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茶农收益视角的茶产业供应链优化研究

2019-02-14林玲吴芹瑶刘芷君雷郑延曾文治周欢杨江帆

中国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茶农茶叶供应链

林玲,吴芹瑶,刘芷君,雷郑延,曾文治,周欢,杨江帆*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350002

茶产业,一个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产业,是一个从茶园到茶杯,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其中茶产业供应链囊括栽培、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位于茶叶供应链上游的茶农,扮演着生产者和销售者双重角色,直接接触采购商或消费者,但分散且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茶农在整个供应链中尤为势弱,难以保障自身利益。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茶农收益视角出发,研究如何优化茶产业现代供应链,从而推动整个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茶产业供应链及其现状

在中国,当前供应链管理依然属于“现代物流”范畴。茶叶供应链是指以茶叶为核心,包括从采前的优良品种选育、茶园管理、种植生产、鲜叶的采摘储运、成品茶的加工包装及分销等运作为主要内容,由核心企业、原料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客户等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网链结构(图1)[1]。

图1 茶叶供应链结构图

我国对茶产业供应链的研究集中在近几年,起步较晚,研究较少,相对而言,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截止到2018年1月17日,以“主题=茶并且主题=供应链”为检索条件在知网仅检索到106 条结果,其中最早一条来自2001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图2)。通过对关键词分布统计发现,目前业界对茶产业供应链在质量安全方面的应用的关注度最高,而对于整个茶产业供应链中利益分配优化的研究甚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茶产业搭上了高速行驶的列车。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统计,2017年中国18个产茶省茶叶总产量为267.86 万t[2]。而伴随茶行业的红火而来的是愈发激烈的竞争。截至2017年底,我国茶叶企业已达7 万多家,外行业的大鳄也纷纷涌入茶叶市场,但是没有1 家企业可以占到5%的市场分额。在行业内部,位于源头的茶农也开始尝试接触第二三产业,但茶农因自身财力、渠道与专业性的短板,往往销售情况堪忧,陷入恶性循环中(图3);茶叶终端企业多采用自建茶叶基地的方式涉足上游产业。整个产业链都在试图包揽全局,而这样的后果往往是专业度下降,负担加重,效率降低,收益减少,反而得不偿失,使市场混乱,供应链失调。

图2 茶产业供应链发文量总体趋势

图3 供应链中茶农的当前现实树

二、当前茶产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共享率低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谓是茶产业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真实写照,各主体间的信息共享率低,难以取得整体利益的提升。茶产业作为横跨一二三产的大产业,在其供应链的操作过程中,不同节点的企业因其不同的经营属性形成的圈子差异导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自身利益,上游企业会向下游企业保密其成本信息,下游企业会掩盖市场信息[3]。一些其他的信息渠道也会堵塞,产生茶农茶叶滞销,好茶“养在深闺人未识”,茶企却重金难寻好茶的状况。作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且各自孤军奋战的茶农,处在供应链的最底端,信息接受率就更低,往往接收不到茶园管理的最新动态,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也为整个茶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埋下隐患。

2.综合实力参差不齐

我国小农经济的传统茶叶生产使得茶园星罗棋布,茶叶生产分散,各自为政,茶叶加工多为家庭作坊式作业,面对茶叶企业这样成规模、综合素质高的“庞然大物”显得尤为势弱,“群体弱势”和“恶性竞争”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茶叶销价下跌,茶农利益受损,不利于茶产业供应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家独大的供应链难以长久,只有上下游旗鼓相当,保持平衡,才有益于茶产业供应链的长久发展。

3.茶农利润空间被压缩

随着近年来的物价飞涨,人力成本不断提高,茶叶的生产成本连续上升,2015年恩施茶区出现了日薪200 多元却请不到采茶工的尴尬,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出现频率明显增加,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茶园管理难度和成本。据《中国农业年鉴2015》数据,2015年精制茶加工的主营业务成本高达1 338.35 亿元,且其增长率比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11.56%高1.28 个百分点,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售价(图4)。此外,变化多端的天气还考验着鲜叶的贮藏。鲜叶从树端摘下就开始发生变化,若不进行有效的贮藏和及时付制,会大幅度降低成茶的品质,这对茶树鲜叶的贮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有环节生产成本的上升,加上茶农较弱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压缩了茶农的利润空间。

