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
2019-02-13李长春
李长春
(南安市乐峰镇人民政府,福建泉州 362300)
0 引言
随着我国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养猪业也是发展快速,养猪户越来越多,但是猪病毒性腹泻的传染导致了许多的养猪产业萧条,不能够保证猪的健康,进而导致产业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低,不利于发展市场经济,下面,笔者则对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进行探究。
1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致死率高为主要临床特点。症状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类似,但传播速度相对较低。通常在4~5d内使整个猪场染病,经由30d左右自行停止。病毒感染后初生仔猪潜伏期24~36h,育肥猪≥2d。发生率与死亡率伴随猪只日龄增长而有所降低。1~5日龄哺乳仔猪感染率与致死率最高,达100%。
2 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
2.1 临床诊断
该病的流行无季节性,但季节变换,或温度下降时发病率较高,夏季发病率较低。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僵硬、发热、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脱水等。发病后突然腹泻,开始排黄色黏稠粪便,随后排水样粪便,呈灰黄色或水泥色,混杂有黄白色的凝乳块。临床症状的轻重与猪日龄大小有关,日龄越小,症状越重。7日龄以内的仔猪常于腹泻后2~4d内因严重脱水死亡,病死率约50%。日龄较大的仔猪约1周后康复,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厌食及精神沉郁。病变主要在小肠,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肠管膨胀扩张,肠内充满黄色液体呈水样,肠壁变薄发亮,呈半透明状,肠淋巴结充血、水肿,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
2.2 实验室诊断
2.2.1 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段主要分为三种技术手段,一是PT-PCR技术,二是荧光定量PT-PCR技术,PT-LAMP技术。这三种技术手段都可以很快的对猪病毒性腹泻进行诊断,其中前者的方法技术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并且对于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是现今猪病毒性腹泻诊断手段常用的技术方法。而荧光定量的技术则是在前者技术上加强的手段,通过结合PCR、荧光标记、数码等等因素,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的诊断手段,可以定量、精准的进行猪病毒性腹泻诊断,在一定程度上既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又具有重复性好的优势。最后一种技术手段则是一种核酸的技术诊断手段,操作异常快速、简便快捷,可以用肉眼去观察诊断,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成本较低,使用方法较简单,是非常适合我国大多数养殖户与相关部门使用的,尤其是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诊断效果更好。
2.2.2 抗体免疫学诊断
实验室诊断中另一类猪病毒性腹泻诊断技术手段就是抗体免疫学诊断,抗体免疫学诊断分为ELISA和胶体金免疫技术两种,这两种技术手段都是采取不同的原材料实现抗体检测,其中前者的诊断效果较快,并且针对性高,与流行病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快捷的诊断手段——血清学诊断方法,后者则是技术手段高、技术要求低,不需要设置较为特殊的仪器设备,可以直观地进行抗体检测,并且无污染,成本亲民。可以说是很适合日常使用的,在猪病毒性腹泻的感染诊断中是有较大的使用效果的。
3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1 感染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猪病毒性腹泻病原在我国各地广泛流行,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差别较大,准确了解掌握不同地区PEDV、TGEV、RV的感染与流行情况,有助于不同地区指定适合自己的防控措施。猪病毒性腹泻的感染率是极高的,在我国是全国性的发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感染程度,但感染率是极高的,与此同时,这些病毒感染时临床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等手段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这些病毒性腹泻的混合传染更是不可避免。
3.2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随着分子流行病学的逐步兴起,在猪病毒性腹泻病原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不同地区优势毒株的确定,不同地区疫苗株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学者对广西地区PEDV阳性病料的M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广西流行毒株与2011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江苏、江西四省流行毒株的亲缘性较高,与我国2006年前分离获得的北方毒株、经典疫苗株、韩国疫苗株相距较远,表明广西地区PEDV毒株仅几年已发生较大的变异。这些调查可以看出,猪病毒性腹泻的传染过程中均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遗传变异,不同区域的感染程度和异变程度仍是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变异也会造成与现有疫苗具有一定相似的同源性,其中TGEV的同源性是最高的。种种现象与调查表明,现代的疫苗需要不断的加强,针对这些变异进行免疫,避免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
4 结语
通过上述本文分析可知,在我国的猪养殖产业中,猪病毒性腹泻是非常常见的,也是易于受到感染的,要想控制这一现象,提升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对于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建立与加强防控措施,才能够有效地控制猪病毒性腹泻的感染,增加产业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