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研究“走出去”文本类型视角下的中医药学英译

2019-02-14樊永丽周柳琴

大学教育 2019年1期

樊永丽 周柳琴

[摘 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开啟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国门,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学文本旨在传递信息,具有信息功能。同种英汉中医药学文本虽创作目的、服务对象等外在因素相同或相似,但其词汇、句法使用等内因却有很大不同。文章依据文本类型理论,将中医药学文本固有的“中国特色”与英语使用特点相结合,使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瑰宝,使中医药学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本类型;中医药学翻译;内文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1-0061-04

中医和西医共同构成医药学的双壁,中医的标本兼治使之在中国广受欢迎。中医药学文本翻译与文学翻译和新闻翻译大有不同,具有仿造化、定义化、多样化、拼音化的特点。翻译的不准确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药物作用范围的理解,甚至会导致人们采用不当的治疗方法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如“《黄帝内经》,带下医,失笑散,扶正固本,实者泄之”等的英译,有人将它们分别译为: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Medicine; 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 Powder for Lost Smiles; Support healthy energy; Release of the truth,这些译文看似准确贴切,实则与所传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黄帝内经》中的“黄帝”不是一位君主或帝王,而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因此不能按照字面翻译为“Yellow Emperor”,而“内经”也不是指“Internal Medicine”,指的是中国最早的医药学典籍,因此正确的译文是“Huangdis Classics on Medicine”。

“带下医”在中医学中是指妇科医生,显然“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是误译,应译作“gynecologist”。

“失笑散”具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之功效,据《古今名医方论》记载,“失笑”者为忍俊不禁而发笑。此方仅二味平易之药,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发出笑声,故称之“失笑散”。这里的“失”即“得”,因此“Powder for Lost Smiles”与实际意义南辕北辙,更有误导读者之嫌。正确译文为“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扶正固本”是扶助正气,巩固根本,调节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的扶正固本也就是西医里的增强免疫力,因此合理的译文为“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实者泄之”为治则,又称“实则泄之”,指针对性质属实的病症采用攻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Release of the truth”与实际意义真可谓“判若云泥”,甚至与中医药毫不沾边,让读者不知所云,正确译文是“Treat Excess Syndrome with Purgative Method”。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以上例子并非个例,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使外国友人正确理解中医药文化,对提高中医药学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药学英语翻译不同于一般文本,有较大难度。正如英国中医英语翻译家Nigel Wiseman(魏迺杰)所说:“中医翻译难。很少有人能够、更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 —— 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 —— to do it .)

《中医翻译导论》曾这样概括:

“首先,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亦不免有佶屈聱牙之弊,更何况译成外语?

其次,中医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等现象,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偏差。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译文难免有‘葡萄酒被水者也之嫌。

再次,除了汉语及具有汉文化背景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都没有可供译者选择的中医对应语。译者只有亲自到译入语中去比较筛选可能的对应语。然而‘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要使译文至善至美,谈何容易?

最后,中医翻译并不只限于中国,实际上大量的工作都是在海外进行的。由于译者既无方便的途径交流切磋,又无可协调的机构咨询释疑,‘误解作者,误达读者在所难免。”

总结可得,当前中医药学英语翻译的主要难点集中在对应语的缺乏以及理解的偏差上。本文尝试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分析中医用语的中英文互译文本,以供借鉴。

一、文本类型理论

(一)文本意义

文本是显性的、书面的、某一作品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具有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和形态格式等表层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文本是一种交际行为,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途径来实现。文本是实际者表达意图的一种产品,其接受程度依赖于接受者的个体期待,是由文本的接受环境、接受者的社会背景、专业知识以及实际需求来决定的。我们需要从文本自身和文本交际者两方面来分析。文本外文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文本发送者、发送意图、接受者及其期望、文本媒介、文本交际场所、文本交际时间和动机等。文内因素(内在因素)包括主题、内容、前提、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法结构和超音段特征等。本文将从词汇和句法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本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翻译方法。

(二)文本类型和功能

赖斯(Reiss,2004)在语言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了文本类型学(text typology),认为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的前提,并把文本根据不同的交际功能范畴划分为:⑴信息型(informative):此类文本旨在传递信息、知识、观点、感情、判断等事实。强调“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⑵表情型(expressive):此类文本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原作者只是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考虑读者的反应,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自传、权威性言论等。⑶操作型(operative)及感染型(vocative):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感召读者,使之按作者的意图去思考、感受、行动并做出反应。这类文本包括告示、说明书、广告、宣传手册等。 赖斯进一步说明同一文本中,不同类型文本不可能均衡出现,有的文本(或文本中的某个部分)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每篇文本中都有不同功能的主次体现。

