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施工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2019-02-14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调度所
胡 建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调度所
上海局截止2018年底,管辖营业里程10 559.7 km,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 171 km,设有车站688个,日均图定开行旅客列车1 007对、货物列车1 284.5对。在完成日常繁忙运输任务的同时,上海局每天平均组织施工和维修作业2 300余次,施工与运输争能问题长期存在,面对严峻的运输安全形势,近年来,上海局围绕“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按照“运输围绕市场转、生产围绕运输转”的经营思路,树立“制度先行、统筹安排、综合利用、分层盯控”的施工管理理念,统筹运营和施工需求,强化协调组织,确保天窗资源对运输保障的有效供给,保证施工任务完成和设备质量稳定,为运输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1 上海局施工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构建施工制度体系,强化施工组织管理
(1)健全完善施工管理体制机制。为促进施工管理与调度指挥有序衔接,提升施工统筹协调力度,在总公司指导下,上海局于2015年3月在调度所成立了“施工管理办公室”,内设计划方案室、协调分析室、施工调度室。近年来,我们以“确保施工安全、完成施工任务、减少运输影响”为目标,修订完善了营业线施工管理等8项办法,制定了施工办主任等22个岗位工作标准,规范了施工计划审核等4项工作流程,确保了管内施工组织的安全平稳、有序高效。
(2)实施重大工程提前介入制度。为从方案源头将施工对运输组织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运输畅通高效的基础上又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我们组织对大型站改、新线引入、枢纽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专题研究和提前对接,优化工程进度和施工工序,统筹施工力量和运力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运输组织调整方案。如:2018年,上海局实施的阜阳北扩能工程,将原三级四场扩建为双向三级八场,通过前期多次研究协调,我们将体量庞大、历时三年的工程任务优化分解成八个阶段实施,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运输的影响。
(3)推行重点Ⅲ级施工监管制度。为使全局各单位、部门在施工管理中能够抓住重点、盯住关键,把有限的管理力量用在关键施工项目和关键环节上,我们除按规定落实好Ⅰ、Ⅱ级施工管控外,还把部分施工和行车组织复杂的Ⅲ级施工确定为重点Ⅲ级施工,在施工计划中明确专业组织要求和施工单位、车务站段现场盯控要求。
(4)建立问题追踪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为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激励天窗施工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电子登销记系统反馈和专业人员现场检查、行车调度台抽查、应急台收集等多种途径,建立了施工延点、取消等问题的分析和追查机制。每季度分五个地区召开天窗片区会议,每月编发一次天窗办工作通报,共同吸取教训,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同时,制定了枢纽全天窗集中检修考核办法,将车、工、电、供四个专业的站段按编组站、大型客站、区段站分组,每月进行排名和考核奖励,2018年有47个站段累计奖励850.5万元,激励了各站区探索实践、创优争先的积极性,为推动维修生产组织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1.2 严控施工计划,强化源头统筹调控能力