图4 2015年精制茶加工主营业务收入与成本比较

4.茶农缺乏市场敏锐度

作为茶叶供应链最始端的茶农缺乏市场敏锐度,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并没有在生产前调研和制作计划的意识,仅仅只是按部就班地生产,或者根据上年茶叶市场的行情粗略制定当年的生产计划,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许多情况下,受供求关系影响,茶叶价格上升,茶农扩大生产,第二年供过于求,茶叶价格下跌,茶农利益受损。同时,茶农以家庭生产居多,规模小且分散,技术不符合标准,茶叶质量波动大,难以满足茶叶企业进行市场销售的需求,促使茶叶企业不得不自建基地,以保证茶叶的稳定供应。茶农的销售面窄,在线上的销售也因近年电商蜂拥而入,使消费者选择过多,其不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堪忧的生产环境都使其产品与品牌茶企无法相比。

5.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

当前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茶企也多为家族企业,对公司没有进行很好的优化管理。根据陶然等[4]对多家茶企调研发现,九成多的茶企对于供应链缺乏深入的认知,也不重视供应链的管理,甚至诸多茶企根本没有设立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为数不多的设有供应链管理部门的茶企,也没有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精髓,仅将其作为茶叶采购、仓储以及运输之用,而并不是提升到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统一管理,也不情愿外包非增值业务,不善于与其他公司合作,习惯于自给自足,并没有发挥出供应链应有的作用。而供应链上游的茶农更是几无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仅作为供应链管理的被调控的对象存在。

6.茶农专业合作社未充分发挥作用

建立茶农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生产、销售,不仅可以降低整个茶产业供应链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保证茶叶质量,还可以提高茶农的话语权。基于此的市场导向和政策引导,使茶农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与日俱增,2014年安溪县的茶农专业合作社数量就已破千。但由于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监管,虽然表面上要符合《合作社法》以及达到奖励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只要在工商部门注册过的合作社即可享受政策支持,致使大量的“假、空、伪”合作社不断产生,以至于原来的真合作社异化为“伪合作社”[5],承接政策优势,但未很好地服务茶农,未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合作社还有成员搭便车不作为、缺乏强人、成员间缺少信任等现象[6]。

三、基于茶农收益视角的茶产业供应链优化建议

茶行业应当重视供应链管理,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手段,实现供应链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任何参与者的利益都有可能导致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从而难以保证高品质的茶叶的供给[7],本文基于茶农收益视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收集分析与传达是商业竞争的有力武器,信息产生着价值,依靠政府的专项基金和产业政策的推动,充分发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再以传统的链式思维,孤立地看待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而密切关注端到端的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和优化,构建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等的茶叶供应链信息平台,形成并利用茶叶生产和经营各环节的大数据,实现政策、市场、科技、金融、保险等信息透明化,并将平台及时推广至茶农,协助做好生产规划,提高茶农抗风险能力;学习最新茶叶生产技术,提高茶农综合素质,提高茶叶产品品质;把握消费者消费趋向,生产适时对销产品,创造茶叶销售新高峰。

2.完 善合作社机制,发挥群体效应

茶农专业合作社应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管控合作社茶叶来源,杜绝成员私自将外来茶青混卖的行为;与专业茶叶协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茶农综合素质;组织合作社资深技艺传承人开展制茶技术传、帮、带培训[8],培养新生力量;定期公开合作社资金状况、经营活动等,坚实信任基础;改善茶叶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创建所有成员的账户档案,不论是经营收益还是政策收益都应根据规定量化均分给各个成员,用利益紧密联结合作社每个成员,增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拒绝只想搭便车而不作为的行为,维持合作社的稳定,使茶农专业合作社可以为茶农提供最充分的服务。

