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做活动能转换“大文章”
2019-02-14通讯员王俊
□ 通讯员 王俊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能源集团以“全国看山东,山东看山能”的站位境界和责任担当,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企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坚持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并举,做活新旧动能转换大文章,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归母净利润、社会贡献总额、上缴税费等指标连续3年位居省属企业第一位、保持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位列2019年世界500强第211位,成为山东省排名最高的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50位、中国煤炭行业50强第2位。
“作为典型的‘新集团、老国企’,面对富余人员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管理层级多、法人单位多、产业门类多、风险隐患多、企业杠杆高‘六多一高’问题,落实全国全省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山东能源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是解决集团产业结构单一,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集团在世界500强排行榜持续提档进位的强劲‘核动力’。”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位民如是说。
现代化综采工作面
“1+4+2”支撑基地强势崛起
盛鲁电厂一期工程百万机组是上海庙至山东“蒙电入鲁”直流输电通道配套火电项目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台百万机组,也是山东能源集团倾力打造的“四大基地”重点项目之一。
“盛鲁电厂一期工程作为内蒙古和山东能源首个百万千瓦火电项目,定位为生命工程,通过高标准定位、高水准谋划、高层次推进,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的电源点项目。”盛鲁能化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邸建友表示。
无独有偶。山东能源集团与大唐合作全国首个2×100万千瓦630℃超超临界二次再加热国家电力示范项目郓城电厂开工;位于枣庄市的田陈电厂加快建设,有力支持枣庄煤电化综合利用基地稳定发展;位于新疆伊犁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产气10亿立方米。
立足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型发展和战略性调整,山东能源集团大手笔强势打造济南总部核心区和内蒙古上海庙、新疆伊犁、枣庄、菏泽及陇东、海南“1+4+2”转型发展支撑基地。
在济南总部,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贸易、科技研发服务等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科技研发孵化基地。重点工程“山能·智城”立足以智慧创新为引领的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以产业创新为引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为先导,以智能装备为基础,以生命健康和现代服务为特色,建设五大产业支撑的高智产业体系,形成涵盖产业园、科创园、服务园的“一城三园”格局。
在“四大基地”,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西电东送”重大战略机遇,在省内外资源富集地区大手笔布局煤电一体化、煤气一体化项目。内蒙古上海庙煤电支撑基地重点构建以煤电产业、清洁能源、售电项目和供热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四大产业支撑板块”。新疆伊犁煤电化战略基地重点打造煤炭、煤化一体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煤炭产量2000万吨、煤制天然气20亿立方米规模。枣庄煤电化综合利用基地重点打造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集群,煤炭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电力装机达到135万千瓦,焦炭产能330万吨。菏泽优质焦煤供应基地重点打造煤炭、煤电等一体化产业集群。
2)调研阶段:在设计前期,没有进行现场调研,仅根据地形图确认管线位置,施工单位进入现场开挖后,发现设计与现场情况不符,需要重新调整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进度。
在陇东和海南基地加快布局,编制发展规划,优选确定项目,尽快起势发展。
“1+4+2”支撑基地的强势崛起,成为山东能源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3+5”八强产业强劲突破
淄博博山医养中心投入运营,章丘逸乐医养中心入住率达到95%以上,在泰安投资建设的4000平方米“颐乐荟”康养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营,章丘“山能颐养健康小镇”开工建设,集养老、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颐养健康综合体呼之欲出。而大手笔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只是山东能源集团构建“3+5”八强产业的一个缩影。
“产业兴,企业强。牢牢牵住新旧动能转换‘牛鼻子’,坚持调新调绿方向,构建‘3+5’八强产业体系,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空间链,是大型能源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李位民说。
围绕调“新”下功夫,培育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物流贸易、现代金融服务“五大新兴产业”。
做优做高装备制造产业。突出产品智能化、装备轻量化、生产自动化、再制造高端化、激光产品产业化,持续调高培强矿山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山能智造”品牌。山能重装成为国内最大的矿物洗选装备研发制造和生产企业,建成全国唯一的矿山装备再制造基地,激光熔覆加工能力国内第一。新华医疗成为全国最大的消毒灭菌、放射诊疗、制药装备企业,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85厘米大口径CT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有6个项目入选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其中莱芜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计划总投资21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6亿元。
