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2019-02-13邹军
邹 军
(城固县林业局,陕西 城固 723200)
羊肚菌别名羊肚菜、阳雀菌、包谷菌等,因其外观形似羊肚而得名,是一种名贵食药兼用真菌。羊肚菌富含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矿物微量元素、维生素及生物素等营养成分,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某些功能具有平衡调节作用,被誉为菌中之王。但因其生长对温度、水分和光的要求十分苛刻,自然条件下产量极少,不易商品化种植,造成市场价格昂贵。
从2013年开始,汉中市先后在秦岭、巴山不同地理条件下进行了气候适应性试验,建立了适应汉中气候特征的种植参数体系。正式将菌种和种植技术在汉中盆地推广,连续三年出菇良好,长势喜人,鲜菇亩产可达200余公斤。现根据羊肚菌栽培必需具备可靠优良种源和栽培种,与当地气候特点适应的栽培和管理方法,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土壤等三个条件,就陕南羊肚菌人工栽培方法做一简要介绍。
1 种植前的准备
种植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便在合适的气温到来时,适时完成播种,避免因仓促种植而导致的风险。
1.1 种植地选择
1.1.1 土质 最好选择疏松透气、沥水性好的土壤。沙壤土、河岸边荒滩地、一些经济林地、远离村庄的大片庄稼地都是可供选择的对象。但含泥土较重的水稻田在经历了稻季后(起旱),将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氧化还原过程,这种土壤团粒大、紧实、不透气、含水不均匀且耕作层之下往往形成了一层致密隔水层,易积水,造成土壤水分过量。这种土壤长出的羊肚菌一般较为瘦小,且出菇较晚。
1.1.2 土壤酸碱度 弱酸、弱碱和中性土壤都可以(pH值在5~8之间,最好在6~7之间)。盐碱化或因环境等原因造成土质过酸的土壤不能使用。
1.1.3 环境 所选种植地附近应有可靠水源,地势尽量平坦通风。所选地块不得有积水、渗水、污染等情况。
1.1.4 土壤排查 对符合土质、土壤酸碱度、小环境要求的地块,进行使用状况详细排查,重点了解违禁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及抗菌剂)及化肥使用情况。剔除大量、高频次使用“百草枯”“封闭剂”“草铵膦“等农药的地块及长期大量使用易引起土壤酸化的劣质化肥的地块。选择羊肚菌种植地的优先顺序是:河滩地、经济林地和其它无人耕种地最好,远离村庄和住户的庄稼地次之(较好),渗水性较好的水稻田较差,长期种植蔬菜的基地、村庄周围的自留地、菜地、庄稼地最差。
1.2 土地整理
(1)对初春出菇时杂草有可能大爆发的地块,必须在种植前采取措施,防治杂草。草籽成熟前用机械(旋耕)翻耕一次,种植前再用机械旋耕一次,也可以在草籽成熟前用草甘膦除草(但最好在羊肚菌种植前两个月施用)。陕南的主要杂草种类是鹅肠草,在羊肚菌出菇初期爆发生长,其它杂草多在羊肚菌生长中后期以后才大发生,对羊肚菌生长危害不大。
(2)土地翻耕深度15 cm左右即可,确保旋耕后的土壤不结块、土壤颗粒细小。对透水不好的土地(如水稻田)应深耕,增加土壤的透水性。
(3)对于存在缺陷的土壤,例如有害微生物过多或大量使用劣质化肥及农药而造成的土壤酸化地块等应进行适当治理。在一些土壤偏酸的地区,种植前每667 m2使用75~100 kg生石灰对土壤灭菌,某些厌氧杂菌严重的土地,使用更多的生石灰灭菌。
1.3 遮阳棚的搭建
一般在种植之前就要搭建好遮阳棚。既可以使用竹竿、树木搭简易棚,也可以使用钢管大棚,总体要求是,棚的高度不低于2 m,棚的宽度不超过20 m,长度可灵活决定。所搭建的遮阳棚要具备抗风和抗雪压的能力。对于有些较小且不规则的地块,可搭建整体的联棚。
羊肚菌的生长对散射光强度要求严格,不同气候地区、不同海拔高度,所选择遮阳网的透光强度不同。在秦巴气候区低海拔(800 m以下)地方,一般选用3~4针的遮阳网,海拔较高的地方用更密一些的遮阳网。
1.4 棚外挖防涝沟
羊肚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湿度,但在出菇期,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其生长,甚至死菇。因此,应在棚外开挖泄水沟以防形成水涝,同时棚内的行走沟也应具有疏泄雨水于棚外的能力。
1.5 喷水设施
羊肚菌整个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的湿润,必须在种植之前充分考虑保湿的方案。小面积种植,喷水比较容易实现,但规模化种植要保证及时喷水,必须使用高效喷水设施,例如微喷系统等。
1.6 棚内开畦开沟
播种前按照畦面宽0.9~1.2 m,沟宽0.4~0.5 m,沟深0.15 m左右(多雨或土壤透水差,沟应更深)放线开沟、开畦,等待气温适合时,在畦面上播种羊肚菌栽培种。靠近棚边的畦面一般宽度不超过0.6 m,以便于采摘羊肚菌。