纽马克(Newmark,1981)根据语言功能来划分文本类型,在《翻译探索》一书中把语言功能划分为三种: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感染功能(vocative function)。之后,他在《翻译教程》中增加了三种功能,即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Newmark, 1988),且据不同文本类型区分出不同翻译策略。如表情功能的核心是介绍作者的想法,因此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的表情型文本,如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采用语义翻译;信息功能侧重内容和主题的文本,如广告、通知、旅游宣传手册等可采用交际翻译来体现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及格式措辞等;感召功能旨在说服读者按照作者的意图去思考、行动、反应。因此,要透过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来决定句法关系和遣词造句。

二、中医英汉文本差异及翻译方法

(一)词汇差异及译法

中医药学旨在通过调节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改善生命和生活品质的目的。因而中医文本属于严肃的书面体,在用词方面要做到精确简练、严谨周密。在进行中医药学翻译时,往往会遇到语义范围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是造成人们选词标准不同的主要因素。羅磊在《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中说道:以词为单位将中医翻译中汉语与英语的词义单位加以比较,两种语言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对应情况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完全对应、部分对应、不对应。

1.完全对应

中医药学在人体解剖部位、治疗方法、疾病名称等方面存在与英语译文完全对应的情况,示例如下。

里热:interior heat 疟疾:malaria

子宫:uterus 四肢:the four limbs

关节:joint 舌强:stiff tongue

白喉:diphtheria 遗尿:enuresis

中医中英文本在词汇上完全对应,即中医文本在英语中有相应的对等词,可替换成相应的中医术语。这种翻译方法具有对应性强、取词方便、通俗易懂的特点。

2.部分对应

由于中医名词术语概念笼统,隐含意义多,因此相较西医术语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中医英语翻译文本中不对等现象较为普遍,示例如下。

癫狂: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

癃闭:dysuria(排尿困难)

斑疹:eruption(出疹子)

望诊:inspection(检查)

月经不调:irregularities(不规则、不规律的事物)

相须:mutual promotion(相互促进)

翻译这类中医术语时应找与其意思相近的英文词汇来替代。如“月经不调”,在英文中没有此类表达,但可以用“irregularities”来特指“月经不调”这一疾病,因为“月经不调”就是一种身体功能紊乱导致的不正常现象,因此“irregularities”(不规则、不规律的事物)可以表达此意。再如“相须”,相须是中医里特有的表达,即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药效。比如麻黄配枝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英语译文为“mutual promotion”,虽然意义没有完全对等,但已将“相须”的实质内涵翻译出来,“mutual”说明是两个事物,“promotion”揭示出最终目的。此类翻译不仅可使中国读者看懂,亦能使外国读者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内涵。

3.不对应

中国医药学植根于华夏,源远流长,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英语中有很多既不可与中医完全对应的等值物、对等语,又没有部分对应的等值物、对等语。主要包括带有中国特色的解剖、基本理论、病理、治疗四个方面。

[①]解剖方面

五脏:five Zang-organs

六腑:six Fu-organs

命门:Mingmen

《灵枢·寿天刚柔篇》如是记载: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此处的“五脏”(five Zang-organs),“六腑”(six Fu-organs)均采用音译加对等语的翻译方法,既传达出其作为人体内脏的事实,又符合“语言国情学”的需求。再如“命门”(Mingmen),该词首见于《灵枢·根结》篇,内连脊骨,外输气脉流行的水液,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在中医药学中同样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

[②]基本理论方面

阴阳:yinyang

五行:five elements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自然规律变化发展的总结,是人类或事物生长、发育、衰退直至消亡的根本动力,奠定了中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有学者曾将“阴阳”译为“sun and moon”(日月)“masculine and feminine(男女)”“negative and positive(阴极和阳极)”,但都不能表达出“阴阳”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内涵,因此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为“yinyang”。

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五行理论在医学上的运用,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病因病机等,是中医基础学术理论。因此对“五行”的正确译法尤为重要,当前主要有三种译法:five elements,five phases,wuxing。其中“five elements”使用最广,受众更易于接受,且有约定俗成之势。