3.订单式生产,强化契约合作

茶叶生产是一项受天气、灾害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的产业,不合时宜的天气变化和灾害都会对成茶的品质造成巨大的影响,再加上茶叶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茶叶价格波动、茶叶销量不稳定,这对抗风险能力极弱的茶农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影响供应链的稳定。若茶企在茶叶种植生产前就与茶农签订协议,达成共识,一方面对于茶农来说,可避免过多的生产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或者过少的生产导致错失盈利,也不必因不擅长制定生产计划而造成损失,只要认真管理好茶园即可;另一方面对于茶企而言,可以依靠其对市场的洞悉,提前定好货源,不必到繁忙的茶季时再费功夫找寻茶叶,还能根据销售需要,向茶农定制符合要求的茶叶,尤其是对于电商企业而言,这可避免“前院开花,后院着火”的被动局面,不让在线上快速获得的大量订单走空,保护品牌形象与口碑[9]。戴尔采用先接收顾客订单,再进行生产安排的直销模式[10-11],以轻资产的模式发挥信息中枢的协同与管控作用[12],完成从一个电脑零配件组装店到世界500 强企业的跳跃。这是一个双赢的生意,而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让茶叶供应链各节点主体各司其职,深凿每一个环节,做精做强,走向专业化、规模化道路。

4.构建茶叶流通体系,提高茶农话语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换做茶产业也是如此,若没有安全可靠、货源稳定的好茶叶,那么,再好的营销大师也不知如何下手。作为茶叶供应链的核心,茶叶企业应当重视茶叶供应链的管理,不仅要建立专业的茶叶供应链管理部门,还要领悟到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与政府、茶叶行业协会、茶农合作社等通力合作,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茶叶流通体系,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做好茶叶溯源标签,助力解决茶叶假冒伪劣销售问题,提高茶叶流通现代化水平。茶叶流通体系的成功构建将巩固茶农的茶产品向下游流通的通路,同时避免过多的流通环节压缩茶农的利益空间。茶农一方也不应仅是作为供应链管理的被动存在,应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才能在新时期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与监管同步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适当干预有助于茶产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茶产业供应链各节点主体的正当利益,加大对劣质不安全产品的打击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以免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和茶叶行业的声誉;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担保品范围,使合作社拥有或间接拥有可抵押资产,缓解合作社融资难的状况;采用鼓励手段,对于组建茶农合作社、茶叶专家下乡支农、茶企构建茶叶流通体系等行为给予支持,如政策倾斜、财政补贴、颁发奖章等,提高茶农竞争力,激发茶产业供应链的活性。同时,要加强对政策扶持的监管,收回“假、空、伪合作社”的优惠并加以惩处,避免善政出恶果,让投机者侵占国家资源,却使真正的茶农享受不到优惠。此外,还应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处力度,嘉奖企业诚实守信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避免发生大企业以大欺小、压价茶农的事件。

6.跨界协同,搭建无界零售平台

当前茶产业产能过剩、走势低迷已成为常态,茶产业链各主体,尤其是茶农,纷纷投身电子商务,走上自产自销道路。但其参差不齐的茶叶质量和个人素质加剧了茶叶市场的混乱,加之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缺乏相应的了解,易被引导,但不甘心被牵着走,便去寻求替代品,从而错失了诸多客户。茶农下海的现状堵不如疏,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模仿“58 同城”等人才中介平台管理模式建立无界零售电子平台(网上商城),茶农注册为会员即可进行销售,质检部门严格抽检提供安全保障,组建第三方专家茶叶审评团,为上架产品划分等级,茶农依据茶叶等级和文化创意等定价,让即使是外行的消费者也可轻松买到高品质的放心茶。同时,茶企在检验公司资质后也可注册会员,在平台上寻找货源,不同于消费者,茶企可凭借大进货量获取批发价。

四、小结

虽然茶产业供应链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公众所接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较为便捷的交通也为供应链的信息传递、物资运输等提供了条件,但由于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同、眼界不同和利益纠葛等原因,茶叶流通体系、信息共享平台等还未搭建完全,导致供应链体系的应用有所欠缺,依然存在许多不畅通的部分。因此全茶产业供应链各主体应通力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无界零售平台,完善合作社机制,强化契约合作,构建茶叶流通体系,同时政府也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给予政策扶持,财政投入,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茶农茶叶供应链
《茶叶通讯》简介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老党员“卖”茶忙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早春茶”开采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