2 播种
当最高气温稳定在18 ℃以下时,应及时播种。陕南一般在11月下旬,最迟不要超过12月底。但不同的品种,最佳种植温度有差异。
2.1 碎种及拌种
将工具、容器等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然后将栽培种从瓶子或塑料袋中取出并搓碎(不得过度用力,不得将小麦粒搓破)。将每667 m2地所配给的拌种剂(一袋),加入25~30 kg干净水制成溶液,然后再给所制成的溶液中加入适量菌种,搅拌均匀。
2.2 均匀分配菌种
在种植前,应准确计算每棚的面积,确定每棚及棚内每畦的菌种用量,均匀撒种。
2.3 在畦面上开挖播种沟、撒种、覆土
播种沟有两种开挖方式,即沿着畦面长度方向顺开沟或沿着畦面宽度方向逆开沟,沟深2~3 cm(或3~4 cm),沟底平整,不得开出三角形沟底,菌种均匀地撒在沟底。顺开沟时,畦面上开2~3条沟即可,逆开沟时,沟肩顶面宽度与沟底宽度相当即可。撒种后在沟中均匀地覆盖2~3 cm厚的碎土。
3 生长期管理
羊肚菌在营养生长期(即从播种后到开始产生原基),要保持土壤湿润。在陕南一般采取覆盖塑料膜的方法,解决土壤的保湿问题。
秦巴气候区低海拔地段,2月份气温缓慢回升,2月中旬将陆续在畦面上出现小白(或灰)圆点,即羊肚菌原基——羊肚菌子实体的前身。海拔较高的地方,在2月底或3月中上旬出原基。此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水分管理
11月底至12月播种后第3 d时,除土壤含水量较大外,一般应喷一次透水。来年2月底3月初局部出现针状原基时,在没有寒潮的情况下,需要及时喷一次较重的水(出菇水),然后盖好薄膜,这样就可以满足原基分化的需要。这段时期,如果土壤湿度偏低或没有及时喷出菇水,出菇时间将延迟,出菇数量明显减少,只有补充必要的水分后,才会大量出菇。
3.2 出菇期温度管理
出菇初期重点防寒潮,每天巡查防止薄膜漏缝或揭开。中后期,重点防棚内高温,当气温持续超过22 ℃时,应及时揭开薄膜。尤其是气温高于24 ℃时,应揭开大棚背阴面的遮阳网,增加空气流动和降温。遮荫棚过低者,中后期极易出现因棚内温度过高而引起的菌体病变,高温期间不得浇水。
3.3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在前期(低温期)较少发生病虫害,大量的病害、虫害多发生在中后期气温较高时。主要虫害跳虫、蛞蝓等,在初春多发。一般跳虫危害不大,只要拣出生虫者,很快就会得以控制。蛞蝓啃食羊肚菌非常严重,一旦发现必须及时治理,一般每亩地均匀撒一包“四聚乙醛”即可。中后期温度较高时,多发的病变主要有两类。
3.3.1 真菌病变 羊肚菌子囊果或菌柄被侵蚀,出现类似“白粉”状的现象(很多人称其为“白粉病”),严重时羊肚菌会出现白色空洞。
3.3.2 细菌性病害 羊肚菌发生病变时,子实体会发生萎蔫、菌柄变红、停止生长、菌体变软,严重时发出腥臭味。主要由环境引起感染,因此在种植前应做好土壤消毒,出菇后要注意通风、降温。这些病变不能用药物防治,只能是预防。
4 采收及加工
4.1 羊肚菌的采收
羊肚菌子实体出土后,一般7~10 d便生长成熟,因品种不同,在其颜色由浅灰色变成深灰色、黑灰色,或浅黄色变成褐黄色、棕黄色,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充分伸展,脊棱由湿润饱满即将变为干燥发白前开始采收。若错过该时段,羊肚菌脊棱便破裂大量喷射孢子,失去商品价值。因而既要根据出菇时间又需要注意观察羊肚菌子囊果(子实体)脊棱的颜色,综合判断选取适宜的采摘时机。
羊肚菌采收时用刀片或小刀贴地面从菌柄根部割断。采收后,要及时清理菇表面及菌柄根部的泥沙并晒干或烘干。清理泥沙时需注意保护羊肚菌的脊棱,切勿频繁大幅度翻动。
成熟一批采收一批。当遇到过高气温或雨天时,适当提前采收一部分接近成熟的子实体。如果采收回的鲜菇量较大,应把当天加工不完的鲜菇放人保鲜库(没有病变的羊肚菌在5 ℃左右可以保鲜一周),以防变质。“注水菇”或有变质倾向的鲜菇应优先烘干,不可放入保鲜库。
4.2 羊肚菌的加工
对采回的菌形完整、肉质较厚、没有病变的鲜羊肚菌用于加工干品;对菌杆发红、子实体有霉烂或肉质太薄烘干后成“纸皮菇”者用于加工速冻品(这类羊肚菌做速冻品附加值很高)。如果采收时环境气温不太高,也可以销售鲜品。但陕南出菇季节气温偏高,鲜品销售有限。
羊肚菌采收后需要按菌盖长度及直径、菌柄长度以及菇形、有无病害等进行分类。根据菌柄的留存长度可将其分为:剪全角(留菌柄0.5~1.0 cm),剪半角(留菌柄2.0 cm左右)和去糠(只修剪菌柄根部带泥沙的部分)。
烘干机的烘干方法是:首先以30~33 ℃的温度,排气门全开排湿2~3 h,然后以50~52 ℃的温度持续加热烘干。不同的烘干机,结构不同,烘干时应特别注意,以防烘糊。一般烘干8~10 h左右。不建议晒干,晒干的羊肚菌菌形崩塌且易于生虫,质量等级较低。
根据市场的需要,羊肚菌鲜品、干品、速冻品以及剪下的菌柄速冻品都有很大的需求,其中速冻品利润率非常高。早期品质好的加工成干品,肉质薄、品质较差的卖鲜品或加工成冰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