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副结核病的防控与净化
2019-02-14胡振
胡 振
(河南省永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永城 476600)
牛副结核病(又叫副结核性肠炎),由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属于一种慢性、散发性传染病。此病以持续性腹泻、渐进性消瘦、生产性能严重下降、死亡为特征。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和药物,做好防控、净化是本病的工作重点。
1 病史与现状
1906年,Bgng通过实验首次确认本病为不同于结核病的一种传染病,并将其称为“慢性结核性肠炎”。1910年,Twort成功分离出本病的病原菌,将其命名为“副结核分枝杆菌”。随后,牛副结核病在世界各地相继得到确认。1953年,在中国首次发现本病,目前,该病已在于中国许多省(区)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型奶牛场已经利用提纯副结核菌素开始了本病的防控、检疫和净化工作,在此病的防控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此病一年2次的阳性检出率为0.5%左右,奶牛场已经很难看到有临床症状的副结核病牛。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由于我中国面对布鲁氏杆菌病、口蹄疫的防控压力变大;另外由于本病是一个慢性传染病、病程较长、散发或零星发病,许多奶牛场因此放松了对本病的防疫和检疫,终断了本病的净化工作。
松懈与不重视导致本病成了目前许多奶牛场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发病率显著升高,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牛群中有临床表现的发病牛也显著增多,奶牛副结核病已成为奶牛场重点传染病之一。因此,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奶牛副结核病的防控与净化工作必须列入奶牛场的重点防疫与净化日程。奶牛副结核病病程发展缓慢,多为幼年感染、成年发病,发病率一般为3%~5%、死亡率极高(100%),又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在牛群中出现则很难根除。如果不重视此病的防控工作,随着牛群中感染率不断升高,可导致本病由零星散发变成一种地方性流行传染病,将会给奶牛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将会严重影响奶牛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病原介绍
病原菌为副结核分枝杆菌,本菌无芽孢,无荚膜和鞭毛,无运动力,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长0.5~1.5 μm,宽0.2~0.5 μm,具有抗酸染色的特性。本病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土壤中可存活1年,阳光直射下可存活10个月,干燥条件下可达17个月之久。对湿热抵抗力弱,60℃30min可被杀死。在5%来苏尔溶液、4%福尔马林溶液中10min可将其灭活,10%~20%漂白粉20min、5%氢氧化钠溶液中2 h可杀死该菌。
该菌有3个类型的菌株,分别为牛型副结核菌株、羊型副结核菌株、色素型副结核菌株。牛型菌株只对牛有致病作用,羊型菌株对羊、牛均有致病性,色素型菌株对牛有较弱的致病性。在自然条件下引起本病的菌株为牛型副结核菌株。
3 病变观察
病牛在发病后期极度消瘦,营养不良,主要病变表现在肠及肠系膜淋巴结,外观表现为肠管变肥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空肠、回肠、结肠前段浆膜和肠系膜显著水肿,以回肠的变化最为突出,肠黏膜增厚,增厚程度为正常的3~20倍,肠黏膜形成明显的横向脑回状皱褶,黏膜呈黄色或灰黄色,皱褶突起处常呈充血状、其表面附有黏稠混浊的黏液。有时从外面观察肠壁无异常,切开后可见肠壁明显增厚,浆膜下淋巴管肿大呈索状。盲肠也有类似病理变化,回盲瓣充血、出血、瓣口紧缩。严重病例多真胃到肛门的消化道都有类似的病理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3倍,呈串珠状,切面湿润、充血、出血。
4 论断分析
以病变部肠黏膜或肠系膜淋巴结切面触片,经抗酸染色,在油镜下观察细胞内、外的红色副结核杆菌,结合特征病理组织改变即可确诊本病。此病在中后期有明显的特异性临床症状,如持续性腹泻、严重消瘦,解剖也有明显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如肠管增生变肥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一般容易作出初步判定,但要确诊则要依靠实验室手段。
5 防控与净化
由于本病潜伏期长,病程发展缓慢,死亡率高,又无有效的治疗办法。所以,做好防控、净化工作应该是本病的防控重点,切不可轻视此病对奶牛场的长远危害。
防控措施:首先要做好牛场引进奶牛时的检疫工作,防止从疫区引进带菌奶牛;建议牛场将副结核病纳入每年的春秋检疫工作之列,对阳性者一律做淘汰处理,防止感染情况扩大、蔓延;对于有临床表现的副结核病牛要立即、果断做淘汰处理,以免导致牛群阳性头数不断累积、增多,甚至不可收拾。
净化措施:对于那些对副结核感染情况不清楚的奶牛场,应该采用相应的检测手段,掌握牛群感染情况,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
从犊牛阶段培育无副结核病牛群:犊牛出生后立即隔离饲养,不给犊牛饲喂带菌或发病牛的初乳、常乳,在哺乳期中对初乳和常乳进行巴氏消毒后再喂犊牛,巴氏消毒方法一般为60℃、30 min;犊牛期(6月龄内)内进行2次副结核检疫或检测,阳性者立即从犊牛群移出、淘汰,2次检测全阴性者,视为健康犊牛,放入健康犊牛群饲养。以后坚持每年2次的例行检疫,做好健康后备牛的无疫维护工作;犊牛饲养区严格与病牛或副结核可疑牛群隔离,阻断成乳牛、青年牛、育成牛群对犊牛的感染途径,做好犊牛区的防疫、消毒工作。
患病牛群的净化应常抓不懈,对存在副结核感染的后备牛群及成乳牛群,应该积极开展副结核病净化工作。在扑杀、淘汰有临床症状病牛的基础上,检测为阳性者立刻淘汰。每年进行4次(间隔3个月)变态反应或酶联免疫吸附或其他方法检疫、检测,连续3次检疫牛群中无阳性反应时,视为无副结核病牛群。然后,利用皮内注射提纯副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方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每年2次的例行检疫,做好牛群的无疫维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