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
2019-02-14苏远婷项倩彤张慧
苏远婷,项倩彤,张慧
寻常型痤疮是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影响着我国54%的青少年[1],以毛囊粉刺为首发症状。其病因与皮脂分泌旺盛、内分泌因素(如雄激素)、漏斗状毛囊的角化不良和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等有关。过氧苯甲酰(BPO)的抗菌氧化活性,可抵抗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游离脂肪酸,且能抑制漏斗状毛囊的角化,已作为治疗痤疮的常规用药[2],但并未对药物浓度做出明确规定。本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实验方法,评估2.5%、5%BPO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2016年6—12月120例诊断为寻常型痤疮的15~40岁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2.5%、5%BPO凝胶(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批号P28023-1和P26036-1)和安慰剂凝胶(尿素维E乳膏,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67488),每晚点涂于皮损患处一次。纳入标准:年龄范围为 15~40岁,符合寻常型痤疮诊断标准[3],本研究经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或近亲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随其他面部皮肤病(如酒糟鼻、异位性皮炎);受月经周期影响的女性病人;备孕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病人;对研究制剂成分过敏者;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病人;2周内用过治疗痤疮药物者;4周内服用抗菌药物、激素者;同时运用化学剥脱、红蓝光治疗者。
1.2疗效评估方法采用Pillsbury国际改良法对皮损进行分级Ⅰ~Ⅳ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和第12周分别观察病人的炎性皮损总数(炎性丘疹和脓疱的总和)、非炎性损害总数(白头和黑头粉刺的总和)和总的皮损数。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进行疗效判定[4],白头或黑头粉刺1分、丘疹2分和脓疱3分。疗效指数(SSRI)=(治疗前GAGS分值-治疗后GAGS分值) / 治疗前GAGS分值×100%。治愈为SSRI≥90%,显效为60%≤SSRI<90%,有效为20%≤SSRI <60%,无效为SSRI<2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即皮损的耐受度(红斑和鳞屑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皮损数的自身对比用配对t检验,三组间计量资料的对比用方差分析,三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的比较120例病人纳入实验研究,每组各40例。2.5%BPO试验组有2例失访,1例依从性差故剔除实验,共37例完成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5%BPO有1例因面部不良反应停药,2例失访,共37位病人完成随防;安慰剂组有1例因作用缓解更换其他治疗方案,39位病人完成药物疗程和随防研究。所有病人无结节和囊肿发生,每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皮损数(炎性、非炎性和总的皮损数)及过敏史间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数据见表1。
2.2药物疗效评价组内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皮损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三组皮损数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2周后皮损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安慰剂组分别和2.5%BPO组和5%BPO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5%BPO组和5%BPO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三组间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整体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安慰剂组分别和2.5%BPO组和5%BPO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5%BPO组和5%BPO组间炎性和非炎性皮损的痊愈率(χ2=4.14,P=1.09)和有效率(χ2=0.79,P=2.88)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2.3安全性评估2.5%BPO组有14例(37.8%)出现不良反应,其中7例(18.9%)有皮肤鳞屑,5例(13.5%)有红斑,3例(8.1%)有刺痛,1例(2.7%)有瘙痒;5%BPO组有16例(43.2%)出现不良反应,其中9例(24.3%)皮肤鳞屑,5例(13.5%)皮肤刺痛,4例(10.8%)有红斑,1例(2.7%)瘙痒;安慰剂组只有4例(10.2%)出现不良反应,有4例(10.2%)皮肤鳞屑,1例(2.5%)红斑。除5%BPO组有1例病人因面部红斑中断治疗外,余病人症
表1 三组病人一般资料的比较
表2 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的皮损情况比较/(个,
注:多重比较为LSD-t检验,和安慰剂组相比,aP<0.05,和2.5%BPO组相比,bP>0.05
表3 三组病人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注:—表示此项无需统计;组间两两比较为χ2分割法,和安慰剂组相比,aP<0.05,和2.5%BPO组相比,bP>0.05
状轻微,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安慰剂组与2.5%BPO组和5%BPO组间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P<0.05;χ2=11.07,P<0.05),但2.5%BPO组和5%BP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
3 讨论
痤疮好发于20岁左右的青少年,常累及面部、肩部、上胸背部,治疗原则是降低皮脂腺毛囊中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抑制皮脂分泌,减少炎症反应,同时剥脱堵塞毛囊的角质层。目前轻中度痤疮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外用药物,既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又能降低系统性用药的不良反应,包括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和抗生素[5]。维A酸可调节毛囊皮脂腺上皮角化异常过程,但需避光且对皮肤刺激性大,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依从性差。近20年来抗生素滥用,大大提高了临床药物的耐药性。此外,由于种族的差异性,亚洲人群面部角质层屏障易受物理因素破坏,常出现过敏和刺痛感,所以临床应用于面部痤疮的药物应更温和,最大限度降低对面部的刺激性[6]。过氧化苯甲酰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杀菌能力,且对皮肤的刺激性明显弱于维A酸类药物。
本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实验方法,评估2.5%、5%BPO凝胶连续治疗寻常型痤疮12周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根据病人的一般资料显示,女性病人居多,且集中分布于15~25岁。12周治疗结束后,2.5%和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组的炎性皮损数分别下降67%和79%,相比安慰剂组减少 46%。同时,三组非炎性皮损数下降各为61%、70%和36%,欧洲医疗指南认为各组间差异超过10%即有临床意义[2]。三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高于安慰剂组,且5%BPO组的第12周治愈率高于2.5%BPO组。因为痤疮具有自限性,其临床症状的转归除了与药物治疗有关外,病人的年龄、心情、饮食、睡眠、压力、生活环境和习惯等都具有相关性,保持睡眠充足、心情愉悦、释放压力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清淡等都可以促进痤疮的缓解。与治疗组相比,安慰剂组的临床有效率中有效病人占大多数,而其他两组均分布在治愈和显效组,所以仍具有可比性,同时为了避免影响病人的依从性,我们将安慰剂软膏重新放置于自制药膏的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结果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高,2.5%和5%BPO组的不良反应分别为37.8%和43.2%,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刺激感(红斑、瘙痒和蜕皮),但病人可耐受,除一位病人中断治疗,余均可耐受继续完成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面部痤疮有损容性,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很多病人选择化妆品治疗和遮瑕。因此,早期应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避免形成炎性或非炎性皮损,并防止向结节、囊肿或瘢痕进展。该研究显示2.5%和5%BPO不仅可降低炎性皮损数,也同样适用于非炎性皮损,两者除治愈率有差异,其余均相同。两种药物外用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病人依从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