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布局风格
2019-02-14张硕
摘要:中国画向来讲究以神写形,用寥寥几笔绘出万千世界,做到传情达意。纵观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长河,不得不提的便是在中国写意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明末清初时期著名写意花鸟畫大家——八大山人。古人论画常讲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即寥寥几笔也可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简”,描绘对象的“简”,运用笔墨的“简”。从整体上看八大山人的画面非常讲究置陈布势,通过简练的笔触抒发其内心情感,巧妙安排画面中的作画对象,言简意赅,恰到好处。从笔墨上看八大山人的用笔坚挺利落,墨色变化对比明显,画面节奏感强。八大山人特殊的画面布局与变化莫测的笔墨特点渐渐形成了具有其独特风格魅力的画面。本文尝试以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作为剖析学习的对象,从布局风格方面简谈八大山人的画面,通过对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归纳,体会八大山人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八大山人 写意花鸟 布局
一、八大山人特殊的人生经历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写意花鸟画大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号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是其对自身坎坷人生无奈的一声嗟叹。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因其出生时耳朵颇大,父母为其取名为“大耳”,即朱耷。后朱耷自称为八大山人,“八大”即四方和四隅,八大方向,为我为大。幼年的八大山人出生于皇室家族,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出生于皇室家族的八大山人自小好书画,8岁时就能赋诗,11岁时便可描绘绿水青山。在其19岁时,明代衰落,清代兴起,朱耷亲眼目睹了朝堂变革的坎坷磨砺,后其父亲悬木而亡,夫人也亡故,八大山人便带着母亲和弟弟隐居深山,过起了孤寂落魄的生活。因其命途多舛的经历和支离破碎的亡国人生,在深山中度过了皇室遗民的悲凉半生,笔墨中充满了对人生悲愤又无奈的宣泄。
八大山人的作品,冷逸缥缈,凄凉冷峻却又透露出心底里那一处硬气,其中又包含着笔墨游走于纸上的激情。观八大山人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冷漠、淡漠、萧条、挣扎,而细细品味,八大山人的绘画语言又包含着对不公平人生深深抵抗的激情。八大山人的鸟,白眼向天,无视世俗;八大山人的石头,下小上大,刚正不阿;八大山人的走笔,行笔苍凉,大道至深。
二、八大山人的布局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借助画面布局的特殊表现,由浅入深地将画面情感进行表达,是构成画面语言不可缺少的外在形式。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出“经营位置”,即画面中的布局安排,作画对象的位置经营,是品评中国画构图的标准。八大山人艺术作品的布局,简约而不简单,使人观之突感捉摸不透,待细细品味后愈发感觉其特殊的布局风格下流露出对情绪表达的深邃魅力。
早期的八大山人对作画对象皆运用大量笔墨对画面进行描绘,后来随着对于人生的感悟,逐渐将自身的情感表露于画面中,画面布局也愈发变得言简意赅,八大山人不再拘泥于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笔墨更简练,而画面之言却更加浓烈。例如八大山人曾绘《水鸟图》,画面中一只水鸟孤立于画面右侧,抬头仰望画面左侧的荷叶。水鸟的颈部垂直向上,昂着头睁大了眼睛,盘卧在水中。对于水鸟细节的刻画在翅膀、腹部、尾部及喙部皆使用了细致线条进行具体勾勒,而画面左侧的荷叶则是简单五笔大墨块的排布,从笔墨角度看,荷叶的“简”与水鸟的“繁”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如此画面布局,凝练高洁,大道至简,引人入胜。弘一法师曾言:“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八大山人的“简”是经历了繁杂之后归于平淡的心境,对作画对象的描绘则是一种有意识地对自己内心情愫的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借画面之语叹心中之言。
笪重光在其所著的《画荃》中曾言:“位置相戾,有画处多数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神思方远,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从中可见画面中虚实空间的对比对于一幅成功的作品如此重要。对于一幅绘画作品而言,画面中的留白处皆为“虚”,画面中的刻画处皆为“实”,如八大山人曾作《瓜月图》便是“虚实相生”的表达。黑白对比强烈的构图,画面中的瓜果与用线条勾勒的月亮形成了强烈的空间对比,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达了瓜果的细节之处,瓜果明显的墨色对比与瓜果与月亮明显的墨色对比皆使人感受到虚实相生,阴阳相合。构图大胆夸张,含义广阔深远。
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作品,起笔转锋间,犹如其心境,游走于纸面,画面中的“起势”亦是八大山人所要表达的内心。苍凉一生,悲怆流离,唯有借助饮酒在半疯半狂间泼墨挥洒。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布局风格隐喻而含蓄,精炼而大胆,其一生带来的艺术佳作是中国绘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华章。
参考文献:
[1]刘墨.中国名画家全集——八大山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M].艺术图书馆(中国台湾),1979.
[3]萧鸿鸣.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张硕,女,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研究)(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