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景观更新策略与方法★

2019-02-13

山西建筑 2019年21期
关键词:导则风貌街道

赵 文 瑾

(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3122)

城市街道是形成城市空间环境的骨架载体,体现出城市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城市发展本身;由于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发展表现为传统的,使用问题日益突出,确保城市可持续,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街道景观在尊重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坚持努力建设环境优美、使用舒适、生态和谐新型城市街道节点,为打造城市形象,提升旅游经济起着重要作用。街道景观体现的是包括历史风貌、街道空间、人和景观环境问题。

1 街区现有街道风貌问题

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是沈阳城市历史见证和核心发展区,是展示满清皇家气息和近代城市风貌的主要窗口。街区整体呈现格局为九宫格,井字形街路布局形式,集中展现了沈阳满清和民国时期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1.1 环境问题

街区内交通混乱,多数街巷存在人车混行,人行空间连续性差。局部存在卫生环境差等问题。

1.2 沿街建筑问题

不同功能区域内沿街建筑风格差异较大,建筑外立面色彩混乱缺乏控制管理,恢复建筑杂乱无序分布在街区内,传统风貌建筑恢复缺少连续性。

1.3 街道景观问题

街道景观系统层次不分明,体现在交通系统上缺少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分行系统。景观层次单一,绿化植物季候性不强。设施小品缺乏整体风格,主要节点无景观设计。

1.4 街道公共设施问题

主要体现在垃圾桶数量不足,缺少休息座椅,候车亭风格不统一,缺少无障碍设计。街区内指示牌、雕塑小品、护栏、自行车停放设施、饮水器、公厕数量不足或缺失。

2 街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影响因素

2.1 物质要素

景观更新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绿化植物、墙体、铺装、公共设施、街道家具等,同时还包括道路形式、街道断面等街区空间要素。物质因素是街区内街道景观更新的表象因素。

2.2 非物质要素

景观更新非物质要素主要包括特殊时期体现历史功能的街道名称,发生特殊历史事件的道路节点,由于历史发展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功能或行业的街路。非物质因素是街道景观更新的内在因素。

3 街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3.1 制定导则

立法是执行的必要基础,国内各大城市关于城市街道更新均已出台导则。2018年9月中旬,《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明确了背景街道的总体规划要求、核心设计要点、几张保障与专项治理等。此前,《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确定了上海城市四大导向,即“安全、绿色、活力、智慧”。明确街道空间与人活动相关的设计要素,并进行引导,其中包括主要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设施以及沿街建筑界面。在更早的时期深圳已经最先迈入城市更新的常态化与制度化阶段,2009年已出台城市更新办法。

导则应对适用范围、使用对象与国家相关法规关系及适用方法进行阐述及说明,并从整体规划要求到核心街道设计逐一展开说明,包括整体规划结构、不同功能街道空间规划要求、沿街主要建筑立面、街道道路断面、慢行系统、市政公共设施及街道家具、景观绿化等。同时应对导则执行及管理控制进行条文性规定及说明。

3.2 尊重历史发展文脉,更新街道空间格局

盛京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将前文后商的中国传统城市格局延续,强调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街区风貌,形成连续的街区历史文脉。应充分考证街区内历史事件及历史遗产,同时应控制主要道路的街道空间尺度,将原有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恢复。通过标准化通用设计改造引导街道空间更新,为解决街区街道景观更新提供文字性描述和设计样例,并为执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

3.3 倡导绿色街道,促进智慧出行

街区内提倡以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优先保障行人出行,其次为公共交通,建立多种出行方式方便快捷的转换路径。提升街区内街道绿化品质,合理安排功能性和景观性,选择适宜的本地植物,增加景观层次加强街道识别性。街区公共设施设备向智慧化、智能化、交互化更新,如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公交站牌、智慧垃圾桶等,同时发布如公共自行车租赁、公共卫生间指南、公共交通时效信息等信息平台,提升街区服务水平。

4 街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方法

4.1 街道空间更新

统筹分配街道空间资源,在街角或开敞空间设置景观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沈阳路、正阳街、朝阳路等历史风貌街道延续历史文脉,严格控制尺度与风貌,塑造传统文化节点,展现传统文化精髓。中街商业区加强步行和车行的内外交通连接,增加休憩停留空间,在步行街上设置休息和服务设施,提升区域品质。居住区应亲切宜居,改善公共活动空间品质,提升环境舒适度,限制机动车速度,提升慢行出行比例,增加行人驻足空间,建立连续安全的慢行系统。

4.2 沿街建筑立面更新

沿街建筑立面应尊重并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和空间尺度,原有街道建筑立面应通过修补、改造、翻新等手段更新街道肌理,在难以形成连续肌理处利用绿化景观进行视觉遮蔽。

4.3 景观绿化更新

街区内原有古树大树等绿化景观资源应作为首要保护对象,并对其相关保护与更新提出明确要求。考虑四季物候变化,结合道路断面调整种植适宜的乔灌木,营造具有亲人感的街道空间绿化景观。

4.4 街道公共设施和家具更新

街道公共设施更新应考虑集约、节约需求。对公共标识、路灯、候车亭、通信设备箱等集中布置并采用多种功能进行整合。增加智慧型公共设施及街道家具,如智慧信号灯、智慧公交站牌等。

4.5 慢步系统和铺装更新

从北京、上海街道更新导则中导向转变尤为突出的共同点是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在城市街道不断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街道功能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人的需要重视程度不够,使其成为街道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在街区街道空间资源分配上应充分重视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优先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权益。

合理组织街区内交通系统,建立有效的停车管理方案,充分利用地下停车资源,核心区域逐步取消地面停车,尽可能在有条件的街区设置步行街道,还原清净、舒适的老城街道公共空间。街区内机动车道宽度最小可缩至3.0 m~3.3 m,将街道空间重点分配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并在街道单侧或两侧整合人行道,形成宜人的景观空间,为行人、非机动车提供充足的通行空间、优质的公共环境和宜人的街道尺度。

街道地面铺装以系统优先,从视觉上形成连续的街道功能系统,对历史遗产点或已消失遗产点可通过地面铺装设置标识或装置,引导流线提示历史印记节点。

4.6 无障碍设计更新

在街区内充分考虑全龄使用人群需求,总结人们可能遇到的行为障碍情况,提供绝对路权、清晰指引和舒适环境,重点考虑残疾人群、老人及儿童的活动行为。

5 结语

街道是城市展示形象的窗口,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呈现城市独特魅力的关键,诉说着城市的文化内涵。街道风貌的提升将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应以导则规范,强调街道肌理及文化的连续,对街道进行分类明确街道职能,不同道路类型采用相应的设计实施方案。从协调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关系,建立有序的安全的交通系统,到提升土地使用率,增强街区复合功能,从绿色出行到智慧出行,全面统筹及规划适宜人性尺度的街道景观更新。

猜你喜欢

导则风貌街道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热闹的街道
包裹的一切
街道生活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