力和责任尽快按照中央文件要求赋予地方,在适度分权的同时保障宏观统筹管理。在中观层面,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推进高职教育治理由单维管理模式向多元共治格局转变,完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等参与高职教育治理的渠道和机制,推动高职教育治理多元化、民主化。在微观层面,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学校管理系统,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高院校管理工作效能,同时要更加注重柔性化和人性化管理,优化管理体验,充分释放院校师生的创新发展活力。
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由碎片化专业建设向专业集群供给转变,打造特色高水平专业集群
当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传统产业之间界限分明、壁垒森严的格局被打破,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产业形态的变化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就表现为专业集群化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12]。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目标,并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13]。由此可见,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向由碎片化专业教育输出向专业集群化供给转变,既是深化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必然要求。
在具体办法上,第一,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实施教育教学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院校专业建设资源的集中性、统筹性,为专业集群化建设创造条件,开辟空间。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分析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研判区域产业集群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以此作为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出发点和前进方向。第二,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应当树立“大职教”理念和“跨界思维”,深化产教融合,多措并举吸引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向优质专业群、特色专业群建设聚集。持续扩大办学的开放性,发挥校企之间、校际之间、校地之间的协同效应,汇聚各方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专业集群建设。
(二)加强适配性课程供给,打造与技术创新、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叠加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众多技术群的交叉融合与广泛滲透,带动了一系列群体性技术实现突破,催生出了众多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高职教育要优化内容供给,除了转变专业建设方向、重构专业布局结构以外,还需要重点关注课程改革,加强适配性课程供给,着力打造与技术创新、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推进和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改革理念,一是要把握和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二是要研究和把握技术创新特点和规律;三是要从企业的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制定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措施上,第一,高职院校要提高通识课程在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比重,优化通识课程结构和内容。在过去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通常是必要但不重要的,在总课程体系中居于边缘地位。随着现代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集成化、复杂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创新环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重视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将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第二,以模块化理论指导课程改革。树立技术可视化、技能精准化的观念,凝练每一门课程的核心技术、技能、知识,形成专业技术技能包。不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训练都具有模块化特征,当代技术集成创新与企业运作形态也都体现出模块化的特征。高职教育应当以模块化理论指导课程改革,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和个体认知规律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与实践课,提炼出每个专业的核心知识群和技术技能要点,建立起精准化的课程教学模块。
(三)推动高水平实训基地供给,构建与区域产业集群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必然会面临的一大任务,也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大课题。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更新一直相伴着高职教育发展的始终,随着高职教育发展阶段的不同,实训基地承担的职能也有所不同。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传统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功能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亟需进行实训基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和打造一批与区域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一是实训项目具有高端性、长周期性、前瞻性,一般企业和培训机构无力承担;二是技能鉴定的实验性、示范性,服务面向侧重于高端技能和新兴职业;三是新职业、新技能研究开发的超前性,足以为新兴产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提供技能支撑和人才支撑;四是功能的完备性,场地、设施、设备能够充分满足各种需求。
在具体路径上,第一,政府要做好前期规划,统筹协调相关资源。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系统性工程,在前期立项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充分调研,结合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和规格,同时将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资源组织起来,共同投入实训基地建设之中。第二,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要分工合作,积极开拓资源筹集渠道,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三,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主体要在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资源的同时,探索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和可持续运营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实训基地要实行绩效管理,提高项目建设和运作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各方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结,共同推进实训基地的高水平运营。
(四)保障社会服务的精准化供给,承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使命
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大批过剩产能和落后产业面临被清理淘汰的命运,而在这些生产领域从事各类工作的职工也不得不面临转岗再就业的现实问题。不论是过剩产能还是落后产业,其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总体来讲都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随之而来的下岗、转岗职工必须通过重新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再就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应主动承担起“精准扶贫”的重任,肩负起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因此,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下岗、转岗职工的职业再教育需求,高职教育应当积极行动、有所作为,为他们提供精准化的技能培训服务供给。
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鼓励高职院校在落后产能聚集区、落后产业工业区集中开设再就业技能培训服务点,采用夜校、周末培训班的形式为周围劳动者就近就便提供职业再教育服务[14];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组织专家、骨干教师深入基层,调研了解下岗、转岗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需求,根据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和劳动者个人意愿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确保再教育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数量极其庞大的人群有着旺盛的职业教育需求,那就是进城务工人员。尽管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高职教育总规模也基本能够满足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群体的受教育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每年仍有上百万的农村高中毕业生无技傍身就走向社会。面对进城务工年轻劳动者的职业教育需求,高职院校也要积极行动起来,构建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新模式,通过开放免费在线课堂、教师免费在线辅导、定期集中开设实践技能培训班等形式,为农村进城务工的年轻劳动者群体提供实用适切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服务,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支持。
(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均衡供给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15]。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对学历教育的认可度较高而对职业培训的认可度较低,加之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一直将主要经费和资源都投入到学历教育之中,导致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地位不对等、结构不均衡,呈现出学历教育“独大”、职业培训沦为“短板”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16],这为我国建设高质量高职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职业培训是高职教育供给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要狠抓学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外,还应当着力解决好职业培训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为此,各级政府、高职院校要努力破除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障碍,加大职业培训支持发展力度,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均衡供给。
第一,要消除管理体制的障碍,整合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高职教育领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所以长期未能形成完整的整合体系,与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上的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现象有直接关系。要促进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均衡供给,先要整合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制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类工作。第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打造面向职业培训的专业师资力量。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聘任等一系列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都局限于学历教育内部,基本没有专门针对职业培训的“双师型”教师,这是我国职业培训难以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促进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均衡供给,就需要打破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障碍,制定专门针对职业培训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为职业培训提供更加强大的专业师资力量支撑。
从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又是被动适应的结果。主动选择(主体)是因为高职教育供给侧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求的障碍和短板,需要慧眼洞察与勇气克服;被动适应(对象)则是因为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与人的职业发展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而不得不做出的回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走过了以规模扩展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成就巨大,但也易产生“大而不强”等问题。新时代以内涵提升、结构优化、功能扩展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迫切呼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优质高职教育助推产业升级、助力制造强国、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吴敬琏,等.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2-3.
[2][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3]姜大源.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21):5-7.
[4]丁金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及其实施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29-132,200.
[5]教育部等六部門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2014-06-16.
[6][16]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7]柴草.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合作治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61-67.
[8]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名单的公示[EB/OL].(2019-06-10)[2019-07-01].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90610085848089&cata_id=N003,2019-06-10.
[9]张志强,席强敏.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进展——首届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9(4):199-203.
[10]石静,胡祥昌,杨剑,付亚康.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6(3):58-63.
[1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2015-10-21.
[1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3-29.
[14]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6(19):8-13.
[15]马树超,郭文富.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