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瘟的主要防控技术要点
2019-02-13傅朝君
傅朝君
(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360)
1 猪瘟的发病特点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导致的热性、急性、接触性传染疾病,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生猪养殖的重要疾病类型。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猪都易感染。该病潜伏期为5~7d,结合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类型、急性类型、慢性类型以及温和型。病猪是猪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黏膜、口腔黏膜以及扁桃体感染。
2 猪瘟的流行现状
2.1 病因复杂
抗病毒能力差和免疫能力低的仔猪容易感染猪瘟,进而大面积散发病毒。在病毒传播过程中,不同病毒相互感染,病毒种类越来越多,致使发病因素错综复杂。
2.2 流行无规律性
猪瘟主要呈散发状流行,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无一定规律可循。猪瘟一旦发生,将会从疫区迅速扩散到其他地区,进而导致大面积的生猪养殖出现死亡,难以有效控制。猪瘟流行无规律,给猪瘟防控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2.3 疫苗效果不显著
优良的猪瘟疫苗能有效控制猪瘟病毒的传播。然而,在实践应用情况来看,我国的猪瘟疫苗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病毒复制且变化速度太快,以至于疫苗研制无法跟上病毒发展速度。
3 猪瘟防控关键技术探究
3.1 规范猪免疫程序
C株是目前来说最好的猪瘟疫苗,但不同厂家的疫苗质量有很大差异。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提高疫苗质量,加强疫苗质量监督。首先,全面完善猪瘟疫苗质量标准体系。与欧盟等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猪瘟疫苗质量较差,仅为欧盟指标的1/4。笔者建议,将150RID标准提高到400RID。其次,加强对疫苗外源性污染的检查,提高疫苗质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疫苗外源性污染的检查,有效防止不合格疫苗进入市场。
要想获得良好的疫苗效果,必须规范猪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应结合自身猪场实际情况。老疫区可选择超免方式;非疫区仔猪25日龄应接受首次免疫,60日龄强化免疫。新出生的仔猪可选择零时免疫方法,即猪出生之后、未开奶前,注射1.0~1.5ml猪瘟疫苗,注射后1h,再进行喂奶。仔猪45日龄,二次免疫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种母猪每半年需注射一起猪瘟疫苗,每次3ml。也可在猪配种前进行猪瘟疫苗注射,但需注意,妊娠前期40d内避免注射猪瘟疫苗,预防造成仔猪隐性胎盘感染。
3.2 逐步实施猪瘟净化策略
近年来,我国猪瘟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并已实施了相应的净化标准。但我国猪群隐性感染病毒范围广,内源性和外源性流行较为普遍,猪瘟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猪瘟的净化策略,并逐步实施,以期清除猪瘟疫情。
3.3 加强对猪瘟病原和抗体检测
猪群接种猪瘟疫苗后,应加强抗体检测,全面掌握免疫效果。根据检测结果,对无抗体或抗体水平较低的猪群实施二次免疫。若二次免疫后仍未产生有效抗体,则视为免疫耐受或先天性感染,必须坚决淘汰。另外,检测结果也可作为免疫程序调整的重要依据。在监测样本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生猪数量、检测方式的敏感性、当地猪瘟病毒流行程度等因素,进行科学的选择。对猪瘟病毒的检测和监测方法有很多,例如,荧光RT-PCR方法、套式RT-PCR方法、间接血凝试验、抗原捕获ELISA等。前两种检测方式均可高特异性、准确检出猪瘟病原,大幅度降低病毒感染几率。野毒株与猪瘟疫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如果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将会导致猪瘟爆发。
3.4 加强养猪场卫生防疫工作
强化猪场卫生防疫工作,定期做好防疫消毒管理。做好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疾病防治工作。科学养殖,预防养殖不当引起的疾病。提倡“自繁自养”,预防发生疫病。同时,加强对外来种猪的检疫管理。必须引进的种猪应隔离10d,并进行猪瘟免疫工作。观察3周无异常之后,方可混群。
对于生猪饲养来说,合理的现场管理和严格的管控方式,是生猪疾病的主要应对策略。在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应当与兽医展开合作,利用兽医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管理能力,共同为饲养场打造良好环境,提升成品猪质量。