(1)总体研究年度计划。一是抓好年度轮廓计划编制。为确保工程建设和设备大中修任务有序衔接、按期完成,在总公司确定的年度集中修框架下,上海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管内年度基建和大中修方案,明确各专业主要施工任务量,分解制定年度轮廓施工进度计划表。二是制定年度运输生产保障方案。为解决运输经营上量和年度重点工程争能的矛盾,上海局在年末提前梳理次年度运输生产困难区段,专题研究制定天窗资源对运输能力保障的措施。如:针对2018年宁波港区货运上量、北仑电化及萧甬线站改施工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为缓解宁波枢纽运输压力,我们于2017年底专题研究,优化调整了北仑、北环、萧甬、沪昆线和宁波枢纽的天窗日期及时段,将日常天窗由每周五天压缩至四天,在运输高峰时段压缩为两天,并让点线天窗时段有效衔接,通过优化区域、集中组织、平行作业等方式,在完成施工维修任务的基础上,打通了宁波港区货运快速走廊通道,为货运装车上量提供了能力保障。宁波港区2018年日均装车1 037辆,同比增加142辆,增幅达15.9%。三是深化集中修统筹安排。根据总公司对上海局京沪等四大繁忙干线集中修安排,在集中修期间,除大修清筛、大修换轨、更换道岔、大列换枕施工安排210 min施工天窗外,其他施工项目均在图定天窗内安排180 min,遇施工天窗时间在180 min及以上时,同行别的相邻区间一并安排150 min~180 min维修天窗,其他区间仍然按规定安排120 min维修天窗,保证了天窗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西陇海线集中修时结合安排东陇海干线大维修,京九线集中修时结合安排阜淮、淮南干线大维修,并比照总公司集中修将大修项目施工天窗时间由180 min延长至210 min,繁忙干线与其他干线通盘考虑,极大提高了施工和运输效率,确保了施工与运输任务“双丰收”。
(2)统筹安排月度计划。一是突出月度计划统筹能力。为最大化地利用好施工天窗资源,面对每月2 000多项的施工计划申请,我们抓住计划源头这个核心,在制定月度计划时统筹安排各系统计划,多系统共用同一施工天窗,切实提高天窗综合运用效率,2018年全局共安排综合计划324次、33 274 min以京沪线为例,7月份京沪线共安排综合计划24次、2 960 min,按7 min~10 min追踪间隔计算,理论上相当于全月可多开行300余列车。二是提高月度计划编制质量。在编制月度计划时,坚持精细管理原则,除了部分换轨、换枕、大机作业等连续性施工项目安排滚动月计划外,要求月度施工计划的时间地点、施工内容、行车方式等内容必须明确具体,目前上海局内容详实的施工月计划已达95%。三是强化月度计划管控力度。上海局将邻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监督计划、电力贯通和自闭线检修计划等5项生产内容,作为月度施工计划附件同步下达,统筹管控全局设备作业计划安排,为各单位开展生产组织提供支撑,更为维修作业实施天窗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
(3)精心组织每日计划。一方面,规范编制施工日计划。因为月度施工计划内容具体,在编制日计划时可利用系统根据月计划快速生成日计划,施工调度台进行核对和重点关注调整计划内容,极大地提高编制效率和减少差错。另一方面,强化施工期间运输组织。对涉及Ⅰ、Ⅱ级施工、调度界面修改、LKJ数据换装、非正常行车等安全风险较大的施工,安排专业力量在行车调度台、车站行车室进行盯控和协助组织,做好管内干支线车流衔接和调整,保障了日常运输组织的安全畅通。
1.3 优化维修组织,实施普铁天窗综合利用
(1)科学划分天窗维修区域。为避免维修作业范围过大和申请次数频繁对运输的影响,通过对天窗区域的科学划分,寻求维修与运输的平衡点。在总公司天窗划分的要求基础上,将维修天窗划分为局控天窗、站控天窗,局控天窗又分为Ⅰ类和Ⅱ类天窗。通过对不同类型天窗差异化的组织安排,保证了天窗资源的综合运用,为天窗综合利用打下基础。同时,我们针对技术站、多方向和运输较为繁忙的车站,按电务设备联锁关系结合运输生产情况划分维修作业区域,制定维修作业区域示意图,明确行车限制要求及安全卡控措施。目前,上海局共划分天窗区域4 294个,其中:局控Ⅰ类天窗区域2 797个,局控Ⅱ类天窗区域565个,站控天窗区域932个。
(2)精细区分维修作业项目。为从计划源头消除天窗综合利用时专业结合部问题,准确掌握维修工作量,我们梳理了各专业系统的维修作业需求,围绕维修与施工各系统间的结合情况,在研判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了维修天窗按作业项目和作业方式综合利用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不同专业间作业项目结合限制条件,对作业项目性质、影响程度、安全风险进行综合评定,将作业项目分为绿灯、绿黄灯、黄灯、红白灯四种类型,实现了天窗修计划管理系统对计划的自动平衡。目前,上海局将管内全部92家维修作业单位的维修需求,按项目专业属性分为14个类别,并根据作业项目性质划分为四大类、209个项目。
