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2019-02-14崔可明
崔可明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从国际发展来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进行,对于制造行业来说正面临这行业重新洗牌,传统的制造行业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脚步,数字化转型将是制造企业必须面临的现实。但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作,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来逐步推进。
1 制造企业数字化现状评估
企业数字化运行是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对于制造行业企业来说日益增加的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将使企业的整体运营成本上升,因此企业实行数字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管理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进行结合形成集成化的管理方式,制造业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规范经营,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其最终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提升经济效益,扩大资源利用率,还要提升企业的非经济及效益,例如企业的研发创新,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再造。所以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不能盲目,要经过严谨的评估之后方可实施。综合以上内容,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评估时要选用多指标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全方位测评。当前比较科学先进的评估机制有“工业4.0成熟度评测”,企业可以参考该考核机制对企业进行评估。
2 精益生产与工艺优化
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初期,我们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价值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时要涉及到整个工艺生产线的全部环节,充分收集各个环节的要素数据:时间节点、生产周期、单次批量、换型时间、在造数量、产品合格率、生产线工人的数量等等。在设计数字化运行设计时可以从生产需求和工艺生产线的时间节点考虑,平衡整个工艺生产线,建立柔性的生产限制,关注工艺痛点,充分采集数据等方面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空间进行识别,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生产效率,减少投资资本,缩短工艺工期,优化工艺生产线。因此,制造业企业要想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对生产进行精益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并对工艺流程不断的进行升级和优化,提升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3 自动化优化和集成规划
数字化的转型基于自动化,自动化的管理要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减少工艺线上的操作人员,二是在少人化之后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制造业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先实现生产工艺的高度自动化,在生产线中可以采用人机交互功能,对整个生产线的相关数据进行检测,保证能够满足生产要求。在进行自动化优化和集成主要是面向生产自动化以及设备检测自动化,两者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这个目的前提是要保证设备之间互联互通、设备与数字化系统之间衔接通畅、采用人机交互界面等。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要将管理、生产、供应链、业务、支持等进行统一,形成集成化的业务结构,使得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通、信息共享。
4 信息优化与集成规划
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就是各个独立的单元系统如何进行优化升级,以及如何将多个单元的系统进行集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很多企业盲目的将信息系统导入到企业系统中,从而导致了每个功能系统之间不兼容,数据无法传输,系统与企业的业务流程之间不通畅,系统自身架构与企业结构不能融合等问题,以上都给企业的信息化集成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当前企业的架构进行全面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在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上进行梳理,来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工艺生产、技术研发等能够在同一个框架之内,为企业建立一个科学的数字化系统。但是业务流程优化和集成化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作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计划。我们可以将业务流程优化分成四阶段来逐步实施,首先要夯实基础,对当前的OA、ERP系统等进行夯实;设计研发集成阶段;生产集成阶段;全价值链集成阶段等。另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注意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找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并消除、合理的规避,确保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顺利进行。
5 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是企业实现数字化建设一项不可获取的技术,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水平是衡量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要加强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环节、生产制造环节以及产品供应链环节的投入和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简单与机械手臂、机器人相等同,充分发掘出人工智能的优势,对于推进企业实现数字化建设,网络化转型等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6 结束语
制造业企业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体,为我国的收税、就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转折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工费用、材料成本不得面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局面。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建设中要逐步实施:企业数字化现状评估、精益生产与工艺优化、自动化优化和集成规划、信息优化与集成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数字化的建设将会成为企业实现可持发展的一个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