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19-02-14胡燕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当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刻不容缓。破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关键词: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在我国,社会治理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组织和主导,吸纳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各方面的科学管理,在施行主体上,是社会多元主体的高效协同治理;在实现方式上,要求法治、德治、自治和共治共同推进。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达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实现上述社会治理内容的动态提升的过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效的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新时代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了的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的领域,而是拓展到了社会发展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变社会领域、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要实行弯道超车,加大力度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就需要致力于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破解“三个难题”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国家-社会”权威的空间组合关系。
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治理仍要着重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政府运作模式的变革、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的形成、广泛的公民参与和政府过程的公开透明等。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实质上是国家和社会权威的的空间组合关系。无论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还是扩展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据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情,当前社会治理需要大力提升社会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独立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的过程中国,弱化国家力量,消减国家权威,而是要努力实现“国家-社会”的正和博弈,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新型组合关系。如何平衡组合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权威关系,达到“国家-社会”的正和博弈的理想状态,是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要破解的难题。
2、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领域,是个跨领域的综合性、系统性问题。
从纵向治理结构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但是这种人为划分体系的思路,不可能割裂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构建起来的系统、整体的治理格局。它们之间势必存在无法隔断、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五个体系之间都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协同共进的关系。
从横向维度来看,社会治理结构包括“治理主体是谁及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治理客体是谁及治理客体之间是什么关系”、“现代社会治理主要发挥什么作用”、“如何保障构建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运转”、“具体靠什么手段进行社会治理”等问题。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社会治理客体是整个社会系统,包括作为社会系统子系统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和社会领域,它们之间是相依相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社会治理通过有效动员、组织、协调等功能,争取最大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合力,为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服务;构建好治理主体、明确了治理客体治理功能后,还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来保障和激励多元化主体潜力和活力、共同协作;在具体的社会治理行为中,需要法律、行政、经济、道德、教育、协商等多元方法和手段的协同使用。
3、社会治理是一种长期性的动态治理,这其中充满着思考与实践的相互约束、挑战和促进。
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上,使得广大人民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三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动态体验,并且在具体的社会治理过程中,“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答案,每个具体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困难和苦衷”,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动态掌握现实需求,通过制度的设计和不断完善加以系统解决。
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努力方向
1、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中国共产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流砥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与践行者,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社会治理中,我们同样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治理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掣肘的局面,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合力。在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划清政府内部政治职能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之间的界限;借用掌握的资源要素优势,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积极调动公众、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培育规范的、独立性强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使其能够有效参与治理。各级社会组织要依法自立、自律和自治,要在表达诉求、规范行为、服务社会、社会监督和配合政府方面积极发挥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公众在期许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高质量的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民主素养,特别是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的自我提升,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中来。唯有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真正实现党委领导,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公众之间良性互动,才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构建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
2、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作用。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有益的实践经验唯有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制度,才能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多出于群众利益诉求。因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不能仅止步于维稳,而是要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确保群众的正当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我们要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和提升应急协调联动能力。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我们要寓治理于服务中,以突出的治安问题为导向,以使广大群众能够获得安全感和精神满足为目标,加快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健全社会心理预测机制、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引领价值取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规范社会行为,构筑社会心理防线。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3、提高社會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现代社会是个跨界性关联性强的风险社会,没有哪个地方、部门、方式不需要协调配合,社会治理又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在工作理念上融合联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各类社会资源优化整合;在责任主体上要开放共治,确保治理主体多元、各主体职责明确。
法治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路径,也是确保社会治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权威化的最有力保障。各治理主体在运行机制上要以民主法治为保障,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到法治化轨道。推动形成普遍信仰法律的社会氛围,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对法律手段“想用”、“会用”、“管用”。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在社会治理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利用数据网络平台作用,促进条块高效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当今社会日趋多元化,社会治理也日趋复杂化。面对我国公民各种利益诉求数量上的急剧攀升和种类的日益繁多及复杂化,通过专业人才从事专业性的社会治理工作,增强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也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红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J].人民论坛,2017.
[3]陈进.公共政策决策民主和“理性的胡闹”——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研究[J].理论观察,2018,(9):90-93.
作者简介:胡燕,中共含山县委党校讲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