(3)优化周、日计划提报流程。为提高提报计划的有效性,便于设备管理单位精准安排维修任务,我们规范了周计划提报流程,设备管理单位需预先沟通联系,按供电、工务、电务及其他专业的顺序依次上报,由车务站段负责综合平衡、审核后报施工调度室。在周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要求相关单位每日须结合施工日计划和运输变化情况,对次日计划进行再确认调整后报施工调度室,由施工调度室每日16时前下达次日维修日计划。
(4)抓好现场实施综合利用。为确保现场实施好天窗综合利用,建立了现场例会制度,明确安全控制措施,每周由车务站段牵头召开专业会议,平衡周计划,协调结合部事项;施工作业日在登销记车站召开作业碰头会,明确关键作业事项。同时,明确了多家单位共用天窗时主体负责人的确定原则,现场作业由主体负责人统一指挥,对作业车走行及配合、工电部门操纵道岔、供电车梯配合、作业地点间安全间隔距离、人身安全关键等重点事项进行明确,确保综合利用作业安全有序。
1.4 落实施工安全分层盯控,提升安全管控水平
(1)发挥重点施工按职级盯控作用。严格落实好Ⅰ、Ⅱ级施工组织要求,履行施工协调小组职责,抓好施工调度与行台指挥、站段执行的协调配合,积极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对重点Ⅲ级施工相关站段分管领导必须到现场组织和盯控,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到场委托专业干部时,必须履行相关手续。2018年,全局共组织实施Ⅱ级施工109项、重点Ⅲ级施工1 148项,均保证了施工安全和运输秩序良好。
(2)凸显专业部门协调防控作用。2018年6月份开始我们对重点Ⅲ级施工实施专业安全风险预防制度,在下达月度施工计划的同时下达专业部门制定的重点风险项提示,施工单位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专业部门再实施检查和评价,确保各专业对本系统施工安全风险关键做到“心中有数、警钟长鸣”。2018年6至12月,共明确了风险较大重点Ⅲ级施工253项,占同期重点Ⅲ级施工总数的31.5%,把重点施工风险的预判、预防纳入专业部门管控中。
(3)突出施工现场车务牵头卡控作用。为筑牢施工现场安全控制体系,上海局在车务系统中实施了“协调、把关、作业”三个层次的施工分层卡控组织方式。由施工协调小组中担当组长或组员的车务干部负责施工组织协调,由施工期间担当车务行车和人身安全把关职责的人员负责施工安全的盯控把关,由车站相关行车岗位人员按标作业、各负其责,以车务分层控制、逐级负责为抓手,促进了施工现场作业安全受控。
2 优化施工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2.1 运修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在确保运输畅通有序的基础上,通过各专业统筹安排、综合利用,充分满足了设备维修需求,2018年维修需求满足率达到了99.9%。
2.2 天窗综合利用取得实效
天窗兑现保持较高水平,2018年天窗次数兑现率为99.8%、天窗时长兑现率为97.5%。天窗综合利用率达到41.3%,其中编组站站区达到75.2%。同时天窗资源占用得到优化,2018年安排普铁局控天窗日均1 015次,仅占每日局控天窗次数资源总量(3 362次)的30.2%。
2.3 应急抢修次数明显降低
2018年共安排普铁应急抢修计划65次、5 830 min,月均5.42次,平均每次89.7 min,抢修次数同比实施综合利用前下降56.5%。
2.4 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实施天窗综合利用,采取集中作业方式,降低了多点分散作业的安全风险。同时将大量的点外作业纳入天窗点内实施,减少了点外作业次数,降低了劳动安全风险。以上海局六大主要编组站为例,2018年不影响行车的点外作业次数合计438次,只占实施综合利用前点外总数的23%。
3 下一步工作打算
展望未来,全路与我局管内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施工仍然繁重,施工安全形势不容放松,施工与运输争能问题依然长期存在。今后,我们应坚持“制度先行、统筹安排、综合利用、分层盯控”的施工管理理念,始终围绕安全运输畅通高效的大局,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运营与施工统筹兼顾,继续夯实施工管理基础,深入推进集中修组织模式,严控方案和计划源头质量,统筹天窗安排与运输组织,优化天窗维修综合利用,加强协调盯控与分析考核,完善施工综合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我局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为运输安全畅通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