做精做深新能源新材料产业。9月6~1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公示“上海庙至山东直流特高压输电通道配套可再生能源基地阿拉善盟区域160万千瓦风电项目”竞争评优结果中,山东能源集团以综合评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阿拉善盟其中40万千瓦风电项目指标。这标志着山东能源集团在陆上风电领域的发展实现了零的突破,为集团加快在风电领域产业布局奠定了基础。该集团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项目,5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装机达到4.9万千瓦;与中船集团实施战略合作,携手推进风电资源开发建设以及风电和储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共同打造清洁绿色能源。培育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创新集成基地,工程塑料列入工信部重点扶持的“军民融合”项目,玻纤新材料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做特做专医养健康产业。注册30亿元成立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成为山东省“十强”产业落地规模较大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医疗服务、医养结合、医疗器械、医地协同、医药产销、医保融合“六医”特色产业,打造“241”项目开发格局,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据了解,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规划2020年完成10个项目合作,开发建设10个医养结合中心、1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拥有医院40家、床位1.7万张,拥有医养中心28家、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11家、床位1万张,2021年实现香港H股上市,3年内建成省级智慧健康养老标准示范企业,打造领先全国的医养健康产业集群。
山东能源打造的全国首家中国矿用物资网络平台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贸易产业。坚持集散成群、集小成大、集优成强,构建多地联动、多点协同、区域互补现代物流贸易格局。率先在全国建成中国矿用物资网和中国能源矿产交易中心,“齐鲁云商”被命名为“两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推动业务与业态、贸易与实体、贸易与物流、贸易与金融、贸易与互联网、内联与外拓“六融合”,构建“三网一链”发展体系,线上交易突破1000亿元。
做新做实现代金融服务产业。坚持以金融支持实体发展,加强与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类金融机构合作,投资控股枣庄银行,参股5家商业银行、1家证券公司,实现了金融与实体产业有效对接、相互驱动与融合发展。
围绕调“绿”做文章,改造提升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传统产业”。聚焦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改造提升煤炭产业。深入开展以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劳动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一提双优”建设,建成37个智能化、自动化开采工作面,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效能大幅提升;颠覆传统劳动组织模式,37对矿井取消夜班生产,引领了全国煤炭行业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
与此同时,坚持宜电则电、宜化则化,协同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有效延伸煤炭产业链,提升煤炭价值链。落实“外电入鲁”战略,“蒙电入鲁”重点项目盛鲁2×100万千瓦电厂进入设备调试阶段;3个2×100万千瓦合作电厂获得核准。融入国家“西气东输”战略,全球单体最大的伊犁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投产运营,列入国家冬季天然气保供计划。
“1+1”两大保障强力驱动
“工作面所有设备准备一键启动,请工作人员注意。”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滨湖煤矿距离采煤工作面479米处的操控室,随着操控员摁下一键启动按钮,综采设备自如地割煤、移架,整个工序一气呵成。“这是全国首台套薄煤层自动化无人开采机组。”操控员说,这台机组开启了全国第一座薄煤层矿井煤炭生产“智能模式”。
目前,山东能源集团建成了43个自动化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拥有57条掘锚一体机、全岩综掘机及凿岩钻车等成套快速掘进作业线,80%的矿井主排水泵房、中央变电所、主压风机房实现远程控制或自动巡检。采煤机记忆割煤,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移动,运输设备集中自动化控制,综采设备数据实时监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山东能源集团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两大保障,源源不断地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核动力。
大力实施改革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动作为去产能。2018年,退出3对矿井、产能288万吨。累计关闭矿井39对,退出产能1836万吨,妥善平稳分流安置人员2.8万人,置换优势产能2332万吨,集团单井平均产能由153万吨/年提高到190万吨/年,煤炭产能结构大幅优化。1958年建矿的埠村煤矿主动“断臂求生”,彻底关井闭坑后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去产能矿井转产、转移、转型的先进典型。
率先求变“除僵尸”。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三年目标,累计处置“僵尸”和大额亏损企业147户。与2015年相比,集团全层级亏损企业户数和亏损额分别减少108户、48亿元。山东能源肥矿集团一度沦为全省最大的“僵尸”企业,通过创新实施资产、债务、人员“三个重组”,近两年肥矿集团实现了大幅赢利,成为全国较大资产、债务规模困难企业改革脱困的成功案例。
多措并举降杠杆。创新打好市场化债转股、国有划拨土地作价注资等“组合拳”,资产负债率降至66.82%,比最高时降低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地方监管煤炭企业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
全面瘦身提均量。大力实施 “瘦身行动”,减层级、减机构、减岗位、减人员,努力做小分母“提均量”,员工总数相比最高时减少8万多人,年均控减人员过万人,人均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有序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坚持“技术产业化、产业智能化”方向,创新研发激励机制,目前集团已形成了5个国家级科技平台、6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0个省级创新平台,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全国技术能手4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100人。依托这些平台和人才,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在装备制造、新兴材料、橡胶化工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累计拥有专利27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近40项。
“到2020年,内外并举、成效凸显,确保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双双突破4000亿元,清洁煤炭供应达到2亿吨,权益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高质量发展型、由传统能源型向传统与新兴能源并举发展型、由单一煤炭生产供应型向综合服务型‘三个转变’。到2028年,全面见效、塑成优势,打造成为产业结构优、发展动能足、资产质量高、人才支撑强、科技贡献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集团。”谈起未来规划,李位民信心满满。
“新旧动能转换的‘山能模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大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将成为支撑其在世界500强中不断争先进位、跻身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能源集团的重要源动力。”一位资深煤炭管理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