[③]病理方面

劳则气耗:overexertion leading to qi consumption

气郁化火:qi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

“劳则气耗”语出《素问·举痛论》,指疲劳过度、气喘、出汗过多,会使气耗散而倦怠无力,英语译文为:overexertion leading to qi consumption。“overexertion”是指过度劳累,“qi consumption”指气血消耗,此种翻译方法属于释义性翻译。

“气郁化火”语出《医旨绪余·气郁胁痛论》,指气郁日久而化生火热的病理变化。其英文译文“qi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采用释义性翻译加回译的方法。

[④]治疗方面

清热利尿:reducing fever and causing dieresis

和胃降逆:regulating stomach for lowering adverse qi

“清热”是指清除邪热或虚热的各种疗法,“利尿”即促进排尿。“清热利尿”就是通过驱除体内的热量来达到排尿的治疗方法。“reducing fever and causing dieresis”就是将它的意义解释出来,采用释义性翻译法。

同理,“和胃降逆”指运用调和胃腑、下逆降气的药物治疗气逆的治法。英文版本“regulating stomach for lowering adverse qi”也是采用释义性翻译法。

(二)句法结构差异及译法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具有隐性的特点,而英語是重“形合”的语言,具有显性的特点。在处理中医英译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句法结构问题。

(1)增补适当词汇

①增补连接词,保证文本语法结构完整性

例如:

广义的神泛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及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狭义的神专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参考译文:In a board sense, spirit refers to the dominator of the life activities inside the body and the synthetic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vitality. However, in a narrow sense, spirit means mental sense.

汉语中,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关系通常是隐性的,语义将句子连接在一起。而英语是采用词汇、句法手段将句子连接在一起的“形合”语言,所以具有显性的特点。因此在对中医文本进行英译时,要注意“化隐为显”,将中文中没有的表达句子间联系的词汇添加上去。 中文文本是对“神”这个概念在广义和狭义上的对比,但是要通过语义的连接来实现,所以在英译时要添加表达对比的逻辑连接词“However”,使译文更符合英文句法逻辑的要求。

②增补明确词,保证译文准确

例如:

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总称。

参考译文: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refers to inspec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inquiry and palpation.

汉语里有时不标明概括性的词,在英译时应将其增补上去,否则就会产生词义不明确的问题。例句中添加的“methods”就是概括性的词,这样让那些对中医不了解的外国人也能明白四诊是治疗方法。

(2)简化句子

例如: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之间也常相互影响。

简化前译文:Under pathological circumstances,blood and body fluid often affect each other.

简化后译文:Pathologically, blood and body fluid often affect each other.

汉语较英语更为冗长,因此采用简化中文进行英译,译句成词。在例句中,将介词短语“Under pathological circumstances”换成相对应的副词“Pathologically”,使句子更简练紧凑、表达精准,更符合英语多用副词表达逻辑的特点。

(3)转换语态

例如: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参考译文:Qi in the human body is derived from congenital qi inherited from the parents, nutrients substances to nourish the five kinds of qi.

汉语叙事,描述多使用主动语态,很少使用被动语态表达。英语则不同,英语行文多使用被动语态,中医英译版本中亦然。例句中“气”在中文使用主动语态来表达,突出句子的描述重点,在英译版本中“qi”使用被动语态既能突显动作承受者的重要性,又符合英语逻辑表达的要求。

(4)处理重复词汇及结构

针对中医文本经常出现的重复词汇及结构,采用代替、合并和重复等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火热也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属内生者,则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参考译文: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fire-heat and external fire-heat. The external one is usually related to the direct invasion of warm and heat pathogen,while the internal one is often caused by the dysfunction of yin, yang, qi, and blood in the zang-fu organs.

譯文将重复的词“internal fire-heat”“external fire-heat”用“internal one”“external one”来代替,显得更简练。

三、中医英译时的民族性问题

中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方便外国读者的理解,但最重要的是在翻译中医药文本时要保留坚定的民族性特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中医英译时要体现出来。“语言国情学”是研究语言和民族文化背景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前文提到的“阴阳(yin yang)”“气(qi)”都符合语言国情学翻译方法,这种译文不仅将中医深层内涵体现了出来,更在引导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探索、研究中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医药学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 Reis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 (Translated by Erroll, F. R.).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71.

[3]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赖慈芸译. 台湾:培生教育出版集团, 2005.

[4] 何三宁, 司显柱. 文本、文本类型与翻译质量评估[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4):97-101.

[5] 李照国, 朱忠宝.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

[6] 罗磊. 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